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质廷是谁

2.在高考面前,天津户口是不是比北京户口还占优势?

3.言语治疗学的作者简介

4.华东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5.10位改了国籍的著名明星,各有各的故事,最大的71岁,最小的32岁

桂质廷是谁

武汉32岁硕士参加高考-武汉硕士研究生落户政策

桂质廷

桂质廷,我国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之一。与美国科学家分别在两半球,几乎同时观测、记录并报道了“扩展F层”这一现象,受到国际地球物理学术界的重视。桂质廷毕生从事物理教育,为建设武汉大学物理系和创建武汉大学电离层研究实验室做出了贡献。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任湖北分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三、四届代表。195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等。武汉大学设有“桂质廷奖学金”。

中文名:桂质廷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省江陵县沙市镇(今沙市市)

出生日期:1895年1月9日

逝世日期:1961

职业:物理学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清华学校

主要成就:地磁与电离层研究领域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论文《在氢、氮和氢、汞、氮混合气中的低压电弧的特性和光谱》

人物生平

生活经历

桂质廷,祖籍湖北省武昌青山(今武汉市青山区),1895年1月9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沙市镇(今沙市市)一个基督教神职人员家庭。父亲是沙市圣公会会长兼教会小学校长。桂质廷幼年即受过洗礼,教名保罗(Paul)。他先在沙市读小学,随后到宜昌美华书院读书4年,相当于如今的高小至初中。因为他是神职人员子弟,可以免费进入教会学校,所以1909年到上海,先在圣约翰读中学,以后又进入大学读了两年。1911年,他父亲去世,家庭境遇困难。他原想停学就业,但其母认为家中只此一子,坚决要他继续上学。于是变卖家中部分衣物,并得到在上海做家庭教师的姐姐的一些接济,才得免于辍学。

1912年,桂质廷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文科。因他英文成绩很好,毕业后留校担任了一年中等科英语教员。1914年被保送留美,进入耶鲁大学,先学文科,后转学理科。1917年获学士学位,随即进入芝加哥大学读研究生。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参战后,芝加哥大学许多物理教员转入从事与战争有关的工作,原有的研究项目多已无法继续进行。适逢国际青年会征集华人到法国为挖战壕的华工服务,桂质廷应征于1918年5月到达法国。他们这一批从国内和美国应征的学生共60余人。他们教华工识字,代写家信,还做各种生活福利工作。战争结束后,他于1919年6月再到美国继续学习。

他这次进入了康奈尔大学,研究无线电,1920年获硕士学位。在康奈尔,他结识了美籍华人许海兰(哥伦比亚大学博士,任教于武汉大学)。1920年,桂质廷先期回国。次年,许海兰也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来到上海与桂质廷结婚。从此他们开始了互助互勉共同献身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生涯。

1923年,桂质廷在长沙雅礼大学任教时,由洛克菲勒基金奖学金资助,再次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该校,他曾随著名物理学家K.T.康普顿(Compton)研究气体放电和紫外光谱,于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其论文《在氢、氮和氢、汞、氮混合气中的低压电弧的特性和光谱》发表于1925年美国《物理评价》上。

1925年桂质廷学成回国。此后,他在多所高等学校工作了37年:32岁受聘为教授,33岁担任物理系主任,40年代初期成为部聘教授,连续主持华中大学和武汉大学物理系与理学院多年,并受聘为国际学术期刊JowrnalofGeophysicalResearch的编辑。他为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高空大气物理的研究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人物学历

1895年1月9日出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11—1912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

1912—191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高等科文科。

1914—1917年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学士学位。

1917—191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生。

1919—192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20—1922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助教。

1922—1923年任长沙雅礼大学讲师。

1923—1925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

1925—1927年任长沙雅礼大学副教授。

1927—1928年任沈阳东北大学教授。

1928—1930年任上海沪江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

1930—1939年任武昌华中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1939—1961年任武汉大学教授,并曾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等职。

1961年10月逝世于武汉。

主要作品

1KweiCT(桂质廷).CharacteristicsandspectraoflowvoltagearcsinH2,N2,andinMixturesofH2withHgandN2.Phys.Rev.,1925,26:535—560.

2BrownFC,KweiCT.ResultsofmagneticobservationsinnorthChi-na.中国物理学报,1933,1(1):91—94.

3KweiCT,TaoSC(陶士珍).Experimentonthedielectricconstantsoftungoil.LingnanJofScience(岭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33,12:93—100.

4KweiCT.Someevidencesofthedependencediurnalvariationofmag-netiedisturbanceinthepolarlatitudesonlongitude.TerrMagandAtmElec,1936,41(3):57.

5HsuTY(许宗岳),KweiCT.ThepolariationandelectricmomentofTugoil.中国化学学报,1936,(4):105—106.

