1.高考文言文分类阅读

2.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怎样答题

3.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话题有哪些

4.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高考阅读文本_高考阅读题文章

手工是一种遗产 冯骥才

①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人类用双手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无论盖房造物,还是做饭制衣,都由双手来完成。但这还不够,双手还要去实现人类对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于是,从生活的智慧、技术的发明直到审美理想便都由双手来体现。由于审美进入十指,许多艺术相应而生。

②在遥远的古代,交通不便,人们在相互隔绝的状态中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每一种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产。手成了心灵最灵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们的双手就是愈聪明;同时,不同民族的双手又具有自奇特的本领和气质。

③手工中智慧与技术的含量是长久以来一代代积累而成的。在漫长的的传衍过程中,不断冒出来一位又一位工匠。他们心灵手巧,聪明过人,或是在技艺上做了这样或那样的绝妙的改进和创新,或是在审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们的认同。这些新的技艺或审美便自然而然地融进传统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间手工全是千锤百炼的。但是,在没有专利的时代,手工中至关重要的绝技是世袭或以师徒方式单传的。如果艺人没有后嗣,技艺的传承便会中断。面对广元三星堆那些“纵目神灵”青铜面具上的方孔,我们已无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开这厚厚的青铜;也无法知道他们用何种技术把坚硬的玉石切割成纸板一样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细腻与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艺生生灭灭,随其自然,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④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里。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从文明的传承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⑤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一次文明的转型。农耕文明属于手工的时代,工业文明属于机器的时代。由于机器的能力与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这一转型急剧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抛弃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只会关心物品的本身,不会关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机械还是手工。等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⑥如今,市场开始青睐手工制作的陶艺、锻打的铁艺和种种编织的手艺,为之标上高价。市场的规律是“物以稀为贵”和“按工计价”。人们认可这种高价,是因为手工制品纯朴、生动,带着人的气息。人用双手触弄和制造这些物品时,总是渗透着心中的想法、审美情趣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不会重复。这是机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业文明的时代,手工给人一种具有怀旧意味的人文的温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厅中摇曳的烛光。

⑦然而,遗产的意义远非如此。

⑧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聪明才智的见证,也是民族与地域精神传承的载体和个性的象征。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说,每一种手工的背后还有一片深广的生活景象与丰富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体现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因此,抢救与记录濒危和珍稀的民间手工,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人类文明转型期间的全新课题。我们以前没有做过,但现在非做不可。因为,老房子在轰隆隆地与我们告别,缤纷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觉地成批死亡。

⑨人类放弃手工,使用机器,是伟大的进步。但我们用时还要记忆手工。因为——

⑩放弃手工是为了文明的发展;记忆手工是为了文明本身。

1.有人认为第②段画线句中“聪明”一词使用不当,建议改为“灵巧”,你认为如何?简述理由。(2分)

2.对第⑧段中举“青铜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中国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艺的高超。

B.说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无法复制的缘故。

C.说明许多手工技艺的传承现在已经中断。

D.说明当今社会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3.第⑤段中画线部分“文明的转型”在文中的含义是 。(2分)

4.综观全文,概括手工遗产的意义。(6分)

(1)

(2)

(3)

5.根据文本信息,用对话形式介绍“机器”与“手工”各自的主要特点(对话形式如下,不超过80 字)。(5分)

“ ”,机器说道。

“ ”,手工说,“ ”。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总体解说]这是一篇很新鲜的材料,刊载于2007年4月的《光明日报》,作者是人大校长纪宝成先生。原是演讲稿,命题者作了较大改写,现近千字。这篇文章围绕“汉学发展历程”和“汉学研究应当持守的对话精神”设置了四道选择题。文章视野比较开阔,人文底蕴不够深厚的考生可能会感觉有些困难。总体难度与去年冯骥才先生的《木版年画》持平。

4.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答案:C

解说: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着“汉学”来展开论述的。那么,究竟什么是汉学,考生首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文中并无将汉学历史分为四个阶段的信息,而且这四者本身在时间上也存在交叉。所以,C项说法是不正确的。

