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关系证明是什么意思-高考亲疏关系
1.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转载,原作者——黄玉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2.高考作文哪年哪省的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实际却不一定正确”?谢谢!
3.高考作文怎样做好准备
4.高考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散文?
高考作文如何得高分(转载,原作者——黄玉峰,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仔细研究前几年,特别是去年的高分满分作文,对于准备迎考颇有参考价值。准备,不在于多,在于精,关键是要有悟性。在考前如果一团乱麻,整不出头绪来,考场上更会心慌意乱。因此,作文准备一定要“抓纲理目”,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审题立意关注“读书做人”先说说“纲”。仔细分析,作文命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万变不离其宗,考的无非是“读书做人”。以上海卷为例,2006年《我想握住你的手》和2008年《他们》,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隔膜问题,2007年《必须跨过这道坎》是讲人的成长,2009年材料作文“板桥体”既可以讲“和谐”,也可以谈“创新”,都是人的修养问题。考生在考前沉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关于“读书做人”的方方面面,这正是理清思路的最佳角度。这样实实在在地写好、改好几篇作文,到时拿到考卷就不会有猝不及防的感觉,比临时乱蒙一气要强得多。这些天,考生可以思考一下关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读书、成才与教育”、“人品与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评论时要注意联系和思辨。 落笔行文联系自身实际思想立意为“纲”,具体的行文就是“目”。这里也有几点要注意的。辩证思维。观点要鲜明,但不能太极端,“过犹不及”。这几年高考许多考题都在引导学生的辩证性思维。如写“板桥体”,就可以辨析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探讨怎样才能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写“坚持自我与听取他人意见的关系”,就应该意识到坚持自我并不意味着刚愎自用,而虚心也不意味着随波逐流,只有充分听取别人的意见,然后经过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形成完善的想法。在讲“情感亲疏与认知事物的关系”时,有考生写《不可靠,不可不靠》,说一味感情用事会影响理性,但也不能因此排斥感情,没有也不可能有所成就。这样写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层次丰富。切合实际。不要太好高骛远。文章立意高虽然好,但若不顾事实一味拔高,内容又不充实,只会引起别人反感。模仿优秀之作也是个好办法,但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运用起来才会自然。如果只是背了一堆完全与自己情况不符的大话,机械地拼凑,反而弄巧成拙。不如展现有自己特色的一面,写“我”的所思所想,反倒容易真切感人。关注时事。关注时事并不意味着人云亦云,照抄报上套话,而是要深入了解,尽量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判断。时下上海世博会是个热点话题,我建议考生尽可能抽时间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回来再写写自己的体会,这对打开眼界是有作用的。 “应考锦囊”助你马到成功经过这样的准备,考生们想必不会再觉手中无粮,心里发慌。但真到拿到考卷看到题目的那一刻,有的考生还是会感到陌生,一时头脑空白。在此再嘱咐几点,助考生们踢好“临门一脚”。一、审题不但要审清楚,还要设法打开心胸、打开笔墨,可以抓住题目的几个方面用“排列组合”法来定提纲。比如写感情对认识事物的影响,就可以有四个方面:1、亲情有利于认识(知子莫若父);2、亲情不利于认识(情人眼里出西施);3、疏远有利于认识(旁观者清);4、疏远不利于认识(智子疑邻)。二、要考虑到阅卷者的喜好,考场作文毕竟不是随笔,阅卷时间又仓促,投其所好才能得高分。三、很多题目宽泛抽象,我们要设法把题目具体化,然后尽可能把它拉到自己熟悉的方向,充分发掘自己的优势。考生千万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写那些自己根本不了解的东西,那多半会马失前蹄。四、标题先暂时定一个,到完成作文后可以重新从文章中寻找最耀眼最闪亮的词句,锤炼成题目。这样既可让题目与文章相呼应,又给人亮丽之感。 妙喻如珠借昨日石,攻今年玉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重批高考作文《文汇报》 2010-05-21高考越来越近,在最后半个多月时间里,作文还有没有提高的可能?这里精选八篇历年高考高分作文,请复旦附中资深语文教师黄玉峰细细批注、评点,希望能给考生一些启示。细看这些高分作文,一般都有这样几个特点:准——审题清楚,文章扣住题意;新——观点新、内容新或角度新;韵——文章有韵味,有书卷气;诚——有真情的文字才能打动人;美——文学味足,词句精致。最后复习阶段,考生可以再看看这些文章有什么可取之处,仔细推敲,举一反三,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到考场上一定能胸中有成竹,下笔如有神。 