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缩语段技巧

2.语文语言运用题怎么提取关键词 高考复习 >>文摘参考

3.谈厚薄发联系社会现实的议论语段

4.修改病句

压缩语段技巧

高考压缩语段真题-高考语段压缩类型及答题技巧

[考点介绍]

压缩语段是通过对一个句群或几个自然段的信息作筛选、提炼、整合,以达到概括信息的目的。2019年广东新考纲试题示例中出现了给语段中的概念下定义、拟写新闻标题并简述理由、一句话概括语段内容并做对联宣传三种考查形式。

[技法点拨]

(一)下定义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就是: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种差”是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所独有的属性(即和其它属概念的本质差别),“邻近属概念”指包含被定义者的最小的属概念。多用判断单句的形式。?

在现代汉语里,定义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是……

……即……

……叫做……

所谓……,就是……

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小概念、大概念。

第二步:筛选本质特征,删除无用信息。

第三步:按照格式,将重要信息连词成句,调整字数。

3、淘汰“六种信息”

重复信息

比较信息

原因、背景信息

描写信息

影响、作用信息

举例信息

(二)1、拟写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一般说来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有人物和两个必备要素,句中通常不停顿,文末不用标点。

? 概括拟写新闻标题的方法:

1.锁定信息范围:一般是导语;2.提炼关键信息:引人注目的、多次出现的(主体)、 重点报道的信息;3.整合成句:对象 + ? 格式:“谁(人)+干什么” ? 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总? 结新闻标题五要求(1)题文一致。事实要与内容完全一致。(2)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3)简洁明快。锤炼字句,适当用简称。(4)旗帜鲜明。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5)生动活泼。生动形象,注意选词,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拟写一句话新闻

一、什么是一句话新闻

? 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用新闻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它又叫标题新闻,却不等同于新闻标题。

怎样写一句话新闻

1、要素提取法 新闻属叙事类文体,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

我们知道,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什么)。? 据此,“一句话新闻”必须包含的答题要点是: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

可概括为:何人于何时在何地做何事,怎么样。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不一定面面俱到,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提示:新闻的格式一般特点,决定了答题的信息区间主要是导语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

2、去枝取干法? 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比较多,要拟出一句话新闻,先要对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辨别、筛选,去除那些枝叶信息,提取出新闻要告诉读者的主要信息。

3、要点概括法? 有的新闻提供的信息是由多个要点组成,各要点又无主次之分,这就需要对多个要点进行概括,然后作答。

综上所述,新闻类语段压缩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句子一般用主谓句。2.主语(陈述对象)必须存在且要准确。3.一定要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指、行为)。4.在字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负载信息。5.连同标点在内,千万不可超字数。总结:一句话新闻首先得保证尽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根据所给新闻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要素提取法,去枝取干法,要点概括等方法,组合成简洁明了的长单句。

(三)概括语段及组合对联这一类题目的语言材料往往只有一段。最佳的方法是先划分层次,然后概括各层次的主要内容,最后连贯各层次的内容,建议用复句来表述。组合对联则首先要根据对联常识保证上下联字数相同、相同位置词性相同,末字仄起平收;其次要结合语段内容确定字词搭配。

终极预测1.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为新贫族下定义,不超过70字。

①新贫族是近年来在城市里出现的一个新兴的人群,又被戏称为“拿高薪的穷人”。②所谓“贫”是指他们挣得不少花得更多,有钱时挥金如土,没钱时便一贫如洗。③他们消费的热情最强劲,消费的理念最前卫,消费的方式最COOL。④这些人大多在26—35岁之间,大多生活在写字楼里,他们领导着市场的新潮流。 ?

