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一总结框架图

2.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3.隋唐高考的知识点

4.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框架图汇总

5.解读2007年高考大纲:文综合更侧重考能力1

6.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高考历史考纲,高考历史考纲要求

不难。根据查询教育局官网得知,高考中的历史试题是围绕课本进行出题,不会出现超出考纲的题。所以只要艺考生认真学习历史课本,考试及格达到60分是不难的。高考历史考试内容有:中国古代史、世界史、政治思想、解题技巧等。高考历史考试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需要考生在备课期间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熟悉各类考试题型的解题技巧,多加练习,从而提高解题能力,确保取得好成绩。

历史必修一总结框架图

广东高考的命题的有四个特点:

1、学术性,我们高考的命题基本上是中大的三个老师,师大的三个老师,暨大的两三个老师,短短的四个月里面关着就到里面命题,5月份就可以把命题好了,短短一个月肯定要把自己的学术前沿的东西拿出来,这个东西是老师做的。

2、时代性可能政治学科体现的更明显,历史是隐性的考察,比如说考察农民工从社会群体的介入,我们要关注这个,然后切入到古代的问题,从我们关注的事实热点,但是又会到历史的基础上。高考就是一个点带动一片知识。

3、情境性,高考是有文字限制的,一模都是仿照高考的。他一般有一个文字限制的,比如说文综6500字不能超过,去年选择题是1200字,主观题是800字,就是要求文字要非常的简洁,因此很多的历史就喜欢用地理借鉴,用一个表格或者这样也节省了文字的空间,这短短的不到1千字当中要体现情境出来,这个点涉及到的知识是什么。

4、最后一个是基础性,无论它怎么样都是对知识的一种迁移,学术怎么飞扬,但是最后要落到历史来,就是全国文综,上海高考就不是这样,他们都是飞扬了出去就回不来了。广东的高考历史的味道很浓,尤其是教材。

一、五年来广东历史试题对比

1.题型结构对比

从 1999年起,历史高考卷在国家启动跨世纪高考改革的进程中取消了多项选择题,开始专用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至今,三大题型的结构已维持5年未变。预计2004年《考试说明》还将会把三大题型比例定为:选择题约49%、材料解析题约24%、问答题约27%。

近 5年广东高考历史卷三大题型比例数据请见表一:

表一: 1999--2003年广东卷题型结构比较

年 份选 择 题材 料 解 析 题问 答 题 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题量分值比例1999377449.3%33624%34026.6%2000377449.3%33523.3%34127.3%2001307550%33422.6% 4127.3%2002307550%33724.6%33825.3%2003257550%33422.6%34127.3%

从表一可见, 2003年历史卷对2002年三大题型的赋分值做了微调,基本恢复了1999--2001年的比例,即50:23:27。但总题量减少,主要是选择题再度削减。近年高考历史选择题量一直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从1999年的37题减为2003年的25题,减幅达32.4%。因第一部分选择题总分值没有变化,故每道选择题分值由1999年的2分增至2001年的2.5分,2003年再调升为3分,所占分值已不少,故今年应该不会再增加。

2.内容结构对比

高中历史的学习内容主要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三大板块,也可归纳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

近 5年历史试卷内容各板块和系列的赋分值比例见表二。

表二: 1999--2003年广东卷知识板块系列内容结构比较

内 容19992000200120022003 分值百分比分值百分比分值百分比分值百分比分值百分比中国古代史4026.7%3926%4026.7%4026.7%3825.3%中国近现代史5939.3%6040%6040%5939.3%5939.3%世界近现代史5134%5l34%5033.3%5134%5335.3%政 治 史10670.7%8556.7%11073.3%8254.7%10469.3%经 济 史2718%5134%3523.3%3825.3%3624%文 化 史1711.3%149.3%53.3%3020%lO6.7%