2007年江西卷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她如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幽雅宁静,却又不时泛起一层层涟漪,惹得我心潮澎湃。(第一段就扣住语文二字,并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高明)语文,是心灵的天堂。(一句话一段,错落有致,好)“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用一句话,描写出满足于归隐后自耕自食的悠然情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仿佛眼前也见到那盎然春意,“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现出一代枭雄曹操的博大胸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达出诗人满怀的相思愁绪……(把自己学过的诗歌,很自然地引用上去,巧。而很多学生明明肚里有货,却不知运用。)语文,用一枝神来之笔,画出世间万物,画出诗人心中缕缕思绪,在一泓清泉中若点若圈,使我心雨飘飞。(语文画出诗人的思绪)“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他哀歌一曲,泣下数行,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千古悲剧,在汉军的穷追猛赶的滚滚声浪中自刎乌江,只因未把握时机,纵虎为患,使他自毁前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遭贬,壮志未酬,心有不甘而吟;陈涉虽地位低下,苦难深重,却呼出“王侯将相宁种乎?”屈原因遭奸人陷害,使其忧愁悲思而抒《离骚》……语文,用美妙圆润的歌声鸣出世间不平之音,唱出世人壮志满怀,使一泓清泉泛泛作响,使我思绪翻飞。(语文鸣出世间的不平)“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道出了对人生境界的选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超越自身的苦难,为天下百姓着想,不由得让我辈汗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写出一个政治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是一代伟人对历史的绝唱……语文,用横溢的才情吟诵着壮志情怀,在心中的一泓清泉中用诗化之墨泼洒出跳动的文字。语文,记载着邈远的历史,激荡着人们深邃的遐思。(语文记载邈远的历史)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装满了诗怀画意,侠骨柔情,在心中永不停歇地流淌。 [秘籍一:巧用库存]2007年江西卷要求考生在《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中任选一题作文。这是一个有考场智慧的考生,懂得巧妙地挖掘语文书的库存。仔细看,文中的素材几乎全部来自于语文课本,虽然没有寻寻觅觅挖空心思,但照样层次丰富。这是一个聪明的举动。考场决胜之时,谁都想表现得满腹诗书侃侃而论,但在平日里真正能做到读书万卷、腹中充实的毕竟是少数。不少学生一到考试,常感手中无粮,心里发慌,急着搜罗各类“材料”,企图临时抱佛脚,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还是落得个“两处茫茫皆不见”。临时东抄西摘来的东西,没有经过消化,到头来很难为己所用。“家有财宝自不知”,其实我们的语文课本就是一套小小百科全书,其中内容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丰富,关键在你是不是会用。我建议,考生在考前把初一到高三的语文课本再好好熟悉一下。这样做轻松又讨巧,学生对熟悉的内容运用起来更容易得心应手,比看什么素材大全要强得多。况且,高考阅卷大多是语文教师,对课本也有亲切感,看到认真学习语文课本的学生,印象首先就不会差。 2009年山东卷 见证夜晚,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吹得我心里愈加烦躁。(有悬念)多少年了,没有在这样的季节里负犁奋进,真让我有些心酸啊!我懒懒地叼起一根稻草,伤心地咀嚼着那些曾经见证过的风干的往事。那时节,这样的夜晚,有星星,有晚风,怎会没有煤油来照明呢?主人用柴火点燃煤油灯,火星在灯罩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如诗歌般整齐而富有韵律。现在呢,没有了煤油,也没有了煤油灯,只有那遍布屋里屋外街道两旁照彻大地的电灯,圆的、方的、环形的、柱形的、白色的、红色的,让我睡觉也睡不安稳。(对物质生活的改善并非一味唱颂歌,也做出反思,这是难能可贵的)现在,那土地再也不需要自己了。土地有了播种机。刚有播种机的时候,我就和它赛过一场。走进田野,我就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欢快地扬扬蹄子,我就套上犁跑了起来,刚开始还能跟得上那播种机,但不一会儿就比它慢了。艰难地耕完一块地,我明白了——牛怎么能跟不知疲惫的播种机比呢?(写牛的“心理”,很活)我的兄弟们就这样一个个不见了。先是一家卖了,后来就差不多家家都卖了。不是卖掉,就是被杀了。不用耕地了,谁还养我们呢?我见证了伙伴们的死亡:调皮的二牛、沉默的黄衣、能干的白点……到现在,整个村子就只剩我们寥寥几头了。要不是老主人和小主人钟爱我,我或许早就成刀下鬼了。我是一头不用下地耕田的耕牛!(在用播种机代替耕牛一事上就看出时代的变迁,以小见大)牛栏门吱呀一声开了,一阵风吹过,给装着空调的牛圈带来泥土的气息。我享受地闻了闻,我喜欢这气息。主人领着一群穿着时尚的人进来。“今晚上我们的活动项目是越野耕地。大家可以任意挑选一头牛,牵着它到我们为你们准备的土地上耕地。喜欢牛的朋友还可以骑在牛的身上,体验一把牧牛童的滋味。”就是从主人开始“农家游”开始,我的同伴又开始多了起来,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好了起来。