参考答案1.新贫族是由在写字楼工作的年轻人构成的拥有最强劲消费热情、最前卫消费理念和最COOL消费方式,挣得多花得更多的领导市场新潮流的城市新兴人群。

2.根据提供的材料,为泥石流下定义,字数不超过45个。

在一些山区的沟谷中,由于地表径流对山坡和沟床不断地冲蚀掏挖,山体常常崩塌滑坡,塌滑下来的大量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被水流挟带搅拌,变成粘稠的浆体,在重力和惯性的作用下,急速奔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泥石流。 ? 参考答案2.泥石流是山坡上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经过地表径流的冲蚀挟带,沿着斜坡或沟谷奔泻的急流。(“急流”也可换成“洪流”“地貌现象”或“自然现象”)

3.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南美侨报网讯国际妇女节当天,法国左翼报纸《解放报》面向男性和女性读者实行不同的售价,男性读者得掏更多钱。 8日出版的《解放报》分两种封面,一种标注为“女性版,2欧元,正常价”,另一种标注“男性版,2.5欧元”。报纸介绍,法国职场上男女薪酬差距为25%,多收男读者0.5欧元,恰好与这一比例相当。报社的这一做法受到加拿大《麦克莱恩杂志》启发。《解放报》说,当天多收男性读者的钱所获收益,将全部捐给一家推动性别平等的非组织。

标题: ?

理由: ?

参考答案3.标题示例:国际妇女节当天,法国《解放报》对男性读者涨价

理由:本新闻第一段为新闻导语,导语是对新闻的简要概括,标题可据此提炼出时间(国际妇女节)、人物(男性读者)、(涨价)等要素。

4.给下面新闻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本报北京3月22日电3月15日至17日、3月20日至22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3月15日的沙尘天气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为25克,按北京地区面积约为1040平方公里计算,北京总降尘量为2.6万吨;3月20日的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达到29克,该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5.6万吨,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分得”10斤尘土。

标题: ?

理由:

参考答案4.标题示例一:北京两次沙尘天气人均“分得”10斤尘土

示例二:北京出现两次严重沙尘天气,降尘量5.6万吨示例三:北京出现了很严重的沙尘天气

理由:新闻在筛选信息的时候一是要注意它的导语,二是还要注意它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所以要将导语和后面最有新闻价值的地方加以整合。

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陈慈黉故居位于上头是澄海区隆都镇,是清末民初侨居泰国的富商陈慈黉家族在家乡前美村建造的。它始建于清朝宣统二年,耗时近30年,占地2.5万多平方米,一共有厅房506间,是岭南最具规模的大宅建筑群,有“岭南第一侨宅”的美誉,“黉院惠风”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故居总体上以潮汕民居传统“驷马拖车”的格局进行建造,保留了潮汕民居典型的建筑风貌。在此基础上,又糅合古典宫廷建筑之美,亭台楼阁、雕梁画栋、通廊天桥古朴典雅而又富丽堂皇。更兼容西洋建筑特点和材质,西式阳台、拱门、圆窗随处可见,玻璃、瓷砖等进口装饰材料百年如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20字。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的短语合成一幅对联,为“陈慈黉故居”景点做宣传。黉院惠风潮汕文化中西精髓岭南侨宅凝聚彰显 ?

参考答案5.(1)陈慈黉故居在岭南地区的地位及建筑特色。(2)示例一:黉院惠风彰显潮汕文化岭南侨宅凝聚中西精髓示例二:岭南侨宅彰显潮汕文化黉院惠风凝聚中西精髓(解析: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做到:一字数要相等;二词性相当;三结构相称;四节奏相应;五平仄相谐,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上联一般为仄声,下联一般为平声。本段文字中,四组短语可视为偏正短语,然而“黉院惠风”与“岭南侨宅”皆是故居的称号,内容互相照应,应该相对,可按学生个人表述放上下联皆可;“潮汕文化”“中西精髓”讲的是建筑的内涵,也是相照应的;“凝聚”“彰显”同为动词,恰当的动宾搭配是“凝聚精髓”,“凝聚”与其他短语都不能搭配,所以可排除其他搭配形式;同样“彰显”恰当的动宾搭配是“彰显文化”,与其他短语都不能搭配;再按平仄要求,“化”是仄声,应为上联;“髓”是平声,应为下联。)6.阅读新闻完成后面题目。南南方网讯(全媒体记者/李贺)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广东侨界青年联合会于4月2日下午在广州召开了广东侨青联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广东省侨联副、广东侨青联戴文威,广东侨青联执行、副、秘书长等主要成员及新闻媒体代表逾50人出席了座谈会。中国侨联副秘书长兼海外联谊部部长、中国侨联青委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陈权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纷纷发言,畅谈自身对改革开放40年来的认识,以及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的系列方针政策对自身工作和生活的积极影响;并对如何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更好地推动广东侨青联的工作,踊跃发言,展示出当代青年的风。(1)给新闻拟一个标题,字数不超过26个。(2分)(2)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句话,使之构成排比。(2分)历史雄辩地证明,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源泉。创新是石,擦出星星之火;创新是火,点燃希望之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6.(4分)(1)广东侨青联召开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座谈会(2)创新是灯 照亮前进之路 创新是路 引导我们前行