6SungPL,KweiCT.IonsphericmeasurementatCentralChinaCollege,Wuchang,ChinaOctoberl937toJune1938.TerrMagandAtmElec,December1938,43(4):453—461.

7KweiChi-Ting.ThestatusofPhysicsinChina.AmericanJournalofPhysics,1944,12(1):13—18.

8桂质廷,梁百先,莫纪华,周炜.一九四八年五月九日日食与武昌上空F-2层所受之影响。中国物理学报,1951,8(3):195—206.

9桂质廷,王_.地磁极光及电离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0桂质廷.磁静日Sq电流系统对于电离层E层的影响.武汉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60,(4):1—8.

11桂质廷.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

社会评价

培养人才

桂质廷在大学执教40年,为国家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专门人才。他教授过普通物理学、电磁学、光学、无线电、近代物理等课程,备课认真,讲授亲切、生动。他每堂课先用中文一字一句地将讲授大纲在卡片上逐条列出,然后亲自和助手准备演示实验与讲解图表。

他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作风民主。他提倡自学,鼓励深入思考钻研。他在课堂上宣布:如果有谁感到讲授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可以从后面退出。建国初期,高等学校采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基础理论课程内容比前大为加重。一些新任课的青年教师反映过去学少了,很多内容不熟悉,要求为他们补课。他耐心地以身说法开导这些教师应在工作中学,边干边学。他自己也正是这样身体力行的。近60岁的高龄时,仍参加俄文学习,和学生一样跟班听苏联专家的讲学,从不缺课,为青年教师做出了榜样。

桂质廷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他一生主要成就都与实验观测分不开。对于实验室,他很有感情,即使担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务,有繁忙的教学、行政任务,仍经常进实验室去工作。动手是他的乐趣,家中的书桌后面,有一块工具板,整整齐齐地排放着一套常用工具。他对自己的研究助手和学生,特别注意实验技能的培养,亲自指导新型设备的试制、安装和调整。在他的日记上,可以找到当时做实验情况的一些记载。他曾经说过:“我和系内一些同事的感情,是在实验室修仪器中建立的。”他经常强调用仪器不能一味贪新、贪精、贪洋,要物尽其用,要学会正确地选择与使用仪器。

他是地球物理专家,却鼓励学生不必一定跟着自己的脚步前进。40年代他指导自己的第一个研究生时,就为该生指出了两个可供选择的研究方向。一是自己从事研究的电离层物理;另一是生物物理。当时,生物物理还处于萌芽阶段,他竟高瞻远瞩,预见到它将会来临的蓬勃发展。另外,如哨声传播问题,他在40年代就给予了密切注意。这些都证明了他在科学上的远见卓识。

1960年,桂质廷开始编写《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一书,可惜他当时的身体条件已不太好,只能在病床上完成初稿,不久就与世长辞了。他这部遗著,到1985年才由他的学生们整理出版。

科学开拓

中国古代对于地磁的知识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史书上有不少记载。然而对于地磁常量的测量,中国却落在外人之后。从清朝末年起,陆续有俄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及法国人在中国境内做过地磁普测,却没有中国人主持过这项工作。1931年,桂质廷获得卡内基研究院地磁部的资助,利用学校假期,在华北、华南、华西等地区进行地磁巡测,到1935年,共测了94个点。华北地区的测量结果,发表在1933年出版的《中国物理学报》第1卷第1期上。这是中国人首次巡测自己国境内的地磁常量。

地磁场的变化与电离层的电流密切相关。桂质廷于1935—1936年在卡内基研究院地磁部作短期研究时,就考虑在中国进行电离层探测的计划。1936年,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观测了电离层电子浓度对日偏食的依赖关系。这是中国最早的电离层研究成果。这次的三位观测者之一,就是桂质廷的学生梁百先。稍后,桂质廷与他的学生宋百廉一道,在武昌华中大学校园内,开始常规的电离层垂直探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武汉时遭空袭,工作条件十分困难,他们尽最大努力,取得了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6月共9个月的探测记录。这是中国首次对电离层的常规观测研究。这项研究取得了两项突破性成果:一项是桂质廷与美国科学家H.G.Booker几乎同时注意并报道的“扩展F层”的重要现象;另一项是桂质廷发现武汉地区F2层临界频率明显超过了按纬度分布的预期值。后来他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经度效应”,实际上即是E.V.爱泼顿和梁百先在1947年所总结的电离层赤道异常现象。

1943年桂质廷作为中国知名学者被派出访美国。在美期间,他一手促成武汉大学与美国标准局合作研究电离层的计划,并于1945年回国时与许宗岳教授一道带回一台DTM-CIW3型的半自动电离层垂测仪。1946年元旦零时在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战时校址开始正式观测,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也由此创建。