99年以来,《考试说明》对三大板块的比例一般定为:中国古代史约25%,中国近现代史约40%,世界近现代史约35%。五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相对稳定,而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分值比例则互做微调。与2002年相比,2003年中国古代史减少2分,将分值加在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使全卷板块内容结构更为合理。试卷实际分值的分布为:中国古代史38分(选择题5题15分,材料解析题1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中国近现代史59分(选择题12题36分,材料解析题l题10分,问答题1题13分)、世界近现代史53分(选择题8题24分,材料解析题l题14分,问答题1题15分)。

2003年试卷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搭配的特点是政治史内容过多(选择题17道51分,材料解析题2道24分,问答题3道29分,合计104分),高于2002年22分,比例上升了14.6%,基本接近占分值最多的1999年和2001年。经济史内容与2002年相近,略下调2分(选择题6道18分,材料解析题3道8分,问答题2道10分,合计36分)。文化史内容大幅削减,进入仅次于2001年的低谷(选择题2道6分,材料解析题0分,问答题1道4分,合计10分)。2002年趋于合理的系列结构再度被打破。

因《考试说明》对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系列的分值比例没有专门规定,所以在历年历史命题中,三大系列结构一直呈现交错波动状态。从表二还可以看出,五年来政治史考查比率呈现很明显的大年和小年现象, 2003年政治史是大年,2004年政治史是否是小年呢?值得我们思考。2001年以来,文化史考查比率也存在大小相间的规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中小学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三大系列设计了三个必修学习模块,包括了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此外,还设计了6个专题选修课。高考历史命题即将面临与课程标准衔接的问题,如果在三大专题内容上仍继续呈现比例不当的状态,势必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不良的导向,并且会导致师生对课程改革的误解与抵触。虽然2003年《考试说明》删减了较多的文化史内容,但与文化史有关的二级标题仍有10个,三级标题为29个,经济史的内容就更多了,实际仍保留了很大的命题空间。

3.知识覆盖率

多年来,历史科命题十分注重知识的覆盖率,广东试题也不列外。与《考试说明》的标题相比较, 2003年广东试题的知识覆盖面较为合理,统计数据比例见表三。

表三: 2003年高考历史(广东卷)考查知识覆盖率

统计项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合 计 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说明》标题量6261545123633107实际考查量6914161l16314l考查覆盖率100%35%93%36%92%44%94%38%

2003年试题在题量比1999年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与该年相同的覆盖率,反映了本套试卷对历史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和包容性较高。这是近年高考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

4.主观题落点对比

五年来,广东卷的主观题落点看似平常,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其中的奥妙。

表四: 1999—2003年广东历史试卷及2004年全国春季高考试卷主观题对比

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春季题古 代 史①商鞅变法②西汉至宋,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战国西汉的重农抑商②水稻的发展及原因①人口迁移的三种方式②北宋的治国策略①秦汉税负与社会安定②两宋外贸发达原因①贞观之治的原因②明中后期的社会生活①秦隋汉唐维护国家统一②广州在唐、清的经济地位近现代史①洋务运动的评价②邓小平 75年整顿①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主张变化②八大后主要矛盾变化①荣氏家族的民族企业②建国初对待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①教育近代化比较②建国初政治、经济的变革①中国近代化历程②民族区域自治政策① 孙中山维护统一、 79和平宣言、一国两制② 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世界史①卢梭的主张、学说②德国版图变化(三幅图)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原因途径②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①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②英法绥靖政策①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②欧共体演进及原因①日本大陆政策②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历程①从洛克的三权分立说到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到美国的宪法实践( 32分)