语文语言运用题怎么提取关键词 高考复习 >>文摘参考

你需要的这篇论文我为你奉上,是一位江苏的老师写的,请你参考!

压缩语段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因为这种题型不仅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有较好的区分度,而且与社会生活结合紧密。

压缩语段的考查方式较多,传统题型有:给概念下定义、概括语段内容、拟写 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拟写电报稿;较新题型有:拟写短信、为短文续写结尾、为新产品命名、为语段补写总结句、新闻点评、概括研究的结论、提取关键词等。我们今天重点要说的就是提取关键词,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2005年全国高考卷)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方框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分析:“关键词”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题中,令人耳目一新。那么什么是关键词呢?其实,关键词本是网络中经常提及的词语,指的是人们输入搜索框中的文字。关键词的内容大多为网站名、网页名、新闻、人名、术语、软件名等。就今天讨论的内容,我们可以搜索“高考.压缩语段.关键词”,那么这三个词就可称为关键词了。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方法一:三步解题法

(一)是明确陈述的对象或主要或议论的中心观点,文段的主要表述对象(主要概念或主要)“古籍”(“馆藏古籍”)、人才是主题词,不可不取。

(二)是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修复”、“缺乏”就是对陈述的对象的陈述,不可不取。

(三)是选定后,可将几个词语稍稍连缀,如能大体表达出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敲定。如本题可连缀成:(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这有点像提取句子主干,可以利用语法分析的方法来做,基本程序为:压缩内容--提取主干--筛选比较--整合表达(一般可以表述为:“谁或什么怎么样了”这样一种主谓结构)。

方法二:先概括再提取

提取之前先概括语段内容,这应不是什么难事,平时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文章内容、提炼文章观点、归纳段落大意等,都是具体实践的过程。所给的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又分为两个层次:先说国家图书馆馆藏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足;再说各地图书馆、博物馆同样面临古籍修复人才不足的问题,其中“不足百人”,表明这方面专业人才奇缺。第二句话是算了一笔账,同样说明了古籍修复人才短缺的问题。

这段话的中心可以概括为“馆藏古籍亟待修复,但这方面人才非常缺乏”。我们再进行提取,抓住主要信息就能找出“古籍、修复、人才、缺乏(不足)”这四个关键词。

谈厚薄发联系社会现实的议论语段

文字主旨: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孩子太少,大多数中学生感到知识所学非所用。

巧抓四要素 妙解压缩题

基本要点

“压缩语段”主要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的能力,常用的考查形式有四种:

1.一句话概括。即将一段文字高度浓缩为一句话,一般是20个字甚至10个字以内。2.拟标题或拟导语。3.多分句或多句话概括。即将一段材料按要求概括为比较复杂的复句或几个句子,字数较多。4.给材料续写结论性意见或总结句。

直击高考

综观近年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压缩语段题的基本走向:

从内容上看,压缩对象一般是具有积极意义或含有科技信息的语段。

从形式上看,开放程度越来越大,专业性相对淡化,如由消息导语拟定之类专业性较强的试题,逐渐向对整个文段所含信息的概括过渡。

从题型上看,仍以限字数压缩为主,但压缩后的文字不囿于十来个字的模式,有向更多字数发展的可能,如压缩后为60字左右的几句话等。

从压缩对象看,所选题材并不限于新闻性文字,议论说理性语段、说明性语段和描写性语段都有考及的可能。

解题技巧

如何才能快速而准确地答好此类题目呢?抓住四个要素,即人物(物称)、时间、地点、。当然,这四个要素中,有时会没有时间或没有地点,这四个要素不一定同时都要说到,但一定要考虑其中的几点。因为要把内容详尽的文段压缩,丢掉了这四个要素,就会偏离主要的内容。

