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俞敏洪高考三次为什么18岁上大学

2.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3.高考失利后马云与俞洪敏是怎么战胜自己的

4.俞敏洪高考了几次

5.俞敏洪的成长故事:每个阶段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6.俞敏洪等名人谈高考 在喜欢的领域做强人

7.俞敏洪:做任何事情,都要记住这一点

8.俞敏洪建议读大学去大城市,他的理由是什么?

俞敏洪对高考考生的一条建议_俞敏洪谈高考

为帮助考生和家长第一时间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环节的相关信息,百度推出"志愿填报百咖讲堂"系列直播,邀请李银河、周国平、樊代明等院士学者,俞敏洪、王金战、王后雄等名师大咖,梁文道、张亚东等文化界名人,以及近百名高考一线名师做客百度高考直播间,为考生和家长们就高考志愿填报、专业选择、人生规划等问题答疑解惑。在志愿填报及院校选择方面,百度邀请俞敏洪、王金战、王后雄等教育界名师,李金鹤、张勋等高考专家组成员,以及拥有多年一线高考经验的近百名高中名师,共举办200余场志愿填报直播,为考生分享报考经验,解答报考难题。为帮助考生解答关于"专业选择与人生规划"的疑问,百度联合著名学者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教授李银河,知名药师冀连梅等各领域专家,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8大院校王牌专业院长,通过直播互动帮助考生深入了解高校专业,做出合理的专业规划。此外,梁文道、张亚东、苏童、孙甘露、西川、杨照等文化界名人也将在线连麦,从高考作文聊起,共叙青年文学的时代发展。据悉,高考期间,百度将围绕备考到招生政策解读、志愿填报等话题推出上千场高考直播。除此次推出的"志愿填报百咖讲堂"系列直播外,强基计划系列直播、清华北大专场直播等已经上线,为考生和家长们详细讲解了高考改革的变化、试点院校的招生政策以及考前心理辅导、知识点讲解、得分技巧等内容。

最后希望即将步入高考考场的同学们可以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俞敏洪高考三次为什么18岁上大学

俞敏洪2011年在杭州大学演讲时说,他是在农村长大的,中学时偏科很严重,数学几乎是零分。参加高考两次名落孙山。第三年时恰好县里组织了一个高考英语补习班,从全县落榜的考生中选40个英语单科分数较高的从高往低顺序选拨,而他恰好是第40名,由讲课最好的英语老师来辅导。这个老师很有辅导经验,他从历年高考英语试卷中选出300句要求大家记牢。而俞敏洪更有他自己的独创之处:他在此基础上,又把这300句翻译成中文,然后再由中文翻译成英语,他就发现每次翻译成的英文都与老师选出的标准句有差异。于是他就每天翻译100句,三天一个轮回,直到这300句的意境完全和标准句相同。就这样,他的英语成绩由班级40名上升到第1名。高考时,他仅用半个小时就作完了英语试卷,并且是98分的高分,顺利的进入了北大。

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

俞敏洪自己讲,他是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非常遗憾的是名落孙山,只能回农村老家继续务农。可是有梦想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坚持复习来年再战,结果仍然铩羽而归。

两次高考失败,俞敏洪身边开始出现非议之声,但是俞敏洪劲头更加充足,他相信,这一次的备考一定会成功最终俞敏洪用三年时间证明了自己,他并非活在别人设定的世界里,他在用心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并用心去守候着。1980年,第三次参加高考,顺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

俞敏洪第三次高考

1980年,俞敏洪参加第三次高考,这次的高考俞敏洪比前两次都准备更加充分,信心也大大增加了,在考完试交卷给监考老师的那一刻,俞敏洪露出了激动的笑容,他心里知道,这次的考试他十拿九稳。结果出来了,俞敏洪成功考入北京大学,而且还英语还考出了94分的高分。

这个时候是举家欢腾,他的父母为此还在村里大摆宴席,宴请全村的人喝喜酒庆祝俞敏洪考上北大,毕竟那个年代,出一个大学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高考失利后马云与俞洪敏是怎么战胜自己的

从小到大一直都一帆风顺并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世界并不专为这样的人设计。容不得挫折、失败和落后,就不能将苦难变成智慧。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高三励志故事:俞敏洪的北大读书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觉得自己不是个做大事的人,也不喜欢做大事。”当新东方学校校长俞敏洪在中国地质大学活动中心讲台上,以这句话开始他的讲座时,台下坐得满满的年轻学生显然吃了一惊。