牛也开始讲营养和卫生,我以前从没听说过。白天上山,在一群陌生人的牵引下吃草、休息;晚上下地,陪着他们负犁耕地。在见证过无数人耕地的我来看,这哪叫耕地,懒洋洋地走上几趟,地就到头了,犁把得歪歪扭扭,让我走得很不舒服。(有微微的讽刺意味,含而不露)“我骑这头黑牛。”一个小孩高兴得指着我。“去,黑皮。”老主人熟练地把我牵了出来。让小孩骑在我身上。我慢慢走出村子,回头望望,村子又有些变化,东北角冒出了一家工厂,西北角又多了一幢别墅。(这里将牛的视角又扩大了一些)星星在我的眼里闪闪发亮,布谷在我的耳旁一个劲地催,一袭春风吹来,我昂起头“哞”了一声:我是一头见证村子变迁的老牛…… [秘籍二:以新取胜]2009年山东卷作文命题是“见证”,考生很容易就想到写见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这个角度其实很容易撞车。高考评分标准中,对“创新”十分重视,有新意的文章才容易得到青睐。考场作文构思时间短,要在观点上创新绝非易事,但我们还是可以考虑从角度、形式上去创新。本文同样写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却不让人感到陈旧,就是靠形式的出奇、出新来制胜,作者另辟蹊径,从一头老牛的视角来见证社会的变迁。求新,第一要切题,第二要自然,切勿胡编乱造、弄巧成拙。本文的佳处在于其新奇之处出人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确,千百年来耕牛是农民最得力的助手和朋友,也许是“最理解农村的动物”,谈农村的变迁,以耕牛为见证,贴切又合理。文章写牛的“内心独白”也写得很自然,农村的变化可以涉及方方面面,而全文没有一处超出一头平日除了耕地就是呆在牛栏里的老牛所能“见证”的合理范围,这是对出新制胜者的基本要求。 2007年北京卷 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诗句,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倾慕。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是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书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秘籍三:一锤定音]2007年北京卷作文题要求写对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的理解。诗句可以有多重理解,但作文只能有一个确定的主题。本文一锤定音,确定它表达的就是对“寂寞”的思考,于是标题拟作“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不动声色地用诗意的语言将“中心思想”给定了下来。文章材料“品类丰富”,可见作者对文学涉猎的深度和广度。对“寂寞”的理解更是层层推进。通过纳兰、李煜等,写出个人的寂寞对灵魂的铸造和对文学的滋养作用,但英雄的寂寞要更进一层,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寂寞也就升华为奉献和功绩。作者深厚的思想积淀由此表现出来。 2009年陕西卷 西安的无奈兔子弃长补短,以它的弱项代替擅长的奔跑,不禁令人哑然失笑。(一句话概括材料)可你又何尝不是呢?我的西安!巍巍的城墙是你千年不变的沧桑容颜;淙淙的护城河是你历经千辛,却依然盈盈的眼波;葱葱的骊山是你一如既往的青丝。周朝古拙的铜鼎是你坚硬的骨骼,秦朝耀眼的兵马是你卓尔不群的身姿,唐朝宏大的石经是你闪烁的思想。(可以看出对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相当的了解,选择写西安正是发挥所长)是啊!这些都是你的长项,是你屹立于世界的基石,是你赶超历史的滚滚车轮。而你却忽视了这世人眼中的长处,你拼命地用冰冷的水泥建成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用一块块玻璃反射着刺人眼睛的白光;用一辆辆飞驰而过的汽车嘈杂着人们的心。你想像纽约一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你想像雅典一样用的雕塑营造地中海风情的幻想,你还想像巴黎一样用柔柔的艳波聚一份浪漫……你用别人的东西装点自己,自己却埋没在了复制当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症结)看看吧!我的西安,眼底尽是无奈。满眼充斥着盒子一般的水泥大楼,偶尔冒出的两座古色建筑,似乎更像马戏团的小丑在舞台上取悦观众。你是西安,十三朝的古都!秦汉的雄风,盛唐的繁华,是你的长项,可你却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般地丧失了自己的传统和个性。还记得当年的你吗?丰镐的国风唱得你意气风发,阿房的宫灯照得你熠熠生辉,未央的歌舞漾得你柔波婉转,骊宫的清泉洗得你铅华尽去。你的长恨歌舞朦胧了世人的双眼,你的太白诗赋涤荡着世人的胸膛,你的剑挥出无数边关意,你的酒酿出不尽离别情。(文笔华美。几处排比都用得荡气回肠,起到很精彩的效果。)威武雄壮属于你,千娇百媚属于你。即使那半轮明月在你这里也别有千年的醇厚风味。西安,这才是真正的你,如一杯茶幽香沁脾,如一坛酒醇香永久。西安,多么希望你能脱掉那不属于你的难看的水泥外衣,换上一件只有你才有的古色古香却又历久弥新的宽袍大袖!这才是真正的你,西安! [秘籍四:立意升华]2009年陕西卷的作文材料是一则童话故事,如果完全陷入对野鸭教练、小兔子、小乌龟的评说中去,容易写得婆婆妈妈,幼稚浅薄。本文却能写得如此大气磅礴,思想犀利,和对材料的高超处理能力是分不开的。作者迅速地从材料中抽出“扬短弃长得不偿失”这个观点,紧紧把握。对小兔子的故事只一句话带过,转而进入正题,写自己对城市发展的思考。文章写出了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也点出了西安所应该坚持的“自我”是什么。这样考生自己平日积累的文化知识也就找到了一个决口,源源而出。对于材料作文,考生要学会和材料“不粘不脱”、“若即若离”,可以既不偏离主题,又不为材料的情节、细节所拘泥,写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好文章来。