从表四可以看出,六年来中国古代史主观题的考查点呈现一前一后(以五代十国为分界点)的规律。前面的大题有 3年落在战国秦汉,近两年落在隋唐,有1年(人口迁移)是大专题,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有关。后面的大题前四年基本落在两宋(水稻、南方经济专题也是以两宋为主),近两年则落在明清时期。从宏观来看,我们可以发现1999—2002年以考查秦汉史、宋史为主,2003年以来,则有转到隋唐史、明清史的迹象,2004年的春季题也呈现如此特征。结合新课标和新考试大纲进行分析,我认为秦汉、隋唐、明清是我们应关注的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以 1949年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近代史的大题基本上出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2000年例外。考查的重点是中国的近代化(国际上称现代化)。如99年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2000年的“民主党派主张”是政治的民主化;2001年的“荣氏家族”是经济的工业化;2002年直接考“教育近代化”;2003年直接考中国近代化历程。现代史的大题近4年都出在建国初期(1949—1956),1999年出在文革时期,2000年出在十年探索时期。前4年侧重考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近年则考民族政策、外交成就、统一战线。综上所述,中国近代史的重点是近代化问题,中国现代史的重点是过渡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统战、国防等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基本以一战为界,前后各一道大题。考查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现代化主线,一条是全球化主线。如 99年的“卢梭”题、2001年的“法国启蒙文学(费加罗的婚礼)”题、2003年“日本大陆政策”题、“美国霸主历程”题、2004年春季高考“三权分立”题的考查基本上是围绕现代化问题展开的。2000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题、“二战后美欧经济关系”题、2002年“拿破仑战争与一战对比”题、“欧共体”题基本上是围绕全球化而展开的。可见,世界史的复习应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理论旗帜,把这两条主线作为建构知识体系的总纲。当今史学界,已把“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灵魂。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和钱乘旦在2003年11月给中央政治局委员讲世界近现代历史时,也是采用这两个观点。建议大家查阅《南风窗》2003年年底转载的钱乘旦教授的讲课稿《1500年,世界现代化的起步》。从国别史角度分析,法国史是考查热点,除2003年以外,每年都有考法国史或部分内容涉及到法国史的题。1999年全国几份试卷都考德国史;2003年日本史是大热门;近年美国史也崭露头角,2003年考了“美国霸主地位形成的历程”,2004年春季试题又考到了“1787年宪法”。可见,法美英日德的考查频率是十分高的。

5.广东历史试卷特色鲜明

① 五年来,试卷长度不断缩短,选择题题量逐年减少。 1999年、2000年有37道选择题,2001年、2002年减少到30道,2003年再次减少到25道。

②贯彻了“以知识为依托,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在命题的科学性与试题的包容性、拓展性相结合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尤其是非选择题的设计,既源于教学重点,也不拘泥于教材的具体表述,展示了学科内容综合程度加大和选材开放式的命题倾向,既体现了对考生学科能力、思维能力的考查,也体现了对创新意识、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的考查。

③适度控制了学科能力的深度,合理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多数题目难度适中,没有刁难性的怪题,易于考生作答,体现了较理想的难度搭配,有利于考生应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④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

以 2003年试题为例,题目设计兼顾了知识与素质、历史与时代的衔接,选材注意折射社会现实与素质教育。例如:第1题(兼相爱、不相攻则天下治)、第26题(社会风气与观念)、第27题(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第28题(日本大陆政策)、第29题(时会与人力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第3l题(美国逐步确立霸主地位)等,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容,突显了历史学科鉴史识今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特征。

2004年春季试题现实感更为强烈,针对台湾问题,设计了“历史上国家统一与分裂”7个选择题,一直到1979年和平统一宣言、一国两制;针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伟大复兴,设计了近代屈辱外交与新中国外交对比5个选择题;针对十六大政治文明的新提法,设计了一个32分的“欧美三权分立体制从理论到实践”的大题;针对珠江三角洲经济繁荣的景象,设计了“广州在唐代、晚清、改革开放后等不同时期经济地位的变化”大题。

⑤ 2000年以来,试卷再也没有出现运用地图、图画或表格提供思维意境的题目,放弃了以往历史试题图、文、表并举的做法。这是一种疏忽,还是有难言之隐,值得我们深思。

⑥年年都存在超纲现象。 2003年试题超出《考试说明》范围的有第5、6题。我们应慎重对待考纲所删除的内容。

⑦ 2003年广东历史卷提高了世界史赋分值,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它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能进一步引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为中学历史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世界史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薄弱环节,随着当今世界局势的变化,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广泛,世界历史知识对于国民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高考历史主考哪些

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关心,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总结框架图是什么样的,我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总结框架图

最适合高考学生的书,淘宝搜索《高考蝶变》

我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成绩如何快速提高?