 “我高考考了三年,78,79,80。我当时的梦想并不是要去北大。我是江苏省的,我就想考入江苏省地区师范学院。那是一所大专,地点是在常熟市。那是我梦寐以求的地方。”

 看到台下的同学都笑了,俞敏洪也笑了。不过,他随即认真地确认说:“真的是这样啊!”“到第三年的时候,我努了一把力,最后在我们那个外语补习班考了第一,才想起自己也许该报一所名牌大学。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北大录取了!”(笑)

 “对于大学生来说,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同,但成长永远是需要痛苦的。我从农村挑着两个麻袋来到了北大,根本不知道大学生活是怎么一回事。进宿舍第一天,我就碰到了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时隔二十多年,讲起这件事,俞敏洪仍记忆犹新。“我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当然那时候还不认识,躺在床上拿着一本《第三帝国的兴亡》在读。我就觉得很奇怪,用很糟糕很难听的普通话问他:‘咦,上大学还要看这种书的?’那个同学抬头看了我一眼,那眼睛里是眼白多,黑眼珠少。这一眼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几乎改变了我的大学生活。它给我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后果:我大学四年感到极其自卑,到最后我什么都害怕,什么都恐惧。第二点,它使我知道,一个人要读很多很多书。”

 “在北大的四年里,我把每天的时间都放在读各种各样的文学、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一些我能读懂的自然科学著作上。四年毕业的时候,我读了大量的书,英语书反而成了其次的东西。所以我在北大的四年,英语学得非常糟糕。糟糕到毕业的时候,我连《飘》这样的英文小说都读不懂。”

 “同时,我还养成了另外一个习惯,就是不善于和人打交道。首先我是从农村来的`,普通话讲不好;其次又产生了自卑的情绪。所以,除了跟宿舍的几个人认识以外,跟北大的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我在大学最大的损失之一,就是没有参加任何大学生的活动。后来我深深体会到,大学生的活动实际上是很重要的。它对一个学生锻炼自己的心志,锻炼自己开朗的个性,锻炼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但是我没有学到这个东西。所以说,我在北大的四年,过了一种比较痛苦的生活。”

 “我在大学里是极其自卑的,到了什么地步呢?我在大学从没谈过恋爱。原则上这是有点不太正常的——当然也比较正常,因为我现在也很正常。(笑)但问题在于,我并不是不想谈恋爱,我看上了我们班每一个女孩子啊!”(笑,掌声)“那么为什么看上了一个女孩子却不敢去追求呢?这就是自我衡量。有的人是把自己抬高了,我发现我们班上有的男孩子是勇往直前,结果往往是成功了。但我发现我是把自己往下贬的,比如说我的能力是10,我常常把自己贬到5。到现在我也有这个感觉,当然我不会再贬到5了。这是一个自我恐吓的过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使你变得更谦虚,但它也可能使你失去本来应该属于你的东西。”这一句话,他感慨万千。“但是后来我发现,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自卑过,只是自大、傲慢过,这个人一定很浅薄。世界对教学研究统计表明,在任何时候,一直在班上第1名到第5名的学生,最后成功的比率,远远低于第10名到第20名的学生。从小到大一直都一帆风顺并不是个好事情,因为世界并不专为这样的人设计。容不得挫折、失败和落后,就不能将苦难变成智慧。”

俞敏洪高考了几次

高考已经结束录取分数很快就要出来,几家欢乐几家愁,那些考上的自然心里会很

开心,但是对于高考失利的同学,我想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今天我爱个性网就和你

分享一些关于名人高考失利后的故事,希望通过他们的高考故事来激励你不要放弃

自己的梦想。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自己的勇气。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马

云,俞洪敏高考失利后是怎么再次拿起勇气的,又是怎么战胜自己的,希望对你有

帮助。

1982年的时候,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

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

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

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

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吧。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的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

岁的那一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

,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马云又开始了一遍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

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

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的

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的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的往公

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

马云心想,有个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

。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那就是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

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

专科生直升本科。

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的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了高中。上

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 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