抗日战争胜利后,武汉大学由乐山迁回武昌。1946年8月20日,游离层实验室在武昌恢复观测。桂质廷带领梁百先、许宗岳等物理系和电机系的部分教师与研究生做了大量的观测、分析和研究工作,并与全球数十个观测台站进行资料和成果的交流。从此,中国早期研究电离层的一支基本队伍便初步形成。在桂质廷的领导下,短短几年,游离层实验室在F2层临界频率的地磁控制现象、F2层的出现规律、日食的电离层效应等方面的研究,都处于当时国际前沿。1949年桂质廷受聘为JowrnalofGephysicalResearch这一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辑,是该刊编辑中第一位中国学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质廷在武汉大学开创的电离层研究工作不断得到发展。1955年武汉大学设立电离层及电波传播专业,并恢复招收研究生。1978年发展成为空间物理系和电波传播及空间物理研究所。为了准备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1956年武汉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校园内建立地球物理观象台(现属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研究所),桂质廷受聘为地球物理所兼职研究员。1960年武汉大学又建立了黄陂试验站。从此人才辈出,硕果累累,无不凝聚着桂质廷等前辈学者的心血。

爱国情怀

桂质廷出生于中国满目疮痍的时代,他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家庭和社会关系,都与海外,尤其是美国有密切的联系。在他一生中,随时随地都表露出一片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他留学时弃文就理,以期“科学救国”。在法国以一同盟国公民的身份,为广大华工热心服务。1919年,“五四”运动的热潮传到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召开了座谈会。桂质廷在会上含泪慷慨陈词,提出挽救祖国责无旁贷。一次,有位白种人朋友称赞他的研究才能,说他“和白人一样白”,他立即声称自己是“像黄种人一样黄”。

他从事的科研工作,都具有中国的特点。地磁巡测和电离层的研究,体现了中国的地域特征。他一度从事测定介电常数的工作,也将对象选定为当时中国大宗出口的特产——桐油。1942年4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国物理学会第10届年会四川分会上,他和他的同事报告了两篇测定石油和润滑油的介电常数的论文。他长期在教会学校和国外学习,对中国古代书籍接触不多。但在30年代研究地磁时,亲自翻阅资料,查找中国古代在地磁方面的成就。这些在他的日记和遗著中都有所反映。

根据美国法律,许海兰和桂质廷结婚后,就算自动放弃了美国国籍,然而经过一定的程序,是可以恢复美籍的。但是,他们夫妇相互勉励,无论经受什么样的困苦与坎坷,决不动摇作为中国人的尊严。他们这样的高风亮节,终生不渝。后期,有美国朋友来信劝桂质廷出国,并为他找到了工作,他回信谢绝,坚持留在国内,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抗美援朝时期,桂质廷夫妇坚持让留在国内的女儿参军。1978年许海兰出国探亲,不顾海外四代93名亲属的挽留,以八旬高龄,毅然返国。

桂质廷在1912-1949年时期,从未参加过任何政治团体,即使当年国民党施加压力要求各院院长加入国民党,他也坚决拒绝。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的1956年,加入了九三学社,并担任过该社武汉市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

桂质廷积极参加了早期中国物理学会的活动。他是1943—1945年间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共有理事12人),在此前后他还任学会的监事、名词审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学报委员会委员等职。

为了纪念这位全国知名、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物理学家,武汉大学和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于1985年1月9至15日,举行大会隆重纪念他90诞辰,同时设立了武汉大学“桂质廷奖学金”,出版了他的遗著。

在高考面前,天津户口是不是比北京户口还占优势?

5月16日上午,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市发布“海河英才”行动计划:

?

?

你以为和其他热点二线城市抢人一样,天津这次政策发布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波澜?但事实是,就在第二天,据新闻报道, 30万人申请落户!导致系统瘫痪 。

有家长看到新闻,当天深夜就提交了申请,早上接到了短信, 第二天就赶往天津办理手续 。有的家长觉得忙完工作再弄,迟了两天,系统已经收不到验证码了。

?

短短4天内天津落户 政策经历了4次变化 ,从零门槛到“重磅补丁”,调档函成部分人“生劫”,“三无”人员必须先调档,外地工作单位”人员 落户天津无望。

从天津申请落户人员情况来看,他们的平均年龄大约在 32岁左右 ,落户人群中有四分之三来自 在北京工作的非户籍人口 ,大多数落户人员都将 子女高考问题 作为申请落户天津的最大动因。

?

一、为什么说天津是“高考天堂”?

?

一个省市能否成为 “高考天堂” ,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该省人数较少

2017年天津高考报名人数5.7万,山东考生58.3万,北京也有6万多。

2.高校教育资源丰富

该省或市高校多,就会 向本地倾斜 ,招收的学生自然就多。天津共有2所985大学,4所211大学。985大学招生本地化率16.3%,全国第一。

天津的985大学每招100个学生里面有16个学生都是天津人,而北京的大学每招100个学生只有6个是北京人。

?