一、让学生自己归纳知识框架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理清头绪,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把握重点、难点,起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督促学生理解与识记 学习历史,好比盖房子。 .有了框架,还要添加有血有肉的具体史实作为砖瓦,这样才能使房子适用。

三、注意多与边缘学科联系 有了框架,有了砖瓦,房子就构建好了。但是这只是一座孤房,必须与其他房子进行联系,才能使房子的主人生活在群体中,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四、多锤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和应变能力 历史知识框架形成后,具体内容有了,与相关科目的联系也有了,最后能否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关键还要看学生能否把所学知识得心应手地运用到分析解决考题上,反映在试卷上。

我推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都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有规律的编写的,把高中的历史知识分为几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整理一个知识框架,每次针对模块进行复习,慢慢积累,循序渐进,把模块的内容都背完了,再根据高考考纲整理考试知识点。

有些历史年份和事件比较难记,可以通过看小故事、等方式帮助理解加深记忆,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还能记住知识点。

不要把笔记整理在笔记本上,要直接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位置,复习的时候便于查找还不会丢。

记笔记的时候不要太复杂,尽量言简意赅,条理清晰,抓住关键内容,比如历史意义之类的,记住重点词汇,考试的时候围绕重点词汇去扩展。

平时可以看一些课外的历史故事书籍,结合历史故事掌握历史走向,通过历史故事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历史每个朝代发生的重要事件。

制定学习计划,对每个阶段应该掌握哪些内容进行规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盲目复习只会浪费时间。

隋唐高考的知识点

命题指导思想

2008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符合考试目标,使考试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并在试卷结构和命题方式上体现出稳中求变、稳中出新的原则。

二、考试内容及要求

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以及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考试内容与要求。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涉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规定的必修和选修内容。其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容。为减轻考生的复习负担,“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在“考试大纲”以及本省“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必考内容

古代部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宗法制、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皇帝制度、秦朝的中央机构、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

“市”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的商业城市与著名的商帮、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中国书画。

(3)文学成就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

京剧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2)罗马法

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古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框架图汇总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隋唐高考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隋唐高考的知识

1.政治

(1)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①三省名称与职权: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和尚书(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议国事的场所。②实质:相权分散、削弱,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独尊。③六部:设于尚书省下,具体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影响: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既限制了相权,又提高了效率,此后历代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的实行:①开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②正式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③实质: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④影响: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文化 素质;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把选才、任官之权,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而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3)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2.经济

(1)农业:曲辕犁——传统步犁定型;均田制的实行。

(2)手工业:已有工匠在官营手工作坊内定期服役的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相当大。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手工业兴起。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丝织业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也很发达,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来自农夫织妇之手。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出口。(3)商业唐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官府对商业进行控制(时间、率问)。草市、夜市较前繁荣。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著名的商业城市。广州成为著名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

3.文化

(1)科技:火药开始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的出现。(2)文学:唐诗进入黄金时期(繁荣原因、李白和杜甫代表作品及其特点)。(3)书法:楷书步入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形成的三体); 草书 名家(张旭、怀素);行书名家(颜真卿)。(4)绘画:展子虔(隋)《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高考隋唐必背知识点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面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原因,影响。正确看待历史上不同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从统治者作为,从制度,从科技,从水利,从民族交往,从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实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经济、政治、民族、对外、文化。)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不同之处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实施和影响。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原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 教育 ,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高考历史 复习 方法