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

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

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

师。1979年,俞敏洪再次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

,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

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

敏洪去报名。这次的复习真正变成了全职脱产学习。俞敏洪和二十多个男孩一起住

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

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

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

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

。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

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

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

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

分。填志愿的时候,老师对俞敏洪说,如果你想上北大,语文一定要及格,不然北

大不会要你,但俞敏洪的语文是58分。俞敏洪不敢下笔填北大,还是老师帮他填的

志愿。

8月底,俞敏洪的同学们几乎都拿到了录取通知书,他却什么也没收到。按常规,北

大是第一个发录取通知的,老师就说俞敏洪大概没戏了。这时候,俞敏洪真的特别

难受。有一天俞敏洪和妈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俞敏洪说县里有电话来。

俞敏洪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俞敏洪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俞敏洪问他是哪

个学校,他故意说自己不知道。俞敏洪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和两个考上大学的同学一起,像范进中举一样跑到马路中间又蹦又跳,连大卡车

都停下来了。

通过以上两个高考 励志故事 ,我爱个性网希望你们重新拿起自己的信念,去迎接自

己的未来。加油,写给高考失利的人。

俞敏洪的成长故事:每个阶段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俞敏洪高考了3次。

据俞敏洪自己讲,他是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非常遗憾的是名落孙山,只能回农村老家继续务农。可是有梦想的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选择坚持复习来年再战,结果仍然铩羽而归。

两次高考失败,俞敏洪身边开始出现非议之声,有人说他就没有考大学的命,原本农民出身,好好当老农民就完了。甚至还有人嘲笑俞敏洪,瞧你戴那副眼镜分明就是一个假大学生。凡此种种,没有一句好话可以让人听之受用。

然而俞敏洪并没有被闲言碎语所影响,他仍然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if you want something,go get it.如果你想要什么,就去实现它。

在我看来,这句话前面应该补充上一句:you got a dream,you gotta protect it。如果你有梦想,就要守护它。

俞敏洪守住了自己的梦想,在他的努力坚持之下,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并且还是让人无比羡慕的北京大学。

俞敏洪实现了自己最初的人生梦想,由此我就想到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参加高考的年轻人,你在高考之前是否怀揣着梦想呢?或者说你是否揣着这个梦想进入考场呢?

事实证明,梦想很重要,只要用毅力去坚持完成,结局总归是好的,因为你曾经为之奋斗过,哪怕是失败也不会遗憾。

俞敏洪等名人谈高考 在喜欢的领域做强人

 俞敏洪的成长故事:每个阶段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 每个阶段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  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只要是曾经有过留学梦想的,就没人会不知道新东方英语。知道新东方英语的人,就一定知道俞敏洪,新东方英语的创使始人。,  俞敏洪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教人如何考试的人。同样,他自己也经历过很多考试,三次高考才考入大学,工作之后被单位处分,新东方创业之初,经历了百般磨难。如今,在新东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之后,俞敏洪最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在接受央视人物新周刊> 的采访时, 俞敏洪给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考试都只打6分。他说,6分是及格分,如果没有及格,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但自己的每个阶段又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 从常熟师范到北大 ,  前两次参加高考时,俞敏洪的英语成绩分别只有33分和55分,而那时他的目的也只是想到常熟师范学校去读个大专,就连这样的原望最后也没有达成。就在他几乎准备放弃时,县 *** 办了一个补习班,请来一位曾经培养出北大学生的老师来给学生补习英语,俞敏洪由与成绩不够,因而落选。后来,他的母亲只道了这件事,居然找到从教育局到江阴一中的所有相关人员,最后求他们给自己儿子一个机会。俞敏洪记得特别清楚,~(母亲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刚好下大雨,从城里走到村里全是小路。母亲回来的时候浑身是泥,因为她摔在沟里好几次)。看到这个场景,俞敏洪产生了一种感觉,自己第三年是不可能不上大学的。,  进了补习班之后,俞敏洪一改往日的自卑,被选为班长,并且努力而勤奋地学习。俞敏洪说~(当你觉得拼命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可能上不去。)后来,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和英语分数都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  从北大毕业后,俞敏洪留校当了老师,而且一干就是7年。在北大任教的那段时间,他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大多留学到美国或加拿大。虽然俞敏洪心里也有些落差,但却未流于表面。可是俞敏洪的妻子觉得被人落下了,便时常在他耳边唠叨。俞敏洪调倪道~(女人的温柔和男人的能力是完全成正比的。男人能力好了以后,女人一定温柔。男人能力差了以后,她就一定会变的强悍。所以我跟我老婆的关系经历了温柔的恋爱,强悍的婚姻,最后又变成了温柔的家庭。)他觉得,作为男人是应该努力一些。,  俞敏洪也曾作过出国的努力,在三年半的时间内,有七八所大学给他寄来录取通知书,甚志有学校给他一个四分之三奖学金,但最终都因为经济的原因未果。后来,俞敏洪因为自己考过了托福和GRE,就参与了一所民办的讲课辅导,因而被学校严历批评`记过并在闭路电视上播放,成为校内的(知名人物)。由于在外面讲课拿到的工资比教书要多,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 拿命换来的新东方 ,  若问起俞敏洪最喜欢什么?电线杆一定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当年新东方刚刚创建的时候,为了宣传,他常常在电线杆上贴招生广告,结果是被居委会大妈一个个抠掉。发现这个是不正当的渠道后,俞敏洪就带人去把自己贴的广告抠掉,居委会大妈看这个人挺实在,还帮着他们讲广告贴到广告栏里。,  1993年的时候,俞敏洪的学生越来越多,结果其他的英语陪训机构的学生开始减少。每到老俞在广告栏贴广告的时候,总有人在旁边等着撕新东方的广告,有一次甚至用刀将一名员工捅进了医院。俞敏洪只能去求助警察。当时大概来了六七位警察,他也不知道该讲什么,只有一杯接着一杯的喝酒,半小时不到,一斤多五粮液就喝了进去。结果,俞敏洪被送到了医院,差一点儿就没命了。一位警察在病房里和他说,只要他不做违法的事情,在海淀区,新东方不会有任何问题。~(这是拿命换来的。)俞敏洪说。在民警与教育局的协调下,新东方终于在广告栏上有了自己的一快地方,还是最下面的不起眼的角落。成长