此外,考生还要学会让自己的文章史化、诗化、美化。同样是说要坚持自己的长处,不要只知模仿别人这个道理,可以写得很有历史感、很有文学味。阅卷老师每天要批上百篇文章,在一大堆琐琐碎碎的小故事小道理作文当中,看到这篇充满书卷气、眼界开阔、文斐然的文章,当然会青眼有加。当然,格调的提升还是要以腹中充实的基础为前提。本文作者显然在西安历史文化这方面有充裕的学识,才能有的放矢地升华。而盲目拔高,空谈套话,只会显得言之无物,苍白空虚。如果上海卷出这类题目,那么上海考生就可以谈谈上海的风情。为此,建议考生在百忙中放松一下,去世博会逛逛,也许会生出不少灵感。 2007年山东卷 永远令人陶醉的王朝风若遥远的回音,追着梦的翅膀,在亘古不变的神话里寻找一个金碧辉煌的王朝。她是史册里深藏的墨迹,带给人无法言说的美丽和忧愁;她是云彩里篆刻的记忆,留给世间难以忘却的厚重和大气。宛如宝剑上镶刻的星辰,恍若烘托的太阳,一袭轻纱下的曼妙舞蹈,摇醒了一个盛世的传说。古老的风铃开始变奏,浑厚如黄钟大吕的音符直贯苍穹。是你吗,唐朝?(一系列的比喻,优美精当,作者不俗的修辞功底展露无遗)我用想象触摸你诗的轮廓,我手心的雪花含苞欲放,我梦想的枝头缀满星光。没有比枫桥更波澜的心情,摇荡清秋的月亮;没有比李白更易醉得豪肠,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商隐的秋池浇开紫丁香的惆怅,渭城的朝雨沾湿了王维的衣裳。在一个民族精神疆域里呈现出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宏广。唐朝啊,你的美丽竟是这么多生命的拓荒,怎能不令人陶醉,怎能使人遗忘?(用第二人称,更增加了亲切感,使人宛如近距离地在触摸这个王朝,与之对话)我的脚步惊醒了你繁华的美梦吗?那根透明的琴弦还在你修长的十指下震颤,震落了美人脸上凝香的露华,是谁的眼泪这样甘之如泉?面对银烛秋光冷画屏,你叹息了吗?独步瑶台的风,高处不胜寒的无奈,切莫乱了音律,不然,古淡青醇的山水恨你,恨你弹指惊春去。而今,你竟融成一盏铁观音,散发着在沧桑中冶炼过的从容风味,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来品评你如盛绚的过往,一个泱泱大气的传说!你仍然庄严地站在中华五千年的青史中,以博大的文化情怀和丰繁的艺术成就笑傲同侪。夜光杯里的葡萄红闪闪发亮,醉了一个又一个世纪。那些坚守岁月的人,朝霞从此耀眼,残阳从此灿烂,中国从此芳醇神气,永久蕴香迷人。是这样吗,唐朝?你陶醉和震响了整个生命的世界。(以华美的句子点到唐文化的几个方面,勾勒出一幅立体的文明气象)把满纸才子的清高遐想折好,我愿枕琴声做一场崇古清梦,醉于此间,永不醒来。纵使时间流淌,时光飞逝,美丽的唐朝不衰,永恒的记忆不退!(卒章显志,观点鲜明) [秘籍五:扬己所长]诗化的语言,俯拾皆是的对诗词典故的活用,令人顿觉满纸是华彩,阅者不能不被作者感染:一个如此美丽多情的时代记忆,永远不会随风而逝。作者对唐朝,尤其是对唐诗的热爱和了解远在一般的学生之上,才能有如此多彩的内容,精致的文笔。其实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擅长和特色,那是属于自己的“拳头产品”,别人模仿不来的。怎样在考试中抓住机会,扬己所长,有一个技巧问题。这位考生得以发挥所长,并不是运气和偶然,而是懂得以不变应万变,把题目拉向自己熟悉有准备的方面。2007年山东卷规定的作文话题是“记忆不会随风而逝”,不少考生写对自己亲人、故乡的记忆,有真情实感的自然能写好,但如果没有相关经历,无病呻吟,就不免捉襟见肘。本文作者写对一个王朝的记忆,成功地祭出自己的“杀手锏”——唐朝和唐诗,一样说得通,而且写得精彩。高考题目千变万化,我们切不可被牵着鼻子走,失去自我。考生要扬己所长,找到题目和自己的契合点。一旦找到了,你就如鱼得水,有情可抒,有理要说。 2009年湖北卷 站在老屋的门口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岁月无情,老屋却似乎有情)我们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过她。但稍稍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奶奶衰老、孤独的形象,感人)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他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着。 [秘籍六:撞击火花]2009年湖北卷是半命题作文“站在____的门口”。半命题作文给考生发挥空间大,但提示比较少,有时让考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这时考生不妨试试“碰撞”法,将自己平日的心得、感悟与熟悉的人物事例“相撞”,与作文题目“相撞”,“水本无波,相撞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火花”,这种办法有时能豁然打开思路,想到平日所未想的构思。这篇文章虽然只是说些家常琐事,写一座陈旧的老屋,作者却将自己情感世界中丰富、细致的感悟都写了进去,有对亲情的追思,有对生命的体验,有对岁月的思考,而这一切都被赋予了“老屋”这个意象。老屋里有三代人的悲喜,所以站在老屋门口,就是站在亲情与岁月的门口。善于“取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作文技巧,把自己要表达的情、理、意寄托在具体的形象上面,比空洞地说理抒情更能打动人。文章的层次尽可以丰富,意蕴尽可以深远,但切入点最好尽可能小一点。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 2009年上海卷 和谐的统一去黄山旅游前,总会对那怪峰孤松遐想万千,待到我亲眼见识到了,不免心潮澎湃,大呼壮丽——那孤松,曲曲折折,似老者的脊背;那危峰,亦崎岖险峻,有欲倾之势。两个个体本身都算不得美,却在相融中构造出清雅高绝的图景。(开头稍显啰嗦,主题不够突出鲜明,以“去黄山旅游前……”开头,不如直接写孤松的姿态“黄山上的孤松,
