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还是预录取

2.今天查了二类的录取结果,上面显示“预录取”,怎么办?明天就要降分志愿了,怎么办?

3.学校预录取一定能录取吗

怎么还是预录取

录取状态一直显示院校预录-一直显示预录取怎么办

预录取是指档案已经进入学校,不能再流动。学校的审查已经通过,预备录取。

也就说投档之后,校方判断预录或者退档

如果校方不接受就会显示预退档状态。

接受就是预录取。

此时档案以在该所学校,并且该批档案流动过程已经结束。

然后会把所有预录取名单给招办审核盖章。

也就是说,预录取和录取之间的差距,是官方的批准确认。

预录取却没显示专业,不是专业已经分好了。如果分好了,一定会显示出来。

没显示……如果是电话查询的请听完……如果是网上查询,很可能是由于网上更新信息不及时导致的。网络信息不是同步的。

预录取一定会录取。虽然招办要审核,但是如果没有重大问题(跟高考无关的问题……),是不会不录取的。

预录取就是学校方已经同意录取你了,就差省招办盖章的过程了,基本上是不会掉档了的。省招办的工作量大,只要你是正规录取的就可以放心了。

今年还特别规定除非理由充分,否则不能退档!

今天查了二类的录取结果,上面显示“预录取”,怎么办?明天就要降分志愿了,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的话。

首先你现在就先参考一下降分志愿的学校。

最大限度的保证如果没有录取上。

能选择降分志愿。

这只是一种预防。

因为最后一天录取动态就算网上再延迟、也应该会达到录取待审状态。

因为我不是你。

也不可能那么仔细的看到什么时候是预录取。

给你看看。

电子档案的7种状态:

(1)自由可投 (2)已经投档 (3)院校在阅 (4)预退档 (5)预录取 (6)录取待审 (7)录取

还有一个就是。

一般被录取的学生如果进电子档案填写降分志愿应该是填报不了的。

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如果降分志愿到教育部门填写那就也可以咨询一下你的录取动态。

而且明天你可以到显示你是预录取的学校校园网查看是否有你是新生的信息。

如果未查询到、或者是查询之后还不确定可以打电话给他们招生办。

这是最好的办法了。

望采纳。

学校预录取一定能录取吗

不一定。当考生的状态显示为预录取时,是指院校对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进行专业安排之后,已经下载了拟录取考生名单及录取专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处于预录取状态并不表明正式被录取,须经省高考录取场录取检查组审核通过后方为正式录取。但是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处于预录取状态的考生是能够被顺利录取的。

二、预录取什么时候转为录取?

考生们在查询录取状态时肯定都非常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正式录取了,所以很多考生在发现自己的状态为预录取时也会非常心急,想要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转为正式录取。

一般来说预录取到正式录取一般需要2-5天的时间,并且一般都会在下一轮志愿填报前给考生明确答复的,教育部有明确规定,下一轮开始投档后,高校不能以任何理由退出上一轮已投档考生档案,所以考生和家长们放心,即使个别学校院校预录取的时间比较长,也不会影响考生的下一志愿或下一批次的录取。

除了预录取和正式录取外,录取状态还有四种,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录取状态中的六种情况,大家在查询录取状态时可以根据着六种情况来判断自己是否被录取,同时也可以进行下一步的规划了。

1、自由可投

这个状态表示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该考生的档案没有投出去;第二种就是,档案投出去以后被学校退档了,如果被学校退档,考生是可以看到最近一次院校退档的理由。

2、已经投档

这个状态就表明考生电子档案已经投给了院校,但院校还没有下载考生电子档案,所以考生要注意查询档案所投学校的动态。

3、院校在阅

这表示院校已经下载了投档信息,正在审阅考生的电子档案,将根据招生章程公布的录取规则,确定“预录取”或“预退档”考生名单,但尚不能确定是否正式录取。

4、预退档

这就表示院校按学校录取规则录取时,对成绩偏低且不服从专业调剂或体检、单科成绩等原因不能录取的考生,做出“预退档”,也就是准备退档处理,并且向省高考录取场提交“预退档”考生电子档案等待录检审核。

5、预录取

当考生的状态显示为预录取时,是指院校对符合录取条件的考生进行专业安排之后,已经下载了拟录取考生名单及录取专业,处于预录取状态并不表明正式被录取,须经省高考录取场录取检查组审核通过后方为正式录取。

6、录取

“预录取”考生经省高考录取场录检审核,审核通过后即变为“录取”,处于“录取”状态的考生,就是已经被高校成功录取了,就可以等待收取自己的录取通知书了。

法律依据:

《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

第二条

招生录取工作监督工作,应切实保证国家招生政策、法规、计划、制度的贯彻实施,全面体现“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和“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原则,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符合培养要求的新生,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教育事业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