3.名额分配数量

教育部每年都会根据全国高校在各省招生人数分配招生名额,名额多了,就能有更大比例的人上大学。

天津2017年一本的录取率约为25.02%。这个比例,从理论上讲,就是 每4个天津考生,就有1个能被一本院校录取 。对比高考大省河南9.48%的一本录取率,天津的一本录取率可以说是有 逆天优势 。

?

以上三个因素对天津来说都是有利的,所以天津的高考 录取率非常高 ,有人测算,和河南、山东等高考大省相比,在天津考大学等于直降50—60分,这么一看,天津确实是“高考天堂”。

?

究其原因, 高等教育机构分布不均 是造成各省高考录取率巨大差别的直接原因,而高校的分布,又和历史、一个省对高校的财政支持等因素有关。

天津本地高校本地招生比例大部分在 30% 上下浮动,再加上天津考生本来就少,人口并不多,考大学的压力自然就小了。

?

?

4.北京&天津对比

?

清北录取率:

北京

0.91%

天津

0.28%

北京清北录取率0.91%,天津清北录取率0.28%, 北京完胜 。

?

这部分全国人民关注的最密切,但数以百万的全国家长把矛头指向北京,说北京上清北容易的同时,其实大家都不知道实情,现在在全国的大部分省份包括北上广,想上清北八成都不是通过所谓高考的。

自主招生 是最关键的,而走这条路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很早就开始规划厮杀的,高考裸分上清北的孩子已经少之又少。

你从比例上看好像是北京优势,实则是北京在竞赛培训以及教育资源配备上的优势决定的,并不是国家给的名额多。

在北京上清北真的不是随随便便, 一样都是真刀真枪 ,本地的普通老百姓依然很难看到孩子去清北的一条清晰的路。

?

985录取率:

北京

3.7%

天津

5.9%

2016年据澎湃新闻统计,天津虽然只有2所985大学,但是 985大学录取率高达5.9% ,也就是说每100个考生中,有6人能录取到985,排在中国985大学录取率的第一名。

相比之下,北京有8所985大学, 985大学录取率是3.7% ,每100个考生中,有4个能录取到985大学。

?

这方面也是全国人民最不满意的点,其实受舆论的影响,北京已经贡献给全国大量的名额了。

在众多一线城市,现在北京升学已经算是最难的地方了,而全国人民总喜欢用每个省的总人数当分母去算985录取率,这么算下来,一线城市永远是优势的。

因为分母受到户籍的管理控制,但如果你用各省省会的情况计算下,你会发现,北上广跟省会的数据差不多。

?

211大学录取率:

北京

13.99%

天津

12.68%

北京13.99%,天津12.68%, 北京胜 。

?

一本录取率:

北京

30.5%

天津

24.1%

北京是30.5%,天津24.1%, 北京胜 。

?

从上面四点可以总结,天津确实 有其高考中的优势 ,比如985录取率比北京更强,而北京因为本地大学众多,211和一本大学众多,对本地孩子的升学本地化率一定存在影响。

所以所谓的北京考大学容易,也只是考一本容易,而很多高考大省考大学难的本质也是因为本地没有好大学,名额自然少。

?

当然很多家长也不满意北上广天的高考试卷“简单”,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分析下:

硬难度:

单纯看硬难度,北上广天的高考难度确实比全国卷低。

?

灵活创新度:

北上广天的试卷其实是更高的,创新题目和高考改革都从这些地方开始,全国卷虽然难,但是套路多,不见得这套所谓“简单”的试卷你就能拿高分。

?

试卷难度跟录取关系没那么大:

录取的本质是排名,只要本地所有考生答一套试卷,就是公平的。

?

考生少注定竞争压力低吗?

?

其实也不然,据多年观测,北上广天的优质考生数量一点不比高考大省的少,高考大省虽然人多,但因为教育资源分布和家庭教育情况的落后,真正优质考生多数集中在省会,规模跟北上广天差距不大。

?

二、天津的教育资源也严重不足,升学一样是打仗

?

远看天津高考简单,近看天津上学全是坑:

?

1.上幼儿园跟其他大城市一样很难

?

?

最好的幼儿园花钱都很难进得去:

?

?

2.上好小学一样超级难

?

天津全市(含各区县)小学学校的数量将近一千多所(含公立/私立),其中重点小学大概 不到30所 。

2017年天津市重点小区的招生数量不足一万人,可天津如今幼升小的人数 接近12万人 。

?

上好小学和上好初中的差距有多大呢?

从下图(2014年)天津市家长整理出来的39个重点小学中我们可以看出:

耀华学校从前十小学录取76人,而从后面十所小学录取人数仅为4人,足足相差19倍!而那些排不上这top35的小学更可能 连名校的门都摸不到 !

?

?

3.上好中学一样更加难

?