俞敏洪:做任何事情,都要记住这一点

“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

——许振超,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科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中有一位是只有初中学历的全国劳动模范,许振超。许振超原是一名普通的码头吊车司机,只上过一年多的初中,可他凭借苦学苦练,成了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他说过一句令工友们感到震撼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正是凭着这种韧劲,许振超学得真功,在行业内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被称为“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

“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

——俞敏洪,新东方学校创始人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曾在1978年和1979年两次参加高考,都名落孙山。但怀抱着“不断面对失败的人,成功的机会比普通人多得多”的信念,终于在1980年又一次参考,考取北京大学。他努力抓住每次得之不易的机会,终于,在他第一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25年后,“新东方”在美国上市。

“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要成为秀的人。”

——李想,泡泡网创始人

1999年7月,当其他同学在高考考场上为了争取大学通知书而奋斗时,18岁的李想却放弃了考试,正在为自己创办的网站奔波。他坚信“在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都要成为秀的人。”中学6年,李想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给了计算机和互联网。“天道酬勤”,李想,一个高中毕业生,创建了泡泡网。

(刘思思整理)

(责任我:李婧)

俞敏洪建议读大学去大城市,他的理由是什么?

俞敏洪三次参加高考,终于考上北京大学的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在北京大学,他结识了未来的两位合伙人,组建了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也由此成就了新东方。

中国的创业浪潮奔涌。在一个企业中,创始人与合伙人的合作关系微妙而脆弱,聚散离合的故事不断上演。

利益分配、理念冲突、 情感 纠葛、股权设置等问题考验着企业的合伙人。若不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合伙人”最终只能变成“散伙人”。

如何顺利解决合伙的问题?

2013年,俞敏洪回顾新东方走的路,总结了合伙成功的要素、新东方的3个启示。作为青年创业导师,他还给创业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下,Enjoy:

我从《中国合伙人》这部**中引申出一个概念:合伙。

大家在一起合伙到底怎么才能成功?