5.下列对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注重主客体关系和精确描述对象,中国则倾向于圆融和体悟,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B.“差异”指的是作者所说的“殊途而同归”中的“殊途”、“百虑而一致”中的“百虑”。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它们可以通过对话弥补各自的不足。

D.文化观念的差异以及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和共识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B

解说: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读物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等。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文章本身的主要内容上。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区间在第二段。从全文来看,第一段讲的是“汉学的概念”,第二节讲的是“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即对话精神”,第三段讲的是“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根据第一节中“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和第二节中“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可以看出。

6.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人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答案:A

解说:本题也是考查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始终”有误。从文中找不到这样的信息。

7.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答案:D

解说: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某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像,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形式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读懂了原文隐含的意思。本题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进行推断出来的,要求根据原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对这些推断进行判断,选出推断不正确的一项。从全文来看,汉学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能帮助外国人“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一方面能帮助“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D项的解说不够全面,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高考文言文分类阅读

摘 要:论述类文本是高考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难点内容。简要介绍论述类文本的含义,并对高中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高中;语文教学

 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一、论述类文本

 论述类文本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一般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此类文本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对文章结构、思路、中心、要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它注重对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此外,它还有客观的研究对象、独到的观点以及不同文体具有不同的特征。2013年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合,C级。

 新课改以来,高考语文客观题分值成减小趋势,主观化成合理趋势。自2008年始,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鉴赏方面按照“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三大类进行命题,论述类作为选考项目出现并进行考查,论述类文本的考查难度增加,选材上,实行价值与时代特色兼具;题型上,灵活多样,主客观兼有;考查内容上,均涉及对语句理解、信息筛选、文意把握、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等能力的考查;其分值也逐渐增大,成为高考现代文阅读鉴赏的必考内容。

 二、论述类文本教学

 论述类文本有助于高中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因此,要在教学中加强重视,但是,在高中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忽视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与研究;偏重于局部语言信息的提取与把握(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轻视行文逻辑;很多老师采取做习题的方式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质疑。因此,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

 1.课标与大纲

 教学是依照课标和大纲要求来进行的,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有所不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论述类文本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也对阅读论述类文本提出了要求,包括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和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两部分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课标和大纲要求进行。

 2.文本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认为:“好的阅读教学,往往基于合适的文本解读,即依据体式的。”文本体式包含文体的一般特征和作者的写作风格两个方面。论述类文本一般是以议论文的形式出现,即对某一人物、事件发表观点、议论,或分析事实、说明道理。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客观分析材料,把握主线和主要观点,同时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思辨。例如:在“谈中国诗”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及其阐述什么问题,品味经典语句,究文中比喻的含义和表达效果,作者如何通过对比中外诗归纳出中国诗什么特点的,等等,立足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同时基于钱钟书写作风格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也就更容易把握文本。

 3.教学内容

 论述类文本主要以议论文、杂文、评论等形式出现,因此,针对高考,教师可在教学中多关注具有代表性的杂文家的杂文及其评价。据相关学者分析,杂文“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能敏锐地体察现实,迅速地反映现实,深刻地评论现实”,符合高考社会化的要求,因而经典杂文很可能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选材的一个基本方向。因此,高中尤其是高三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可针对性地对一些经典杂文进行讲解,如:刘洪波主编的《百年百篇经典杂文》,杂文“三家村”(邓拓、吴晗、廖沫沙)作家,“当代杂文八大家”(刘征、牧惠、何满子、邵燕祥、舒展、蒋子龙、章明、虞丹),还有陈鲁民、王大海、严秀等著名杂文家。此外,针对考点重复考查的现象,在教学时,还要对其文章和风格进行具体分析,以防止高考多角度考查。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考越来越关注其实用性和社会化,在内容考查方面也更为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论述类文本而言,它是考查学生准确获得并准确分析评价信息能力的一种形

 式,这也是社会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因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和中学语文教学测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高中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论述类文本的教学解读,提高学生论述类文本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家海.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特色与思考:以江苏省自主命题八年实践为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6).