天津的中学里面:南开中学,耀华中学,实验中学,新华中学,市一中这一般称为 天津市5所 ,是天津人民心中的最好的初中和高中。其中,初中每年共招生2700左右,高中招生每年在2500人左右。

这5所初中毕业的学生,每年升入这五所高中的高中部近1000人, 占到40%的高中部名额 。

天津市每年差不多共 85000名 中考考生,会共同争夺剩下的 1500个 名额。

也就是说如果初中上了市五所,那么1000/2700=37%,有 接近四成 的机会能上最好的高中。

而如果初中上了其他的初中,那么1500/(85000-2700)=1.8%,仅剩下不到2%的机会,足足差了22倍!

?

下图是坊间流传的部分初中考入市五所高中部人数统计表:

?

这样一看,为了上好高中,不上这市五所基本都没机会了,那么怎么上这市五所呢?

这市五所都是公立校,天津和北京一样,实行公办初中划片入学,所以就要靠 学区房 了。

天津的 教育资源短缺并且失衡 ,大家早就抢起了学区房。

?

?

天津的优质学区和平区目前大部分学区房价格在5-6万/平米左右。学区房的 溢价率将近30% 。

但是在2017年末和2018年初的时候开始发烧,14万/平米的天价出现在和平区进德里小区,总价 200万 仅能买 13平米 的房子。

?

?

因为教育资源严重不均,天津政府为了平衡各区,又规划了4所市重点,现在和原来的市五所合称为 市九所 ,虽然这四所含金量不如原来的市五所,不过也都还不错。但是如果连这市九所都上不了,那就只能拼民办校了。

天津的民办初中实行 网上报名 、 面谈录取 等招生办法,竞争非常激烈。

以2017年天津优质民办南开翔宇为例,南开翔宇小升初的时候,两天的面谈总人数两千多名,最终录取180多名, 录取比例小于1:10 。

家长在朋友圈调侃,南开翔宇面试只看三好学生证书和数学陈,华,希望三杯证书,其他证书根本不看;问为啥,人家说我们要数学牛娃;

?

据考完试的孩子普遍反映,英语比数学要难,都是大段的阅读,有不少生单词;而数学基本考察的都是六年级较难的知识及部分奥赛题。

?

下图为2017年面谈实拍,7点30左右等待面谈的学生家长排队长度已达近200米。

?

4.天津的中考比高考难太多

?

天津市每年差不多共85000名中考考生,?天津高中录取率在近几年一直稳定在 62%左右 ,这也意味着将近四成, 3多万名 考生面临步入职校甚至社会,失去了进入普通高中和同龄人竞争更高层次大学的机会。

而天津本科录取人数为41540人,高考生共有57015人,73%的天津人都能上本科,比高中录取率62%高了11%,所以说 中考难于高考绝非耸人听闻 ,中考是升入高中进而考入大学的非常重要的一块跳板。

?

5.高考成绩两级分化严重,天津北京都一样

?

因为2017年教育局严控高考信息,我们查不到近两年的各校高考数据。

不过根据前两年的数据可以经过计算发现, 市五所 的985录取人数 1008人 ,985大学录取率高达 40% ,而每年天津985大学录取人数总共在3400左右,那么其他高中共录取2392人,其他高中共有57000-2500=54500,得到其他高中985录取率为 4% 。

市五所才占 全市4% 的人数,但是占了所有985录取人数的3成。

?

这个数据跟北京几乎是差不多的,基本上90%的985都来自北京东西海朝四个核心区,而这么多985也并不是均分在东西海朝四个区的所有学校,在每个区内,985基本集中在前20%不到的学校,而且 越接近头部集中的越狠 。

?

人大附中的中考录取分数线已经超过560分,中考满分才580,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城市,高考根本不是最关键的一战, 小升初、中考才是关键 。

?

进不去名校高中基本也等于跟名校大学say goodbye了。

?

三、天津留不住人才?这样的落户对教育系统有多大冲击?

?

天津2018年第一季度,天津GDP增速1.9%, 全国倒数第一 。

有在天津读完大学选择离开天津的人说,班里面天津 本地人全部留津,外地人全都没留 。

他觉得天津这种“大城市”出来的人就 没有特别好的精神面貌 ,大部分喜欢在寝室窝着,打打游戏,睡睡觉,就连参加社团的人天津人都很少参与,他们经常说“有嘛用”,“怪累的”,问他们毕业有什么打算,大部分也是说“毕业?当然是回家呀!介还用问么。”

天津 办事要“托关系” ,这个问题现在还很严重,天津人办事很少看规章制度,能走后门就走后门,能托关系就托关系。

天津人 创业最火的是开饭馆 !当地叫勤行,大街上十个说自己有买卖的,7个是干饭馆的,1个是干工程的,1个是二道贩子(也叫骑驴的)最后那个是卖衣服的。

天津 文化产业不行 , 金融不行 , IT也不行 ,你跟很多人聊互联网,一般都给你来句:哦,不揍似上网嘛。

天津曾经好不容易自贸区?成立了,还来了个爆炸,彻底把城市的希望炸没了。

现在的高新产业,都是北上广深首选,然后是杭州,然后甚至成都武汉也加入了后起之秀, 天津的发展并不算快的 。

?