在现实当中,我和徐小平、王强这些大学同学合伙是相当成功的,虽然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确实有过一些冲突。

做事情不能什么都由一个人做,一定要有合伙人,我总结了几个合伙成功的要素。

1.合伙成功的要素

第一,所有事情,最好是由一个人先开始做,哪怕先做一个月。

比如要成立一家公司,自己先做一个月、两个月,做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奠定了创立公司的基础。

一家公司由几个合伙人一起创立也可以,但是在合伙的时候你要确保这些朋友、兄长是很厉害的角色。

对于我来说,如果我跟大学朋友一起合伙创业,最后一定会出问题。

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在大学的时候,徐小平是我们大学的文化部部长,王强是我的班长,他们一直认为从才华到眼光、到能力,他们都远远高于我。

后来我为什么变成头儿?因为我自己已经先干了5年。

我在1991年从北京大学离职,1993年成立新东方,1995年年底才到国外找到这些朋友。

那时候我知道,如果公司要继续发展,必须有一帮能人和我一起奋斗。

我估量过,通过5年的努力,在创业能力上,我比我大学的这帮朋友强,但他们在其他某些方面一定比我强,比如英语水平、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等,所以我们是良好的结合。

他们回来之后叫我“土鳖”,因为我身上缺少他们在外国留洋多年以后形成的各种气质,尽管如此,他们最后不得不服从我的领导。

首先我是新东方唯一的创始人。

其次,他们发现在现实中,碰到比如和政府打交道、和地方打交道的时候,他们完全无能为力,反而我这个“土鳖”应对得非常自如,这就是不同能力的结合。

第二,如果创业的话,最好的方法真的是自己先干一段时间,再把周围的朋友拉进来。

如果要一起干的话,就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在这些人的心目中已经奠定了一个非常良好的位置。

在新东方的创业人群当中,除了大学同学外,还有我的中学同学。

这些中学同学在新东方和我一起创业,一个是常务副总,一个是行政后勤总裁。

为什么到今天他们还能和我配合得这么好?外界也没有我和我的中学同学天天打打闹闹的传闻。

这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我是我们班的班长。这就奠定了从小到大,他们对我是班长的心理认知。

我在中学当班长当得非常成功,他们一直认为我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而我的大学同学则没有一个人认为我有领导才能。

到现在为止,他们也不认为我有领导才能,而是认为我是靠运气,再加上他们的帮助,所以我才成功了。

我个人认为我是有领导才能的,否则怎么领导新东方的3万名员工?但是他们为什么认为我没有领导才能呢?

因为在大学的时候我只是一个普通学生,而他们是班干部,现在突然反过来变成他们的领导,从心理到生理上他们都不可能接受。

第三,合伙可以,但一定要有一个人掌控局面,这样才能把合伙机制往前带动。

如果没有一个掌控局面的人,刚开始可能万事好商量,可一旦大家赚钱了,关于谁付出的多、谁付出的少就会产生分歧。

我们在合伙的时候想得比较简单,三个人合伙,每人大约占33%的股份,合起来是100%,大家一起赚钱。

但是一年以后,有的人干的活多,有的人干的活少,这时候怎么办?

这时候一定要有一整套考评机制,用以确认合伙人和合伙人之外的业绩。

新东方刚开始所谓的合伙,其实就是包产到户。

我只是简单地把新东方分成几个板块,比如王强负责口语,徐小平负责出国咨询,我负责考试。

最后就是我拿我负责的那块的钱,他拿他负责的那块的钱,这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合伙制。

当把一个松散的合伙制变成非常严格的股份制结构时,就容易出问题了。

到底谁占多少股份?公司里除了王强和徐小平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人。

最后我们划分了11个原始股东,但这11个人各占多少股份是一个大问题。

我们按照过去大家在这个领域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但是到底谁贡献大、谁贡献小?

这件事确实花了不少力气,当然最后还是分配完了。

当时我们设立的合伙人架构是一个非发展架构,当新的业务产生时,根本装不进去。

比如我们在北京有一家公司,如果这家公司要到上海和广州去发展,在上海和广州成立分公司,那么图书出版算谁的、远程教育算谁的?

我说都算我的,他们肯定不同意;都算他们的,我肯定也不同意。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松散的合伙制变成真正的股份制。

合伙人在一起创业,很容易出现与现代企业的管理规范不相符合的现象。

大家在意的是面子,而不是该怎么做事情。

种种问题大概花了4年的时间才解决。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好的,我们确实变成了一家真正的股份制公司。

实现真正的股份制以后,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分完股份以后,大家对于后期谁到底应该干什么就产生了分歧。

新东方的人比较感性,大家认为我当第一总裁没有问题,因为我是公司的创始人,但是关于谁当第一副总裁、谁当第二副总裁,大家就争辩了半天。

这就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

2.新东方的3个启示

第一个启示:我们用10%的代持股份,吸引来了新东方的第二代管理者。

当时我已经意识到了,如果这些人继续内部争斗的话,最后会把有才能的人挤走。

因为合伙人之间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排除了其他人,先占了所有的利益,其他有才能的人进来是没有利益的。