平时,我们读新闻,读别人标题的时候,你总会读到某某人或物,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做了什么……只有这样的文字,才能将复杂的内容简洁化,才能将主要的内容显现化。

强 化 训 练

1.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 12字)

在1月25日于新德里的海啸专家会议上,科学家认为,在海岸地区种植红树林和木麻黄属植物可以有效地减轻海啸的灾难程度。与会科学家认为,红树林和木麻黄属的树木可以起到生物“盾牌”的作用,减缓海浪的速度,同时还可以保护海岸地区减轻遭受飓风、暴雨袭击的程度。此外,科学家认为,这些树木还可以帮助当地居民获得木材和其他原料。科学家正在考虑帮助印度海岸地区的渔民建立生态村。

2.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的内容。(不超过15字)

本来“五·一”到“十·一”之间都是淡季,但是申奥成功的好信息却让的场顿时火了起来, 13日前后的预祝和祝贺,让的报纸赚得盆满钵溢。根据《晨报》报道,这几天,各大报社的负责人脸上都笑呵呵的,因为申奥成功使他们的收入突然大增。14日,申奥成功的好信息,让这些报纸的量再度激增,各大企业也迅速跟进了祝贺,报纸在创下发行纪录的同时也创下了纪录。

3.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意思。

我们有远大的高尚的理想,这自然是好的。可是,任何远大的理想,如没有许多切实的细小的工作来充实它,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空洞的理想。巍峨的宫殿,是由无数小石块建筑起来的。一切科学的伟现,都不知要经过多少麻烦琐细的工作。要完成实现“神六”飞向太空的这个宏伟浩大的工程,更是非有无数的人来做细小的事情不可的。

4.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材料的主旨。(不超过28字)

根据调查,多数学生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本领”;排在第二位的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考大学”也是许多孩子想上学的动机。因为“学习有兴趣”、“学校较好玩”和“喜欢读书”而上学的比例比较低,高中学生只有 43%是因为“喜欢读书”而上学。过半数的小学生认为学校知识对生活有较大用处,而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绝大多数认为学校的知识没用。

参考答案

1.红树和木麻可减轻海啸危害。

2.申奥成功引发大战。

3.要完成“神六”飞向太空必须要有无数的人做细小的工作。

4.喜欢读书而上学的孩子太少,大多数中学生感到知识所学非所用。

例题精析

例1 2005年江西省高考压缩概括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

金属也会“疲劳”。这种疲劳可以引起车轮断裂,火车颠覆。据统计,金属构件有80%的损坏是由疲劳引起的。金属的内部结构不均匀,有的地方会成为应力集中区。内部缺陷处还会有许多的裂纹。在力的持续作用下,裂纹增大,直到材料不能继续负载应力,构件就会毁坏。在金属构件中添加各种“维生素”(稀土元素),取“免疫疗法”等,是增强金属抗疲劳能力的有效方法。金属疲劳也能产生妙用,利用它的断裂特性的应力断裂机,可以切削许多过去难以切削的材料。

解析:按照四要素的原则,物称“金属‘疲劳’”四个字,那是一定要有的。只是这段文字可以不考虑时间、地点,因为原文没有时间、地点。至于,那就得从剩下的句子中概括。从第二句、第三句中,我们可以概括到“金属‘疲劳’的危害”这样的信息;从第四句中,我们可以概括到“金属‘疲劳’的成因”这样的信息;从第五句中,我们可以概括到“金属‘疲劳’的预防”这样的信息;从第六句(最后一句)中,我们又可以概括到“金属‘疲劳’的利用”这样的信息。合并这三项的公共信息,立即得到了准确的主要内容:金属“疲劳”的危害、成因、预防及利用。

例2 2005年福建省高考压缩概括题:请为下面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40个字)(6分)

