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广东答案公布,广东 高考 答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语 文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皎洁/打搅 业绩/污渍 纤维/纤夫

B.效仿/发酵 空旷/粗犷 盛开/盛饭

C.隐瞒/蛮横 挑衅/抚恤 埋伏/埋怨

D.市侩/反馈 濒临/频繁 辟谣/精辟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事

中国历代文人视为至宝的笔、墨、纸、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但殊途同归。它们在艺术创作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神韵,记录了岁月的斗转星移,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今天,它们并没有因为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

A.殊途同归 B.斗转星移 C.甚嚣尘上 D.销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色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找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4.依次填入下面的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品的独创性亦称作品的原创性,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的直接创作活动产生了作品。 。 。二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特点。

。不同的人对同一题材的创作也是常见现象。 。

作品的独创性是针对作品的表达形式而言,并不延及作品的主题思想,也不涉及未加提炼、加工的社会生活本身。 。

① 只要是独立创作的作品,即使使用了相同的题材,也会产生出与他人作品不相同的表达特征

② 作者运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技巧,独立地选择了自己满意的色彩、旋律、动作、语言等,形成对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的表达形式

③ 作者的创作活动表现为对素材的取舍、运用、素材是构成作品的原始材料,它本身不是作品

④ 但只要是作者本人独立创作的,必然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

⑤ 任何人的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明成果的传承、借鉴,也离不开时代人的互相影响

A.②①⑤③④ B.②④③①⑤ C.③②⑤④① D.③④②⑤①

二 、本大题7小题 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捷至,上曰:“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乃令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 因其未至,可先击之。”诸将皆曰:“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上曰:“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甲申,至怀来。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降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仇。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 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眞《后鉴录》卷下,有删改)

注① 上:指皇上 朱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语诸将曰… 谈论

B.委尸填满沟壑 放置

C.识其父兄子弟咸在 标志

D.噫!我固无恙 祸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今俞瑱得之 B. 利为彼有[来源:学科网]

乃令昊玉守之 宜为报仇

C. 降家皆为上所杀 D. 我师乘之而入,宋 忠匿于厕

几为所误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朱棣“料事如神”一组的是 (3分)

①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②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③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 ④贼众新集,其心不一

⑤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⑥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

A. ①③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亡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 一击,兵败如山倒。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 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 ①阑:阻隔 ;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4分)

11.补写出下列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呼尔与之行,行道之人弗受; , 。(《孟子?告子上》)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

(3) , 。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4)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赤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 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 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 ,决不可无“我”。

⑤ 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⑥ 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页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⑦ 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 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现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

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及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 对作家来说,作品一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来源:学&科&网Z&X&X&K]

C. 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D. 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个爱憎感情,就是从 “非我”世界中找回来“我”。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

A. 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 前的体验“非我”。

B. 清代一怒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他在心上活动中迷失了“我”。

C.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着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这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14. 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 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4分)

15.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做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题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面包

沃尔夫冈?波谢特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找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了—没有他的呼吸声。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晚他们就寝时,他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他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①“我还以为这里出什么事了。”他说,并环视了一下厨房四周。

“我也听见了什么。”她回答,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真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她看起来已经老了,他在想,穿着衬衣

的她看起来相当老了。不过也许是头发的原因夜里女人显老是表现在头发上。头发使

人一下变老了。

“你应该穿上鞋子的,这样光着脚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忍受他在三皇,他们结婚三十九年之后他现在撒谎了。

②“我原以为这里有什么事。”他又说了一遍,又失去了自制,把视线从一个角落移到

另一个角落。

“我也听到了什么。于是我想,这里出了什么事。”

“我也听见了。不过,大概什么事也没有。”

她从桌上拿起盘子,并用手指弹去桌布上的面包屑。

“没有,大概没什么事。”听到他不安地在说。

她赶紧帮他说:“过来,大概 是外面有什么事。”

“走,睡觉去。站在冷地上你会着凉的。”

他向窗户望去,“是的,一定是外面出了点什么事。我以为是在这里。”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回去瞧盘子的,她想。我不

能再去瞧那个盘子。“过来,”她说,同时把灯关灭。“这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刮风时檐

槽尝尝碰墙壁。这肯定是檐槽之故。刮风时它总是哗哗乱响。”

两人摸着走过黑黢黢的过道来到卧室。两双光脚在地板上拍击作响。

“ 是有风,”他说,“已经挂了一整夜了。”当她躺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

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这话,仿佛已沉入半睡

中。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

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他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只有三片。

”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

吧。我消化不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日1”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选自《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包智星 译)

注沃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二战后人们

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

16.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17.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表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5分)

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来源:学§科§网Z§X§X§K]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科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们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有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续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就能源说,何苦呢,照就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方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靠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 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近代西方社会发展史表明,数学活动的中心(数学史上的代表人物及他们的突出成就)在地理上总是与当时政治、文化、经济发达的中心大致吻合。请根据以下图表所示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处空缺的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语言简洁,语意连贯。