1、杜绝满目地背诵

历史课外书看得太多太杂溶剂记不住,甚至混乱你原本已经记住额历史知识,这个现象在我们当时的班上的一些女生身上我感觉特别严重,这是个误区。

2、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课外阅读选《上下五千年》就足够了,要补充的是近代1840年到现在的历史你还要多看看,古代的你记得一些就以及背得出朝代表就可以了,因为现在高考都是注重近代的历史,以上是对于中国历史来说的。

3、世界历史

至于世界历史,我觉得你应该多看看法国,英国,美国,这三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历程,尤其是法国的,它的这段历史发生了很多事件让人觉得很乱,不过考试又很常考的。

隋唐高考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隋唐时期考点归纳整理

★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 历史高考重要知识点整理

★ 历史高考重要的知识点

★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考纲知识点整理

★ 最新高考历史必备知识要点整理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要点汇总2020

解读2007年高考大纲:文综合更侧重考能力1

从高中历史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比较乏味,尤其是记不住历史知识,这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下面我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框架图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

阅读教材目录以把握整体知识框架,这是在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前提;阅读教材正文以把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典章制度、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等,这是在微观上把握历史;阅读正文中的小字、注释和图表,有助于对主体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这一点最容易被忽视。综观近年高考题,教材小字名义上是阅读教材,不做考试要求,而实际高考大纲中却强调把握知识体系,意即在知识系统中的内容都在考查之列,所以在多年的高考题中总不断出现小字部分内容。因此在阅读教材中要把小字、注释和图表内容都纳入到知识体系中去,才能做到全面复习,完整把握历史知识。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上课要专心听,多记,多背,对一些历史年代要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记忆。掌握问答题时,首先要对历史事件的背景有个清晰的了解,再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作答,做到理解记忆。多阅读一些历史课外书,除了能增长见闻外,还帮助你理解历史课文。

学历史其实是不用死记硬背的,只要带着心去看课本,认真多看几次课本,记清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理清历史线索就可以了。

高考历史解读的方法

和理综合一样,辽宁高考文综合试卷同样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2月5日,沈阳二中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为考生详尽解读了2007年高考文综合大纲。文综合考纲变化不大,特别是历史考纲,是近年来变化最小的一次。们预测,高考文综合将会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政治:“考点”数量无增减

 解读人:沈阳二中高级教师 李皎

李皎老师表示,今年政治考纲的考点数量上没有增减,但在说法上有所差异。

 据李老师介绍,政治考点共167个及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中国***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其中,经济学部分共57个考点。这部分也有“两处变化”:关税纳入了对外贸易的内容;关税原来是和对外贸易并列,现在被纳入对外贸易其中。在2006年的考纲中,只提到宏观调控,而在今年的考纲中改为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哲学部分共有66个考点,与去年相比内容没有任何变化。 政治学部分共44个,这部分知识与去年相比说法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改为“中国***的领导地位”、“中国***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为“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李老师表示,这些变化均属于说法上不同或知识归类上的问题而已,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变化,对今年的高考复习没有什么与去年所不同的指导意义。

 如何结合大纲做政治复习?李老师首先建议老师一定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要对大纲涉及到的考点认真剖析其内在的知识点,也就是要做一个大纲的详细解读,特别是对哲学高考中的四部分的知识划分一定要特别强调,以便让学生们对每一个考点所要考查的内容有清晰的了解,之后才可能清晰地记忆及运用。

 “学生在复习时,对考试大纲中所涉及到的考点千万不可以怠慢,要一个一个的扫清,强化记忆理解,甚至于对考试大纲中没有提及到的书本中有的知识点都可以淡化以至放弃。从中可见考试大纲的重要性及权威性。”李老师建议学生,从现在开始在距离高考百余天里,将167个政治考点做个计划,每天复习1至2个考点。