高考作文哪年哪省的是“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实际却不一定正确”?谢谢!
2003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附原材料: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怎样做好准备
做任何事,都要先做好准备。对待高考如此,对待作文也应如此。从2001年的“诚信”,到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全国题)、“规则”(北京题),再到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全国题)、“转折”(北京题),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是在紧扣话题的前提下,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宽广的写作天地。怎样写好话题作文?怎样做好写作文的准备? 注重平时积累整理现有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缺少材料,写出来的也只能是无病呻吟的故作姿态。据历届考生反映,在考场上是来不及“搜集”、拼凑什么材料的,多数时候,是看清题目要求后,“来不及细想,拿起笔就写了”。可见,只有大脑中充满并“活跃”着写作需要的材料,才能在构思时有所仗恃,才能下笔千言不离谱。因此,积累和整理现有的材料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 需要整理的材料有:自己经历过的值得记忆和说起的人物、、物品;看过的故事与文章;背诵过的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名言警句;好的值得模仿和借鉴的结构与段落等等。这些材料来自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感受,来自平时阅读过的作品与课文,来自日常的所见所闻,来自与人交流后的感受与思考,来自师长们的教诲和启示。 多方面思考写作材料 1.我与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是我们历来提倡的。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一切与未来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生活的内容,都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因此,不论学习多么紧张,都应该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比如“神舟5号”发射成功,圆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的梦;中国防治传染性疾病,众志成城,共渡了难关;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新的《婚姻登记条例》,真正实现了婚姻自主等等。这些事,反映着科学的进步,国力的增强,法制的健全和人文的进步,那么,这些进步因何而来,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都需要认真思考。思考,有助于我们从思想意识和人生境界上发现问题,提高认识。 2.我与人生——人生是一个大话题,它包括我们的生活态度,生活信念,看问题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准则等。分析这些年来高考作文的题目,会发现这方面的内容比例最大,比如“鸟儿的评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战胜脆弱”、“心灵的选择”、“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转折”、“规则”、“寻找”等等,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着考生的主观世界,看他们是否品学兼优。面对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是全面客观地评价,还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是乐观积极地正视,还是悲观消极地躲避;是患得患失,只顾自己,还是胸怀大局,兼顾大家……我们曾经怎么想、怎么做的;还将怎么想,怎么做;还可以怎么想、怎么做。根据这样的思路去思考、整理“自己的历史”,以便准备出最生动、最新鲜、最有说服力的材料。 3.我与科学未来——这方面的话题,虽然考得不多,直接相关的题目就是“如记忆可以移植”,但也应有所准备。因为有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的科学素质指数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像看科技展览,听科技报告,看科学书籍等等,我们都做得很差。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如果国民的科学素养低,那持续发展的可能就小,谁也不愿意看到刚刚兴盛起来的国家没有发展前途。以前有过这样的题目:“与我喜欢的科学家对话”、“与我崇拜的科学家生活一天”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作文题。如果文题是“与未来的科学对话”、“面对克隆的我”、“未来的交通与生活”、“停电之后”,又该写些什么呢? 4.我与历史文化——历史是浩瀚的,我们只能通过一个个小窗口来认识历史,这些“小窗口”,就是阅读过的文章与看过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应该准备名篇佳作的读后感、的观后感。文化的内涵很广泛,比如,中国传统文化有诗词曲赋、京剧歌舞、礼仪习俗、吃穿住行等,这些传统文化表达的是怎样的内容?