股份占多少是根据大家的贡献而定的,而不是某一个人自说自话自己分配,除非这家公司100%的股份是他一个人的。

其实新东方在分股份之前,100%的股份都是我自己的,新东方的净资产有1亿元人民币,这些都是我自己的投入。

最初有一帮小股东联合起来跟我要股份,如果我不给,他们就要离开新东方。

分股份以后,我们的目标是把公司做大,做到上市,所以我们要把利润留在公司。

这时大家又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要求把钱分走,后来就出现了利润分配的矛盾。

他们认为新东方的股份挺不值钱的。

我说如果你们觉得不值钱,可以把股份还给我。他们说不行,如果我想把股份收回去,就要出钱。

后来我们就讨论用多少钱收回他们的股份。原来的净资产是1亿元,那我还是以1亿元的价格回收。

每当有1%的股份还给我,我就给他们100万元,10%的股份就给1000万元。

他们把股份还给我,我把现金还给他们。为了这个事情,我还从朋友那里借了三四千万元人民币。

但是,定完价格以后,他们又不给我股份了。

他们说,反正已经定好价了,我们什么时候给你1%的股份,你就出100万元。

就这样,他们的股份拿在手中不放了,一直到上市,现在新东方1%的股份就值3亿元人民币左右。

在分股份的时候,我被分到55%,这是大家讨论的结果 。我当时多了一个心眼,就是自己拿着45%,另外10%作为代持股份。

因为我知道新东方必须要有后来人,要有新的管理者,10%的股份就是为新人留的,最后这些股份真的吸引到了新东方第二代管理者。

第二个启示:合理的股份增发机制,能让干活多的人权利不断增加。

在上市的时候,我们给100万股、50万股,甚至10万股就可以招到非常好的管理者。

现在整个新东方的第二个管理梯队,几乎都是用那1000万股招进来的。

后来我们设计了一整套激励管理者的机制。

公司再上市就比较好办了,我每年都会申请期权,发给能干的人,谁干得多,就发给谁,这些人就能不断地拿到新东方的股权。

其实合伙制企业也好,创业也好,在一开始要设立一个股权激励机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中国合伙人》中有一个违反商业原则的事情:

股份可以增发,但是必须取得全体股东的同意。

哪怕你有80%的股票都不能增发股份,必须要征得小股东的同意,因为增发是为了所有人的利益。

为什么要增发股份?因为我把股份分给有才能的人,是为了把公司做好,绝对不是说不想上市。

为更多的合作者增发股份,这是完全违反商业原则的,可见**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太切合实际的。

在现实中,新东方在上市之前没有增发股份,因为我预留的那10%的股份正好在上市之前用完,上市以后我们就开放了公开的期权发放机制,也不再需要我去重新内部增发股份。

所以,如果大家一起合伙创业,一定要有一个机制,首先分好股份,紧接着要设置一个对干得最多的人增发的机制。

后来我有几个大学同学也来合伙,我就帮他们设计了一套增发机制,他们到今天也没有产生过分歧。

因为每到年底的时候,我们就会根据大家干活的多少来进行增发,比如其中有一个人刚开始占了40%左右的股份,现在却稀释到了20%,因为他除了投资什么也没干。

相反,有人每年都会增发股份,比如一个原本占10%股份的人,现在已经被增发到了30%,因为他是整家公司的CEO,一直在干活。

如果有这样一套机制,既可以保证合伙人不散,也可以让内部干事的人慢慢增加在公司的权利,这样公司就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机构。

第三个启示: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运用不同的人。

我刚成立新东方的时候, 用的都是家族成员,比如我的姐夫、我老婆的姐夫等。

在这段时间,新东方当然没有什么所谓的现代化结构 ,但那时候不需要监控公司财务,即便他天天贪污你的钱,反正肥水也没有流入外人田。

工作也不需要考勤,因为都是亲人。

但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就会出大问题,比如不利于管理

随着新东方的发展壮大,公司不断引进外来人才,如果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和管理经验都不足,却还要乱插手,那么其他员工就会很容易没有尊严感。