 地理:一些知识点“说法”有变

 解读人:沈阳二中高三地理组教师 王宏伟来源:www.examda.com

 王宏伟表示,2007年考纲的整体与2006年没有大幅度的变化,只是在知识点的“说法”上有所区别。与2006年考纲相比,“世界粮食问题”、“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在2007年考纲中删去了。另外,王老师还发现在今年的考纲中,地理一些知识点“说法”有变化。

 据王宏伟介绍,2006年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四季的形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五带的形成” 变为2007年的“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去年“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今年变为“农业区位因素”;去年,“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2007年变为“长江、黄河、珠江的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王老师认为,2007年高考地理考纲在考试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没有变化。地理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主要是沿袭传统的四大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部分考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材的全部内容。由于今年高考考纲介于新旧考纲的交替时期,不做过多改动应是情理之中。

 学生如何结合考纲进行复习呢?王老师给出了几点建议:考生切忌对教材、参考资料的死记硬背,学生那种只有“地”,没有“理”的学习方法,对今天的能力考试相差甚远。还是要注重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理解基本原理与规律,把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迁移到实际生活和考试题目当中。同时,注重学科基本题型和能力的把握,把能力训练放在复习的始终,尤其是学科语言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由于地理学科考试范围广,知识跨度大,考察内容多的特点要注意学习的效率问题,不能陷入到无尽的题海当中,练习求精不求多。

 历史:不要为考热点而捕捉热点

 解读人:沈阳二中历史教师 杨梅来源:www.examda.com

 杨梅认为,今年历史考纲与去年相比在考试范围上没有明显变化,是近几年来考纲变化最小的一次。这寓示着考题方面可能会有变化,更侧重考查学生能力。

 谈到历史复习,杨老师给考生三项注意: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活化历史。

 夯实基础方面,杨老师认为,复习应以课本和考纲为基础,不能脱离,因为“万变不离其宗”,基础非常重要。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是前提和保障。复习基础时应该到位,不能似是而非。如果基础知识复习到位,考生心理上也能自信。

 目前,考生正进行第二轮复习,在提升能力方面,杨老师建议考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把握好历史事件与时代的阶段性特征,把握中外历史的纵、横向联系,搭建宏观的知识构架。第二轮复习是历史复习的黄金时期,同在此阶段应该适度做一些练习题,单元练习、专题复习都可以。练习题可以帮助考生积累经验,掌握技巧,以应对考试。复习时考生还可以适当参照新课程标准,因为新课标预示着改革方向。高考可能渗透新课标的新理念。

在历史高考试题中,大多提供新材料作为设问背景,因此,解读历史材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这是考生所应具备的重要的基本功。本文立意在于探寻解读历史材料的正确方法,帮助考生提升解题能力。

一、考纲要求

考纲所规定的四种能力中,第一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具体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地解读。

二、什么是 “解读历史材料”和“有效信息”

根据考纲的要求,我们得先弄明白以下两个问题。

1.何谓“解读历史材料”

所谓“解读”,一般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阅读、解释;(2)分析、研究;(3)理解、体会。由此可知,解读历史材料,就是要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解释,并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得出结论和认识。解读历史材料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解释材料,即材料说明的历史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第二个层面是这些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问题、所得出的认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

2.何谓“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就是指蕴涵在材料中的、对试题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材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我们一般可以直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二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主张、历史发展规律等,这需要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解析而获得。

三、历史材料解读的具体内容

解读历史材料,具体来讲,主要是解读出以下这些内容。

1.读懂历史语境,探明原意。所谓“历史语境”,是指与该材料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各种史学信息及历史背景的总和。只有把具体材料置于一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材料的原意(本意)。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第41题,材料提供了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以及白金汉宫和唐宁街10号(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的,其历史语境为清朝中国君主专制和18世纪中期至今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弄明白了这些内容,就能较好地理解材料中这两幅的意思。