所以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何在?该怎样欣赏?它曾对我有怎样的影响?对历史文化,是敬它、爱它、亲近它,越来越多地把它消融在血液中自觉传承,还是不了解它、抵御它,直至陌生、远离了它?历史文化在哪些事、哪些问题上,曾影响了我? 5.关于自我——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具有自立的精神,独特的个性,独到的见解,这个社会必定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如果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社会必定是没有生机、毫无创造力的。那么,一个人,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到底有多重要?怎样才是对一个人,对一个生命的最大尊重?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张扬个性与发挥群体优势的区别与联系在哪里?进而思考我的成长、我的品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我的奋斗目标、我想为社会做的事情等等。总之,作文材料的来源,除了对问题的思考外,还应对所学课文和课外阅读过的文章,按类别进行整理。名言警句、名人事例,也都在这个范畴中。 审清题目,是作文成功的第一步。审题就是弄清楚写作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全文的构思找到一个恰当的起点。好像下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稳操胜券;全局情况未弄清,就贸然下笔,结果肯定非常糟糕。 审题时应看到题中暗含的指向性内容 审题要看清题目要求的写作角度或内容、字数、文体、写作方法、特殊的限定等,这些一般是考生比较重视的。考生容易忽略的,是文题中暗含的指向性的内容,只有看到了这层意思,审题才审到了关键。看两个例子—— 例一、200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几个同学看了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兴致勃勃地聊起规则问题。 同学甲:规则太重要了。运动员不守规则,裁判不公正执法,就不会有精彩的比赛! 同学丙:可有时不守规则的占了便宜,守规则的反倒吃了亏呢。 请以“规则”(含“规则与……”)为话题,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同学甲”就事论事,从反面论述足球比赛中“规则”的重要性;“同学乙”展开有机联想,由球场规则推及到校规、交规,强调“规则”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同学丙”从生活现象出发,对“规则”的局限性提出质疑;“同学丁”提出“规则”不是死的,可以适当修改。这暗含的指向性就是:你既可以从正面或反面谈规则的重要,也可以就具体问题谈修改规则的必要;既可以抨击不守规则的现象,也可以谈完善规则的必要。 例二、2001年高考作文题。 阅读一则寓言,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候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渡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由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作文材料中提示着写作方向,只有在审题时注意到这种指向性,才能打开思路,想得深远,才能为作文找到正确的立意和内容。 全方位练习审题,多角度思考 怎样做全方位的审题练习?第一,要对高三以来作过的题目进行一次整理,看自己所作的文章,是否真的准确理解文题的含义了;同时要反思:这个文题的写作,还可以有哪些角度,哪个是最佳的?此外,应借鉴一下同学的佳作,看哪些是自己没有想到的,以便扬长避短,丰富思考。第二,面对新的作文题时,要进行多角度思考。在准确理解题意后,看哪些是可以写的,共有多少种角度;在诸多角度中,哪些是最有新意、最值得写的。作文完成后,应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以开阔思路,弥补不足。 审题中还应注意两个问题。一要理解话题的准确含义。比如“诚信”的含义是诚实守信,如果只理解为“诚实”、“真诚”或者“讲信用”,就不够全面准确;“转折”,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方向、形势,如果只想到了“一次挫折”、“一次选择”、“一次成功”就偏离了题意。二要紧扣话题,不要背离。比如有的考生写:“规则是束缚人们心灵的枷锁,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规则是为人治人而定的,应该破除。”其立意与观点就背离了“规则应该遵守,应该按时代要求修改已不适用的部分”这个指向。 想清楚自己观点,做到推理严密、语句美丽文章或以深刻的见地让人信服,或以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动,或以严密推理让人思考。见识的增长与情感的提升,是渐变的过程,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奏效;但语句的美丽与推理的严密,可以尽力为之,短期内见效。推理严密,是对问题的论述清晰透彻,语句呈因果式连结,前句为果,后句为因,丝丝入扣,水到渠成地得到结论。展开方式或呈纵横状:从个人到集体,从局部到社会,从古代到现在,从中国到世界;或呈对比状:先进的、乐观的、向上的,与落后的、悲观的、消极的,相形之下,见出优劣;还可以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想清楚自己的观点,做到推理严密不是太难。语句美丽,指的是语句工整,善用修辞,善于引用或化用。
高考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散文?