 [2]毛秀敏.以批判重组的视角解读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教学现状和对策[J].语文月刊,2012(9).

 [3]骆汉忠.例说论述类文本的教学维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1).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学)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怎样答题

1. 高考语文题型大致分类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试卷分阅读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

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

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3题左右,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

乙 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

约25分。第Ⅱ卷 表达(五)语言文字运用(这类题目较为灵活,每年不一样大致为仿写,图标,补写,总结,新闻提炼等)4题左右,约20分。

(六)写作。1题。

60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高考文言文阅读经典题型和技巧

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我想到现在我们同学已经有80%的实虚词已经了解,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你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及做题技巧。

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 ,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

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二文言文阅读做题技巧1要善于借助。

例如,善于借助字形分析和邻里相推,来正确判定实词词义,观照语言环境掌握虚词用法。这一阶段要有排除干扰的意识,例如古今异义的干扰,防止望文生义,以今释古。

2代入法----知识迁移。高考文言段不会脱离课本知识另起炉灶,所以要善于知识迁移,联系已有知识尤其是常用词的常用义项和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来推出新知。

3排除法----信息筛选题 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4 析结构推断它在文章中的结构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翻译文言句子可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1、结合语境,把握句意。要翻译好一个句子,必须对整篇文章有一总体把握。

将你要翻译的那个句子放在整个语段中进行揣摩,这样才能基本把握所翻句子的大概意思。有些同学在初读文言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词语上纠缠,结果反而难以明其意。

所以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调动各种手段,善于前后推导,整体把握语意。2、落实句式特点。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等)。每种句式都有其特定的标志,我们要识记一些典型例句并加以归纳整理。

在翻译句子之时,先判断句式,然后在翻译时要翻出这种句式的特点来。如省略句就必须补出它所省略的成份,当然补充部分须加小括号;倒装句就必须按正常的语序来翻译;原句是疑问句,所译出的句子也应加上问号。

文言文中还有一种极其特殊的现象:文言文固定格式。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固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结构,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一旦你没有准确判断出固定结构,那么你的翻译就会差之千里。

详细类型见上所举。3、落实重点虚词和实词。

要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如“沛公军灞上”一句就考了词类活用的知识点,如果“军”字翻译错了,那就要失分了。

所以在考试时应特别注意这些。

3. 高考语文考那几种类型的大题

高考语文新课标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闭卷,笔试。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选择题分值约为30分。

试卷结构: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分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要求考生全部作答,选考题考生只能从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选择一类作答。

必考题1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83%;选考题25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值的17%。全卷20题左右,结构如下: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选取1则阅读材料。

3题左右,约10分。(二)古代诗文阅读7题左右,35分左右。

分别为:1.文言文阅读1则,4题左右;2.诗歌阅读1则,2题左右;3.名句名篇默写,1题。乙 选考题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答其中一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1则,4题左右。约25分。

第Ⅱ卷 表达(五)语言文字运用4题左右,约20分。(六)写作。

1题。60分。

4. 语文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有几题

2015年高考语文题型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计27分)

题型分类: 1. 语言文字运用; 2. 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阅读。 (一)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共3小题,每题3分,合计9分)

1.成语辨析题 2.病句辨析题 3、排序题(语言连贯题) 小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9分)

1.概念词语 2.句子理解 3.信息筛选

4.要点概括 5.推断想象

(三)文言文阅读(共3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9分)

1.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 3.文言虚词 4.信息筛选

5.性格表现 6.内容归纳 7.全文把握

二. 主观题:(共计123分)

(四)文言文翻译题:(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五)诗歌鉴赏题(共2题,第一题5分,第二题6分,合计11分)

1.表达方式 2.语言特点 3.修辞手法 4.表现手法 6.思想感情 7.意境与作用

(六)名句默写题(共3小题,每空1分,合计6分) 要求背诵文章中的指定名句,有规定提示。

大阅读:

(七)现代文阅读(共4小题,第一题多选5分,第二三题各6分,第四题8分,合计25分)

两篇文章,二选一。第一篇抒情散文;第二篇人物传记。

1.名词术语及概念性试题 2.关键性语句理解

3.信息筛选性试题 4.归纳主旨性试题 5.清理文思的题型

6.审美鉴赏性试题 7.综合探究题

(八)文字表达(共2小题,补写语句5分,语言表达6分,合计11分)

1.段落句子补全题 2.语段压缩或扩展题 3.句式仿写题

4.句式变换题 5.改错题 6.图形表达题

(九)作文(60分)

材料作文:开头末句一定要提出论点一二段(起)——3段(承)承上启下用几个问

句——4到6段(转)用几个小分论点加例子加分析——7到8段(结)。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话题有哪些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1.理清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经历;注意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2.注意传主所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剪裁.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4.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的观点和所用手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考点一: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主要是指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语句。做这类考题要养成释词看篇的阅读习惯,不要孤立地就词论词,而要根据社科背景(如语境)来理解。

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内涵较为丰富、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对这类句子的理解,既要

注意分析句内的结构,也要分析句外的语境联系,还要分析句子的中心作用。如:分析句内的结构,既要区分单句还是复句,还要从中找出表达重点;分析句子的主题作用,要看这个句子对文章主题或段落中心是理性解说,还是具体例证等等。

考点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社科论文的重要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二是文中某一观点或结论的依据,包

括有关理论、相关事实、现象等;三是某一现象或行为的原因、目的或者它所包含的范围;四是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筛选这些信息时要仔细推敲题目,大体框定相关的阅读语区,从文中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

筛选出来,加以概括、重组、融合。

考点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指对材料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文章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思路”,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即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考点五:归纳内容 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如果是全文的,则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整体阅读、分段总结、归纳要义、总结中心几步进行;概括局

部段落的主要内容,则要借助上下文与全文的中心思想完成。

考点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人的思想感情是丰富复杂的,表述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因此需要筛选辨析,综合分析,全面概括,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语文考试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是非常难做的一道题,这是很多人的失分点,我们需要找一些解题的技巧帮助自己得分。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的相关内容。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1

一、读语句之间的因果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文本摘录①不论是秦隶还是汉隶,都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②所以到了晋朝,真书(又叫作楷书、正书)开始出现并逐渐定形。③真书虽然各家写法不同、风格不同,但字形的结构是一致的。④在历史上篆书、隶书等使用的时间都不如真书长久,真书至今仍在使用,就是因为它字形比较固定,笔画转折自然,并且可以连写,多写一笔少写一笔也容易被人发现。⑤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⑥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选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第2题A项:秦隶和汉隶都是从篆书演变过来的,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于是到了晋朝,真书应运而生,并且一直使用到今天。

第3题A项:在字形的繁难复杂方面,秦隶和汉隶要超过真书,甲骨文又要超过秦隶和汉隶,可以说这是真书使用时间特别长久的根本原因。

这个句段共有六句话,其中第①④句都是因果关系句,虽然第①句没有关联词语,但是“刚从篆书演变过来”和“写起来单调而且费事”的因果关系显明。第④句是一个前果后因的判断句。由此可以判断第3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而第①句和第②句又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可以判断第2题A项是正确理解了文意。因果关系读明白,选项正误就容易判断。

二、读“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文本中有一些概念(这样说是为了方便,其所指范围有时较宽),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需要我们借助语言辨明。

文本摘录(1)“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

(2)真书写得萦连便是行书,再写得快一点就是草书。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章草,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到东晋以后与真书变来的草书合流。