而如此的落户政策,会给本来就不算教育资源富足的天津 深沉的一击 。

天津参加高考需要至少三年学籍,最早一波能参加高考的也是三年之后了。所以暂时对高考录取率没有影响,不过 对基础教育的冲击很大 。

下图是近10年天津、山东和北京每万人享受的教育费用,从下图可以看出 天津的教育投入是比不上北京的 ,北京目前的基础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向外清理外地人,许多学校入学审核五证越来越严,天津投入不如北京就更不用说了。

?

?

所以有天津人十分 抵触 放开户籍:

?

可以预见到的是,为了沾上天津高考的“福利”,大量的落户会直接导致学前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 资源的严重冲击 ,从今天的北京来看,这方面做得严重不足。

?

上幼儿园就困难, 整夜排队 不一定有结果;

上小学不难但上好小学肯定巨难无比, 学区房价格 可想而知;

小升初一定成为困境,不监管就一定变成 疯狂补课疯抢名额 ,严格监管就变成关系户横行老百姓只能含泪摇号;

中考一定成为最难的战场,只要你没有 保送签约 ,名校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一定高破天际;

而只有你把上面的所有关都过了,你才能享受到所谓高考“福利”。

?

这就是今天的北京,也只是考一本和211更容易的北京,这算 “福利” 吗?

?

2017年清华大学教授李宏斌在《从投资回报率看中国教育》演讲中提到,在剔除掉学生的 先天能力 、 家庭背景因素 以后,中国大学教育的平均回报率是10%,而 高中教育回报率几乎是0 。

李宏斌教授还测算出,毕业于名牌大学、211大学,比普通高校的回报 高28% ,而985大学的回报率,是211大学的 1倍 ,所以在中国读好大学是有回报的,也是为什么大家都要挤破头进入好大学的原因。

?

平均10%的教育回报率并不算高,但已经让大部分中国家庭 疯狂 。

据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

教育支出占中国家庭年支出的 50%以上 ,许多一线城市家庭每月为孩子报上万的辅导班非常常见。

中国多地出现天价幼儿园现象每年学费 近20万元 ,都要抢着报。

同样的,这次天津开放落户,父母为了让孩子高考得到优势,懒癌都治好了,不惜投入时间经历请假去天津为孩子办户口,落好户口马上又排队在天津购房。

虽然等着他们的会是上文提到的种种升学难题,但是他们 不在乎 。

?

一群受过高等教育的程序员家庭因为生活在西二旗和回龙观,活生生的帮助缔造了新名校昌平二中;

?

一群努力的非京籍因为搞不定北京户籍,活生生的推火了天津武清区的杨村一中。

?

一线城市教育资源不足是矛盾中的矛盾,是解不开的结。

?

而这些当年追梦而来的父母,现在也要替孩子追这个梦。

?

看看每年小升初结束后,众多家长的辛酸便知, 一线城市对于教育资源的拼杀岂是外地家长口中的“优待”和“容易”?

?

这个城市捆绑着孩子,也捆绑着父母,少走一步就可能酿成大憾,少努力一分就可能抱憾终生。

?

天津只是相对温和了一点, 我们所要面对的困难,从未减少 。

?end

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

言语治疗学的作者简介

牟志伟,32岁,山东日照人。医学硕士,三峡大学护理学院康复系主任。2000年毕业于三峡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2年9月~2003年6月在武汉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和心理科进修;2003年8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全科医学高级师资培训;2003年9月~2006年6月攻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神经内科研究生;2007年9月~2008年6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进修言语治疗。 自参加工作起在三峡大学护理学院从事康复医学的教学与临床工作。期间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2项,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市优秀论文三等奖1次,撰写核心、国家级论文8篇,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5本。

华东理工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从华理走出的优秀人士数不胜数,在此我分享一位我特别崇拜的前辈吧,她叫帖雅娜

她在1997年的时候入学华东理工,当时她是以特长生的身份考上了华东理工大学的,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她在入学后,在大四那年,凭借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一机会一战成名,她她先后战胜张怡宁和牛剑锋,在2001年夺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单、混双和团体三面金牌,成为华东理工大学的骄傲学子。

她凭借自己的能力崭露头角,但同时是因为华东理工大学给她了参与此次比赛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帖雅娜成功了。