从1995年以后,我就深刻地意识到, 家族成员再留在新东方会形成发展障碍。

基于这个前提,我到国外把我的大学同学、中学同学招回来,他们从才气到能力、到文化都盖过了我的家族成员。

家族成员就只能退守一边。

当然清理的过程很痛苦,但是我知道如果不清理,未来不可能有发展。

代价也是比较惨重的,但那个时候我付得起这个代价,因为我请来的不少员工都是农民兄弟,给他们10万、20万、30万,再给一些股票,他们就同意走了。这是一个过程。

如果一开始就用王强、徐小平,肯定就没戏,学校肯定发展不起来。

因为我控制不了他们,而且我付不起他们的薪酬。

我的农民亲戚兄弟帮我把学校做起来,然后我给他们一个好的安置,让他们走了,然后我又用留学生慢慢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结构。

所以,现在新东方内部没有任何我的家族成员,只要有血亲关系,甚至连干部一起开除。

公司有一个转型,要根据不同的阶段发展来做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新东方一直在不断地转型,从家族经营到合伙人制,再到中国国内股份制公司、国际股份制公司以及国际上市公司。

现在,新东方又开始结构调整了。

我们发现在这个时代,以一家大公司的形式开拓事业,效率非常低,无法应对外界的变革和创新,所以新东方又打散了原来的组织结构,实行独立创新公司的机制。

凡是新项目都独立出去做,由新东方控股。

未来,新东方可能会发展50家和教育相关的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并非由新东方百分之百地绝对拥有。

目前新东方有70亿元的收入来自我们全资控股的公司和学校,未来可能会达到100亿元,其中至少有30亿元我希望来自创新公司,在这些公司里,新东方只占据控股股份,比如40%或50%。

面对什么时代、什么要求,就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企业家血液中应该有的东西。

3.给创业者的建议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记住一点,就是不管是哪个领域的创业,千万不要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能赚钱而选择去做。

任何只盯着钱做生意的人都做不大。有热爱,做这件事情就有意义。

你热爱它,那你就去做。

我之所以坚持做新东方,就是因为我喜欢学生,我一看到学生就兴奋。

我其实有很大机会做房地产,可以赚很多钱,但是我放弃了这个设想,因为我在给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

我不希望在自己去世的那一天,人家说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

我希望大家给我的定位是中国最认真的教育工作者之一。

我不会离开教育。所以,热爱了再去做,才能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一个人如果创业,抱着积极的心态,任何困难和挫折都是可以克服的。

大不了这家公司死掉,重新再做一家,只要人不死就可以从头再来。

现在投资资本比较多。

为了避免失败得太惨,你可以尽可能地借用别人的钱创业。

有投资资金的人创业,如果失败了,丢了也就丢了,还可以活下去。

这就需要有好的、新的想法和项目,不是你随便拎一个口袋,就有一口袋钱给你。

总而言之,不要害怕失败。

遇到困难要想想困难是怎么形成的,是沟通能力的问题还是领导团队能力的问题,还是集中资源能力的问题,抑或打开市场能力的问题。

在某一个方面有所欠缺的话,要看看自己能不能克服。如果不能,就要看看能不能找到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帮助你做事情。

如果让我自己把新东方带上市,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我当时想,如果新东方到美国上市,必须要找一个顶级的专家,开出顶级的工资。

所以,我去美国面试了4个人,我让这4个人每个人跟我相处一个晚上,目的就是进一步了解和观察他们,和他们聊,无限制地聊,把这个人到底有什么能力聊出来。

最后选中的那个人,很聪明,他的中文名叫谢东萤,现在已经在新东方待了8年,是新东方的CFO。

他当时只答应我在新东方工作一年半,把新东方推到上市后就离开。

但是一年半以后,他发现在全世界找到像我这样大气的老板真的不容易,所以即使他不断地威胁我说他要走了,最终他还是没走,现在依然是我的CFO。

我很高兴,自己又找对了人。

托尔斯泰有一句话: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觉得放在创办企业上,这句话可以反过来说,就是: 不幸的企业都是相似的—要么初心混沌,要么运气不佳,要么就是盲目扩张,就那么几条。

柳传志讲的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一条没做好就做不成,但这三条都做得挺好,企业也未必能成。