2.概括文字、解释历史材料字面含义。就是把材料的全部字面含义用文字表达出来,而不仅仅是从材料中摘取可以利用的信息。如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4题,求答项“结尾的简短一章”,即要求解释材料的字面含义。再如2013年江苏地理卷第3题,即要求考生解释材料中“违制”的含义。

3.分析材料所反映出的规律性知识。历史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不仅仅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基本情况,还包括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原因、所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特点(特征)、历史意义(影响)以及历史认识和启示。如2013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1)小问,“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即要求考生分析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历史特点。

4.要深入理解史料信息的本质。历史材料所表述的内容可能只涉及历史现象的表面,我们应透过材料信息的现象,从深层次上进行认识,认清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

5.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取舍。在材料中,可能有一些与题目要求无关、没有价值的文字。因而我们必须对材料所反映的信息进行取舍,把无关的、无效的东西删除,保存有价值的信息,或把繁杂的内容加以精炼,选取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如非选择题中常见的设问“依据材料……概括……”

四、正确解读历史材料的方法

1.仔细审读题干设问,寻求思考的维度。在解读材料前,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仔细审读题干设问。一般来说,命题者会根据材料设置问题,如设问中常见的“依据材料……”“指出、概括、分析”“特点、变化、原因、影响”,这些试题中的设问就为解读材料确定了方向,使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哪些材料是有用的,从而提取出对解答问题有用的信息。理解了题干内容与要求,思考问题的方向和维度就凸显出来了。如有些设问是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进行简单概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而必须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如果对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到位。

2.认真研读材料,读懂材料意思。在阅读材料时,不仅要读正文,还要注意提示性文字(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应给予重视。在解读材料信息时,首先弄清楚材料中涉及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然后,用符号(直线或曲线)圈点出关键词句,借助标点符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7题,材料四文字量约245个字,但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宪法”“总统”“国会”,就可以知道该材料所要反映的核心问题是三权分立问题,这样,思考问题的方向就应该围绕三权分立展开,然后再寻找相关有效信息进行说明,解答问题就容易了。

3.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确定材料所体现的主题。历史材料的组合是有一定的逻辑性的,根据命题的思维过程,命题者在命制材料题时,会先确定命题主题,然后再去选取材料。这样,每一道材料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们也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的。试题所引用的几段材料或图文之间联系紧密,会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事实的本质,共同说明一个历史问题。找出了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确认材料间的相互关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解读材料时,我们不仅要认真读懂每一则材料的内容,同时又要注意其内在联系,切不可把它们割裂开来。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0题,材料一叙述了汉代丝绸之路、宋代指南针、清政府采取“海禁”方法,材料二叙述了中国近代对外贸易、洋务派创办的轮船相关企业、发展海洋渔业等,由此可知,两则材料都是围绕对海洋的利用来选材,其主题也就明了了。

4.寻找材料与所学知识的关联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材料内容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我们在解读材料时,一定要边读材料,边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有意识地、主动地联系所学知识,建立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内在关联。依照材料与教材的关系,可以把材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材料源于教材,依托于教材,二者具有一致性和相辅相成性。要处理好材料,必须把材料同教材的内容相联系,把材料的观点和教材的观点结合起来。第二类是材料虽然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这类材料打破了教材的束缚,提供了新的材料,让考生在全新的情境下进行历史思维活动,这类材料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拓展,要处理好这类材料题,必须依照材料的内容进行解读。此类题的设问结构一般是“根据材料,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情况、分析原因、影响等”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或比较材料、概括、归纳等)”。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中的史实、结论相对照,确认材料信息与课本内容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进行迁移,有助于考生理解材料信息,通过归纳推断形成正确的历史结论。

5.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来处理信息。材料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是特定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历史资料,肯定会受到时代、阶级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第一,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第二,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材料信息,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三,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要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我们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信息,才能形成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如2013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3)小问,“对上述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就是要求我们从积极性与局限性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