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性散文
为了能够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充分地表现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用议论为主的散文形式进行写作已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新宠。这种议论性散文的写作优势有两点:一是形式自由,便于抒发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二是语言表达容易显示个性化特色,易于展示自己的文和才华。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议论性散文呢?
第一,要有明确的观点贯穿全文
有同学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了,不必顾及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更灵活些,文笔、形式更随意些,因此好作文必须“中心突出”。
第二、立意要紧扣话题内容和要求
考场作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求考生所写文章必须符合题意。考生必须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有确切的理解。例如2001年高考以“诚信”为话题作文,有的考生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有的考生则把“诚信”理解为“忠诚”或“信任”,这虽然与“诚信”有联系,但毕竟偏离了“诚信”的确切内涵。其实,“诚信”是“诚实、守信”的意思。再如2003年高考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作文,写作时要注意体现“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在高考阅卷中我们发现,不少考生在文中或只表现“感情”用事,或只写“认知”的偏差,或体现不出“感情亲疏”对“认知”的影响,因此,不切合题意,自然不会得高分。
第三、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形式
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信马由缰,形式多样;而实际上,好的考场作文要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例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智慧和思想——我的选择》就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作者开头先写出自己的设想:“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选择”。然后分为三个部分写对三所大学的态度和认识,三部分内容单独成段,每段又分别设置了“财富大学”“权力大学”“智慧大学”的小标题,结构安排巧妙、美观。文章最后又进行了归纳:“我选择了智慧大学,……我的灵魂终于有了最佳的归属,我会勤勤恳恳地打造我的思想,但愿有一天,我可以如我的校友,亚里士多德、缪塞、黑格尔一样,将思想的飞鸟送到宇宙的尽头……”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开合自如,形式美观,而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既扣题意,又简洁明了。
第四、要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
优秀的议论性散文,既能够使叙和议各展风,又能使叙和议密切联系。议论性散文,属于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内容层次之间应有内在逻辑性,因此,应该以逻辑推理的方式为主来安排文章内容层次和结构。有不少考生不明此理,只是对事例进行平面叙述,使前后内容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列举出来的事例只能反复证明同一层次上的道理,不能对论点进行不同层次的阐述和证明。而优秀作文则充分注意到了文章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例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全文在正文前先写了一个题记,明确了文章的论点;然后又用“一、二、三、四”分别明显地标示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用苏格拉底、尾生、诸葛亮讲诚信的例子,证明“诚信”二字浸透了血泪;第二部分则叙写了林肯竞选总统的例子,用具体生动的文字证明了“诚实的人最值得信任”的分论点;第三部分用安徒生童话中“皇帝的新装”说明现实生活中有些“成人”不敢讲实话,只狡猾地赞美“皇帝的新装多漂亮”第四部分则由重庆彩虹桥倒塌之前一个小学生写桥上有一条大裂缝而遭到呵斥的例子,引出“是谁在扼杀真理”的诘问。从全文表面看,“形”确实散,然而细心推敲,则发现各部分之间的逻辑性极强,从不同的层面证明了“人生应该讲诚信”的观点,所以本文能够夺得高分。
第五、发挥特长,展示个性风
许多考生之所以在高考中选用议论性散文来应试,是因为这种文体更有利于考生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个性才华。因此,我们在运用这种文体进行写作时,就要充分考虑自己的特长是什么,以便在写作中一展风。综观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语言有特色,即在词语、句式、修辞等运用方面表现得有文、成熟老到,细腻、生动、形象,显示出独特的语言表现力;立意新颖,构思独到,用例新鲜,能够表现出考生的独立思想和见解,乃至独立的学习研究能力、个性特色;思维空间开阔,有较高的文化文学素养等,当然也有以上几方面同时兼具的。请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
天光甚美,造化有情
(一)面对
面对生活斯芬克式的笑脸,我们有大多的抉择。只有用真、善、美的心灵标准去选择的人,才体现出俄狄浦斯式的睿智;然而一颗丑陋自私的心去描绘生活画谱的人,则表现出了唐·吉诃德式的幼稚。
(二)和亲中的新娘