我观察到,成功的企业,其实往往有着特别个性化的原因,这个个性化往往就是创办者自身的性格禀赋与精神气质,比如海底捞,比如吉利 汽车 ,比如新东方。

坊间似乎一直觉得,新东方与俞敏洪,是草根逆袭的典型:一个当年在大学同学中被认为最普通的人,现在却成了最牛的人。非也。

我看过一篇写俞敏洪的文章,其实他从小就是孩子王,而且是方圆两三个村的“老大”,中小学是劳动委员,高中补习时是班长,只是大学时一下子涌出那么多更显山露水的人在周围,他的领袖素质暂被压抑。

俞敏洪勤奋异常、有韧性、好学、能容人且愿意尝试,有行动力

现在看,这些性格禀赋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创业环境的适配度相当吻合。

换句话说,就是天时匹配。放到今天的高技术环境,也许是徐小平或王强更容易成功。

说来说去,最核心的还是我们称之为“企业家”的那个人。

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他的《经济发展战略》中说, 传统 社会 (欠发达国家)最稀缺的东西并不是资本,也不是所谓的“中产阶级”,而是企业家精神,“而那也正是争取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石”。

赫希曼在他的另一本书中还创造了一个 “隐蔽之手” (hiding hand)的隐喻,用来形容那种隐藏 在“跌跌撞撞的成功”背后的神秘力量。

他所说的“隐蔽之手”的价值在于,人在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会有一只无形的“手”遮蔽了一些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这会促使人勇于冒险,去做一些“如果早知道就肯定不会去做”的事情—比如创业。

最后我想说,俞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真诚的“干货”,他把“合伙”在中国的演进条分缕析,他把一个孩子王成长为企业家的路径完美呈现。好看。

① 没有企业家的中国,将是一个乏味和贫穷的中国;没有不同个性的企业家的中国,将是商场上一潭死水的中国;没有不同商业模式和激烈竞争的商业世界,将没有今天热火朝天的中国活力。

企业的发展和竞争、企业家之间的冲突和合作,是中国 社会 活力和繁荣的重要源泉,是一把把火种,让中国 社会 不断燃烧和沸腾。

② 创始人的基因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涵和文化。“远见”是企业发展的要素中创始人需要具备的素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 其创始人无一不是具备梦想和远见的。

③ 人这一辈子活三条命,分别是性命、生命、使命,一级比一级更高。

首先是要能够活下去,其次是“生命”,就是要活得有意义。此外,人或多或少有使命感,更大的使命感是什么?

来自你愿意为自己的家庭、 社会 、国家甚至全球、世界做一些真的能够有意义的事情。

④ 所有的人都是凡人,但所有的人都不甘于平庸。

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平凡的人生终将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⑤ 所谓速度与温度并存,我们互联网要速度,但是我们要做温度,所以做有温度的教育,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行业永远不是竞争性的对手,而是合作的对象。

因为教育领域太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用民间力量改变中国教育体系。

关于作者:俞敏洪,新东方教育 科技 集团董事长兼CEO;何力,界面联合创始人兼CEO

?

俞敏洪建议高考生读大学要去大城市,因为去大城市意味着会接触到更多的人,更好的教育资源,更开阔的眼界,更广阔的工作前景等。?

近日,俞敏洪在直播中建议高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有两条原则,?一是尽量离开自己的家乡,越远越好,因为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可能会锻炼出自己的能力;第二是要去大城市,不一定是北上广深,武汉、西安甚至是兰州也可以 ?。这一话题冲上了微博的热搜,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议。 这个观点得到了极大多数人们的支持,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教育环境更是得天独厚 ,去的远也就看得多,高考这是人一生中难免最自由,最没有家庭压力的时候。现在交通也是很便利,真的想家随时可以回去。去大城市,跳出舒适圈,这个真的世界远远比我们想的还要大还要美 。在更大的城市的眼界和格局都会不一样,遇到的人也更优秀,虽然也不能肯定能让自己变得很优秀,但总不会再做井底之蛙! ?

?去了大城市,一般意味着自己以后会留在外面, 在外面发展 ,把家安在大城市,大学期间基本就适应了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如果自己也很上进,想要留在这里发展,完全就可以。 不过也因人而异,如果你是一个独立一点或没有那么恋家的人,可以选择去远方,确实能让你认识到很多,了解到很多,也能对各地方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处事方式等有一个了解和体验,也不失为人生阅历。如果你恋家一些,想着过安稳些的生活,也没啥关于追求的东西,那就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就好了。 ?不一定越远越好,但一定要是大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