因为在大学生运动会上出色的表现,帖雅娜收到了香港教练李惠芬的赏识,李惠芬邀请帖雅娜加盟中国香港队,此后,帖雅娜便加入了香港队,在2002年,韩国釜山亚运会,帖雅娜搭档张钰获得混双冠军,那是帖雅娜加入中国香港队的第一个年头。2006年,广州亚运会,帖雅娜女单和女双两个项目击败巅峰时期的王楠,那一年亚运会她收获了女单、女双和团体三枚银牌。2012年,第51届世乒赛团体赛进行了女团半决赛,中国香港女队迎战中国女队,中国香港一号主力帖雅娜3-1战胜巅峰时期的李晓霞,那是她在世乒赛上第二次战胜中国主力球员。经过这么多年的拼搏,帖雅娜从一个大学生变成了一个世界名将,是她成就了自己,是她的教练成就了她,同时也是华东理工大学成就了她。

10位改了国籍的著名明星,各有各的故事,最大的71岁,最小的32岁

如今的 娱乐 圈可谓“今时不同往日”,先是某凡某爽遭封杀、后是劣迹艺人被驱逐,一番雷厉风行的行动整改下来,内娱大有“改头换面”的迹象。

借着这股春风,网友将所谓的“限籍令”再次摆到台面上,而那些因国籍屡受质疑的明星们也纷纷跳出来为自己“喊冤”,这其中便包括谢霆锋。

谢霆锋接受媒体采访,谈到国籍问题时,他坦言自己本来就是中国人,以前在香港出生,现在也是中国香港籍,并且目前正在办理退掉加拿大国籍的手续。

采访视频发出后,有不少粉丝替谢霆锋解释,他们称谢霆锋是在香港回归前入的加拿大国籍。

当时,谢家人为了让他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才出此计策,这并非是谢霆锋本人的意愿,毕竟加入外籍时他不过才5岁。

如果真如粉丝所说,那之前大家对谢霆锋的“非议”还真是冤枉他了。

不过话说回来,在 娱乐 圈除了谢霆锋,还有不少明星是外国籍。只不过相较谢霆锋的“被动”,他们却是“主动”加入他国国籍的。

1963年生于北京的李连杰,如今是盖了章的新加坡人。

当年他在北京什刹海体校读书,拍摄《少林寺》走红后遂进入 娱乐 圈。

1998年,在袁和平的推荐下,李连杰拍摄了**《致命武器4》,并趁机进军好莱坞。一年后,36岁的李连杰与利智在美国完婚,并就势加入美国籍。

至于为什么加入美国籍,李连杰并没有给出过多解释,只不过那段时间他常在国外拍戏,想来也许是为了方便工作。

2007年,44岁的李连杰在新加坡创办公益组织壹基金。

据他透露,新加坡有规定,要想在新加坡当地创办基金会,创办者就必须得是新加坡人,于是他再一次更改国籍,由“美国人”摇身一变成了“新加坡人”。

面对争议,58岁的李连杰直言:“我加入新加坡国籍,其实是为了给中国人做慈善,很多人却说我虚伪。但是我是放弃了美国国籍,恨我的应该是美国人。”

部分网友听后表示,如果说李连杰“为做慈善”而改国籍还算情有可原的话,那巩俐的所作所为就有些说不通了。

1965年生于辽宁沈阳的巩俐,是个正儿八经的北方姑娘。

出演《红高粱》走红后,她便一直以“东方女人”的形象示人,不管是演**还是走红毯,巩俐的这张脸似乎就代表着中国女性的排面。

然而到了2008年,43岁的巩俐在嫁给烟草大王黄和祥后果断更改国籍,将中国国籍改成新加坡国籍,一时间舆论哗然。

杨澜曾问巩俐需不需要向公众解释一下这件事,巩俐对此很是坦然,她认为没有解释的必要,自己加入别国国籍只是个人选择问题。

可话虽如此,有不少网友认为,既然巩俐已经入了他国国籍,按理说就不是中国人了,那为何还要在《中国女排》中饰演郎平?这似乎有些不合情理。

对此,一向刚硬的巩俐并没有作出回应,大概已经55岁的她也怕再起争议吧。

和巩俐一样结了婚就改国籍的,还有老戏骨斯琴高娃。

1950年出生的斯琴高娃,如今已有71岁高龄。

曾经的她,是一位来自内蒙古的羞涩小姑娘,如今却成了加钢印的“瑞士人”。

1984年,事业上小有成就的斯琴高娃结识了华裔音乐家陈亮声。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可谓情投意合、志趣相当。

两年后,36岁的斯琴高娃嫁给了陈亮声,并正式加入瑞士国籍定居他国。

后来谈到国籍问题时,斯琴高娃显得有点闷闷不乐,“巩俐怎么做都是她的自由,是人家自己的选择,我们为什么要去指责她呢?至于我,我和巩俐都是中国演员啊,我虽然在瑞士定居,但我每年都回国内拍戏,我演农民依旧是很像的啊!”