(3)古代称好的书法作品为“法书”,是说这件作品足以为法,“书法”、“书道”、“书艺”是指书写的方法;现在合二为一了,一律叫作“书法”。

上述三处都是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它们都是在介绍概念,或讲其内涵,或讲其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如第(1)处“书”实质上是“文字符号”、“造字方法”和“书法艺术”等三个概念共有的语言形式。第(2)处的“草书”是个核心概念,借助此处语言,我们可以知道“草书”的`外延,知道它与“真书”“行书”的关系,也知道它与“真书”“章草”的关系,还知道它与“汉隶”“章草”的不同。通过第(3)处,我们知道了“书法”这个概念的演变以及与“法书”之间的演变关系。

选项1A.在汉语中,“书”既可以指文字符号,也可以是文字学的“六书”之“书”,本文则是从书法艺术上来讲,所谓“书”就是书法。

选项2B.真书写得萦连就是行书,行书再快一点就是草书,这是草书的一个来源。草书的另一个来源是章草,是用汉隶笔法写章草而形成的。

选项2D.在古代,“书法”是指书写的方法,“法书”是指好的书法作品,到现在则把这两者合而为一,都称为“书法”。

这三个选项也节录自2010年高考全国课标卷,它们分别与上述第(1)(2)(3)处对应,着意考查考生对文中概念的把握。有了正确的把握,不难判断1A是正确的;2B是错误的,因为“用汉隶笔法写章草”错,应为“用真书笔法写章草”;2D也是正确的。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常说到的概念;而我们本文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如上述第(2)处的“写得萦连”,我们也称其为“概念”,这个特殊的“概念”在这个语境中和“写得快一点”这一概念意义相同。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特别搞清楚的。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文本摘录“书”本是指文字符号,现在提到的“书”不是从文字符号讲,也不是从文字学“六书”来讲,而是从书法艺术讲……如甲骨文就是如此,虽然字形繁难复杂,但是不论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很好看。可见,自从有写字的行动以来,就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

选项1C.在甲骨文中,不论是单个的字还是全篇的字,结构章法都已经很好看了,可见汉字刚一出现,就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

这个选项基本是对原文的抄录,只是在摘抄时,将“伴随着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变成“有了‘书’这一方面的要求”,其实际就是要求考生判断“书的要求”和“艺术的要求”之间的同义关系。

三、读被扩展与扩展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扩展与被扩展的关系。被扩展句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下列语流片段。

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选项2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选项3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上述文段节录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论述类文本,“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意即当代流行歌曲所写的题材和抒发的情感,唐诗都已经写过了)是被扩展句,其后是举例扩展,关系明晰。扩展部分,既是对被扩展部分的例证,也是对被扩展句语意的丰富。扩展部分的意义大于被扩展部分,若概括,可以这样概括,即“当代流行歌曲写唐诗写过的题材和情感,并不比唐诗逊色”。这样理解,就不难做出2D错误而2C正确的判断。

四、读指代与被指代的关系

为了让语言简明连贯,少不了使用代词。而阅读时,就要能随机明晰代词所指的具体内涵。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明确,容易判断。如上述“对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句中的“之”指代的应是“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但有时其指代的,我们虽知道是指代前文,但是具体明示之尚需谨慎。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选自2009年高考全国课标卷)

这个句段中有个代词性词组,即“这个意义”。它到底指代什么呢?要说明就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上文,仔细推敲概括,应为“再好的流行也是有时限的”。倘若阅读,对此能随机确认,那么见到由它导引出的选项(2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就很容易判断选项错误,其错误原因可以认定为对“这个意义”的曲解(误以为是“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

当然,这些要素的阅读,更多情况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往往要同时进行。这在前后的例话中已经得到印证,不再赘述。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方法2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1、做题的时候要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读的时候也不要句句读透,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

2、看题目的时候,题目要求的重点画出来。这样能够帮你解题寻找思路。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关键词相对应的内容。

4、将选项与原文作对比,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

5、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然后再针对无法确认的选项找问题。

6、平时做练习的时候遇到自己无法掌握的知识点,重点是要找老师或者同学弄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时间来争辩对错。

7、给自己设定时间限制15-20分钟,一定要注意论述类命题陷阱。当然越快越准确越好,把方法熟练就能越做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