曾记否,杜甫笔下“环佩空归月夜魂”的王昭君,在当时政局动荡的情况下,毅然把自己送上了和亲的道路,告别了汉宫的朱墙碧瓦,把自己的后半生定在阴山敕勒山下,只为匈奴民族从此能更和平地在边界上牧羊放马,只为换得汉朝边塞上数十年的安定。面对荣华,面对人生,面对国家,昭君用自己的一生做了这一次选择,这是那些深宫中“曼立远视,而望幸焉”的贵妇们所不能做出的选择。昭君将被当做那金色的图胯,被人们供奉于心灵的顶端。
(三)岳飞的选择
历史,被悲壮打磨得锃亮,辉煌了岳飞的一生。他不与秦桧同流合污,驰骋“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然而无奈于十二道金牌的催逼,最终被害于风波亭。面对恶势力的威逼,他选择了国家,这是心灵的选择,虽然是要付出代价的,然而他无悔,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生命那一曲高昂的旋律,射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筝音四射。
(四)天光甚美,造化有情
“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当真、善、美的情操已融入你的心中时,你也就有了极致的心境,当莎士比亚笔下的《商人》中安东尼奥用生命作代价去借钱帮助好友时,当《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用金子般的心去帮助别人时,当《悲惨世界》中冉阿让追求光明与真理时,他们都选择了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人性的美,真理早已在他们心中留下了烙印,永不泯灭地存于世人心中了。
《圣经》“马大福音”中耶稣告诉弟子要用真、善、美去衡量做人的标准。是的,只有真与美的教会,美与仁的交融,灵与魂的合奏,才是真正的人生心声。
天光甚美,造化有情。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选择,我们掬一捧心灵的泉水,细细咀嚼其中的甘甜,读王昭君,读岳飞,读安东尼奥,读耶稣,读他们面对每一次困难做出的选择,读他们那高尚的灵魂,就是在酿造你的人生。
诗曰:我思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我曰:因真、善、美,故我在,我在,故我思。
这是一篇文四溢、构思精巧的议论性散文。该考生紧扣“心灵的选择”的话题,首先站在历史的高度,选用和亲使者王昭君和抗金英雄岳飞两个典型人物,并重点剖析他们在重要的历史关头所做的心灵的选择,以抒情的笔调揭示出英雄人物的正确选择来自他们高尚的心灵的观点。接着,该考生又从文学大师的笔下选用安东尼奥、卡西莫多、冉阿让等文学形象,剖析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的是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人性美。这样写作,既有点上的深人,又有面上的扩展,从而使文章内容紧扣话题,不枝不蔓,并且丰富而深刻。
另外,本文极讲究结构形式的安排,四个小标题各领起一部分,而各部分的前后顺序又极有议论文的逻辑性,“昭君的选择”和“岳飞的选择”是点上的深入剖析,写文学大师笔下的文学形象是面上的铺叙,它们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证明了“正确选择来自高尚的灵魂”的观点。这是本文引起阅卷老师好感的重要因素。
研读本文,考生可从中发现写议论性散文的一些重要技巧:立意紧扣话题并写出高度和深度,讲究形式安排并注意体现出议论的逻辑性,拓展思维空间并展示个性才华。当然,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在“引经据典”方面,也颇有一定的功夫,显示了该考生良好的语言和文学素养,也值得借鉴。
(一)活着不要再等待
活着不要再等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它不会因为你无知的等待而放慢脚步,都知道只有生命存在时,才会有美丽的世界,才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美丽的青春放在等待里,等待的遗憾,我们承受不起。
一次,有位丈夫在整理妻子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条丝巾,这是由高级丝绒制成的,是丈夫在出差时特意为她带回的。妻子在几天前的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了。原来她生前从未戴过,她一直在等,她说要等到一个特别的日子才戴,可如今,她已永远失去了机会。
的确,人生在世,为了等待,我们会错过太多太多。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因为活着每天都是精彩的 。
活着不要再等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可以摧毁世界上的一切,它可以把坚固的城堡化作历史的残迹,可以把布满大森林的山脉变成布满珊瑚丛的海洋。然而,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它可以使无知的孩子变成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可以让即将被病魔吞噬的人重新找回青春和活力。
时间对于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短暂的十几秒甚至是几秒,也许医生就足已将他带出死亡之谷。
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在战争前线奋力救死扶伤的情景仍旧铭记于心,他不顾自身,连续手术七天七夜,成功救治了几十名伤者。
想问,为何他会有如此大的动力呢?对,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一种信念: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每一秒的时间,治好每一个病人。诚然,对医生而言,活着不能再等待,等待意味着死亡,只有视时间如生命,善待病人,不断地为他们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活着不要再等待,等待不是美,只有学会驾驭时间,作时间的主人,永远走在时间的前头,那才是美;只有学会将时间看作生命,在生命的每一点都有精彩的一划,那才是美。
让我们放弃无知的等待,去追求自己的未来,永远把时间当作自己的朋友,甚至如自己的生命,这样才能创造更美的世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