至于改国籍后的遗憾,斯琴高娃则表示外籍华人演员不能参与金鸡百花等奖项的评选,这让她觉得有点不公平。

说到底,巩俐、斯琴高娃是因为结婚才改国籍的,而陈冲则是为了事业发展才远赴美国。

上世纪六十年代,陈冲出生于上海一户高级知识分子家庭。

18岁那年,她凭借《小花》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百花奖影后。

1980年,在美国出任访问学者的父亲给陈冲寄来一本美国杂志,这极大地激起了她对美国的好奇心。

伴着“出国热”的浪潮,20岁的陈冲孤身一人前往美国,并在28岁那年成为了一个流着中国血的美国人。

如今已经60岁的陈冲,谈及国籍问题依旧没觉得有任何不妥:“我就是一个中国人,只不过是拿着美国护照,这只是技术问题。我也在美国深造过,我是对美国有充分了解的中国人。”

和陈冲一样因为“出国热”奔赴异国的,还有张铁林。

1957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张铁林,现在已是个64岁的老演员了。

30岁那年,张铁林趁着“出国热”来到英国,并在取得皇家**学院硕士学位后加入英国国籍,还跟一个波兰女人结了婚。

后来,张铁林回到内地出演《还珠格格》后名声大噪,王刚曾当着他的面调侃说:“你说一个英国人,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真是白求恩精神啊!”

张铁林对此解释道:“我加入英国国籍,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机会来帮助中国人,我拿外国护照之后,为中国做事更方便了。”

不管是张铁林、李连杰的“为了帮中国人”,还是斯琴高娃、巩俐、陈冲的“个人选择”,追根究底他们都是自愿加入外国国籍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除了这些人, 娱乐 圈还有不少和谢霆锋一样“非自愿”的,他们又有哪些“难言之隐”呢?

1987年,刘亦菲生于湖北武汉。

据传,刘亦菲9岁那年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移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直到15岁刘亦菲才回国发展。

虽然国籍是美国,但刘亦菲却时时不忘自己的“中国根”。

当年她在签约日本公司成为歌手后,当谈到未来发展时,刘亦菲语重心长地说:“我很希望能够带给他们我们自己的中国文化。”

疫情期间,刘亦菲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曾透露自己是武汉人,并希望疫情可以快点过去。

然而,虽然刘亦菲时刻不忘“中国根”,但如今已经34岁的她却至今也没能改回中国籍,毕竟退出容易、改回来可就难了。

与刘亦菲情况类似的,还有应采儿。

应采儿比刘亦菲大4岁,在她11岁那年,家人考虑到应采儿的教育问题,于是便从台湾移民到美国纽约,并且全家都入了美国国籍。

2000年,应采儿在美国华埠**选美大赛中初露锋芒,没多久便被向太陈岚相中,成了公司力捧的新人。

如今,38岁的应采儿经常带着老公孩子来内地频频参加综艺挣钱,观众看见她那副嬉笑怒骂的洒脱样子,很难将其与“美国人”三个字联系起来,应采儿也未曾回应过,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在 娱乐 圈不仅有从小就是“外国人”的女明星,还有不少男明星。

1982年出生于台湾的彭于晏,早在13岁便和母亲移民加拿大成了外籍华人。

后来他因《仙剑奇侠传》中“唐钰小宝”一角在内地走红,并凭借一部部经典作品跻身一线男星行列。

关于国籍问题,彭于晏从没有公开解释过,不过这些年来他一直都热心慈善。

疫情期间,彭于晏捐款30多万并筹集大量物资送往前线;河南发生水灾后,他又以个人名义捐款100万。

如今已经39岁的彭于晏虽然还没更改国籍,但只要始终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相信大家也不会过分苛责他。

同彭于晏情况类似的男明星,还有窦骁。

1988年12月15日出生的窦骁,虽然长着一副清纯面相,如今却也已经32岁了。

在他10岁那年,一家人从西安搬到加拿大,窦骁也从西安小伙变成了加拿大华人。

后来他因一部《山楂树之恋》走入大众视野成了演员,如今再提起他,大家说得最多的反倒是“赌王准女婿”这个头衔。

说来也有趣,赌王离世前曾说希望“未来女婿”可以满足以下条件:女儿喜欢、妻子喜欢、最好是中国人、品质好。

如今看来,窦骁倘若真想成为“豪门女婿”,唯一不满足要求的恐怕就是国籍了。

总而言之,这些明星们不管是主动成为“外国人”还是年幼无知时的被动,只要他们能遵纪守法并为我国演艺事业做出贡献,就值得大家点赞。

千万不要像加拿大人某凡那样无才无德又无知,不然迟早要吃大苦头!

#谢霆锋#、#明星国籍#

作者:追风筝的人

责编:Seven Dreams

10位做慈善的奥运冠军,各有各的故事,最多捐7千万,最少捐千元

因片酬太低与TVB闹崩惨遭雪藏,如今居然靠当网红博眼球,可惜了

迟迟等不来婚礼、不被婆家认可又怎样?这豪门生活多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