从15世纪开始,数学活动的中心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又返移欧洲,并随着资产阶级革命重心的转移而在欧洲不同国家之间转移。文艺复兴时期,伽利略等人天文计算的成就标志着数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意大利;这个活动中心 ;[来源:Zxxk.Com]

A

数学活动中心。

B

23.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话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这次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 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需要在节目之间加上一些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支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目密切相关,衔接自然,不少于60字。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以“与你为邻”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语 文

第一部分 选择题(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禅让 阐明 嬗变 煽风点火 潸然泪下

B. 庇荫 纰漏 毗连 筚路蓝缕 蚍蜉撼树

C. 侍奉 对峙 吞噬 恃才傲物 舐犊情深

D. 湍急 祥瑞 揣摩 惴惴不安 气喘吁吁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竣工 缜密 水蒸气 寸草春晖 漫山遍野

B. 沧桑 销蚀 势利眼 卑恭屈膝 瑕不掩瑜

C. 犒赏 装帧 水龙头 纷至沓来 民生凋蔽

D. 毕竟 旋律 侯车室 摩拳擦掌 天崩地坼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我们来到了实习工厂,厂领导和工人们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早已作了周密安派,他们对我们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

B. 在利己主义者看来,没有谁不为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现实生活中大量涌现出舍己为人、公而忘私的新人、新事,是不堪设想的。

C. 在学习、工作中,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碰到问题多向别人请教,这样才会有进步,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

D.。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看完那部电视剧后,除了荧屏上活跃着的那些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之外,我仿佛还感到了一个没有出场的任务,那就是作者自己。

B. 工厂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以后,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每月废品由原先一千只下降到一百只,废品率下降了九倍。

C. 各级财政部门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特别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管理上,要做到心中有数,全盘考虑,周密安排。

D.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培养人才的工作,另一方面要把现有的中年知识分子用好,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西方经济学中,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单纯而彻底,这是因为它的论证不考虑产以外的其他因素。古典自由主义效率论证的理论认为,效率主要来自市场的自由竞争,受其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说的“看不见的手”的支配。它假定人是利己的,在竞争中要追求直接的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古典自由主义者称这为个人经济理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就说,财富来源于人们的竞争性劳动。人们之所以不遗余力去追求财富,是因为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拥有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扩张,所以根本不需要国家或者法律来操心人你们的经济事务。只要不约束人们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追求,那么市场自然就会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每个人肯定会把自己寻求财富和利益的行为发挥到极致,使之尽可能符合经济理性和要求。

不过,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真有很大的缺陷。因为它只关心效率的生产性和积累性方面,它只考虑到个人的求利行为动机及其经济理性化程度,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其他可能影响人们行为的动机因素(如追求社会名誉)或环境义素(如社会政策)。此外,在许多情况下,个人行为的经济理性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如果每一个人都按个人的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它的结果很可能是集体的或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非理性或无理性。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以致发生将生产出来的牛奶倒进大海这类事情。事实上,并不是因为整个社会的经济繁荣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无序导致了市场萧条的结果。这种经济无序状态来自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非理性。所谓的个人的经济理性是以自我目的为核心来推理、论证的。这种个人的经济理性就个人的人生哲学来说可能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可见,古典自由主义对效率的论证没有考虑生产以外的其他的因素,无法提供一种完备而有效的经济效率论证体系。还值得一提的是,古典自由主义不但假定人是自私的,而且也假定自然世界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对资源有限性事实的忽略,导致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付出了过于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也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节选自《百科知识》2006年第1期)

5.下列不属于“古典自由主义”观点的的一项是()

A. 人具有利己的本性,在竞争中追求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B.个人行为的基本动机是追求生存与发展,所以人们才不遗余力地追求财富。

C. 个人经济理性以自我目的为核心,这从个人人生哲学来说是合理的,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合理。

D.个人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中能使市场的资源配置自然的达到最佳,每个人的经济行为都会最大限度的符合经济理性的要求。

6.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典自由主义鼓励个人财富的扩张,不主张国家或法律干预个人事务。

B.亚当?斯密认为“看不见的手”推动着人们通过竞争性的劳动追求自我利益,并使市场资源配置调整到最佳。

C.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说明,个人经济行为的非理性会导致市场萧条的结果。

D.古典自由主义论证效率时所不考虑的生产以外的因素,包括个人追求私利和社会荣誉的行为动机及其理性化的程度等方面。

7.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每个人都按个人经济理性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社会经济的无序竞争导致了商品的绝对过剩。

B.。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理论建立在人是自私的、物质资源是无限可用的假定基础上,所以它直接导致了现代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

C.个人行为的经济理论并不能自然导致整个社会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所以个人对财富的追求也不能使社会财富增加,

D. 尽管古典自由主义的效率论证体系有欠缺,但所主张的个人经济理性对提高效率还是有作用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10.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21分)

12.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4.补写出下列名篇空缺的部分,并写出相关的作家的诗文篇名。(两题任选一题)(6分)

⑴ ①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② 写出杜甫“三吏”、“三别”中两篇作品的名称。

⑵ ①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② 写出柳宗元两篇散文作品的名称。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的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混沌而荒谬的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弋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景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5.本为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青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16.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17.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的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18.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