最近,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和欧洲南方天文台说,天文学家去年利用位于智利的超大望远镜拍摄到另一个“太阳系”行星的照片。这颗系外行星的体积是太阳系最大行星(木星)的 5倍,温度是它的10倍。这颗系外行星围绕一颗年轻的棕矮星运行。但棕矮星与行星很难区分。天文学家早先说过他们发现了一个距离地球230光年的物体围绕棕矮星运行,亮度仅为后者的1/100。但他们不能确定这个物体是一颗棕矮星,还是绕棕矮星运行的系外行星。可今年早些时候的观测报告根据它一年来的运动轨迹证明,该物体确实是系外行星。这也是迄今为止第一次拍到系外行星的照片。

解析:同样,按照四要素的原则,人物“欧洲科学家”这五个字是不能不说的。至于时间,即是文段开头二字“最近”。可以概括到“第一次拍到另一个‘太阳系’的行星照片”。整合以上所有信息,再把句子连贯通顺,那就是相当准确得体的一条导语:欧洲科学家最近表示,他们相信自己第一次拍到了另一个“太阳系”的行星照片。(除标点,32个字,符合要求)

例3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压缩概括题: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个字)(4分)

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18墓目前已经向下发掘了3米多,两块磨制得很光滑的石磬最近被相继发掘出来,它们的厚度均为两厘米左右,且都有残缺。专家介绍,石磬是用特殊石头磨制而成的乐器,可以演奏出具有金属质感的音乐,它是我国最古老的大型演奏乐器之一,与编钟齐名。用于殉葬,磬一般只在诸侯一级或者不低于诸侯的墓葬里才有,因此18墓主的身份至少是诸侯,或者是比诸侯更重要的王一级的人物。此外,石磬往往和编钟配套,所以相关人士推测,这个墓里一定还有编钟,不过因为18墓目前已经发现了3个盗洞,编钟是否真能出土,目前还不得而知。

解析:压缩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也可用四要素的方法。地点“陕西岐山周公庙”是非常明显的,不能少。物称“遗址18墓”也相当清楚,一望便知。至于,只要稍作概括就有了“出土的两块石磬,证明墓主的身份至少是诸侯”这样的。再把这三项合并,就是非常准确的主要信息:陕西岐山周公庙遗址18墓出土的两块石磬,证明墓主的身份至少是诸侯。四要素里面,只是时间没有说到,这也是因为原段没有说到时间之故。

不能说抓四要素是解答概括压缩题的唯一方法,但可以说是解答此类题型的简便、直观、有效的方法。如果我们再用些新闻标题来检验,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一点。如①“光机电产业园区借展引资”②“古镇磁器口是明清历史与文化的缩影和象征”③“深圳明确规定今后宽容失败者”④“西部县乡财政深陷‘无米之吹’”⑤“昨日中消协‘炮轰’民航几大病症”⑥“审计长李金华的幽默让谁冒汗?”……从上例中,都可以找到四要素之一二要素。故此,抓住一大段文字中的人物(物称)、时间、地点和这四个要素,来解答概括压缩型的题目,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答题方法。

解题注意事项

解答压缩语段题,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明确其侧重点。记叙性材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是压缩时的重要信息。议论性材料关键是要找到论点句。说明性材料中,时间、对象、范围、特征是主体内容。新闻材料,往往前有导语,主体部分再交代详情,交代有关背景,因此根据新闻材料答题要抓住“导语”不放。

二、阅读材料的结构,弄清其内在关系,把握材料的重点。一般而言,材料内部层次分联合结构(包括并列、承接、递进等关系)和偏正结构(包括转折、因果、条件、设等关系)两大类。对前者,概括时要兼顾并存的内容,取“撮要式”,切忌偏废;对后者,则要以“正”为主,取“取舍式”,切忌舍本逐末。

三、文段殊的句子和词语要高度重视,如中心句、首尾句、过渡句、设问句,乃至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如“首先”、“其次”等)。

四、要扣住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表达。具体应做到:尽量选用主谓句(尤其是主动句)表达;尽可能地择用材料中负载主要信息的原词;严格控制字数,注意使用单音节词、简称、代词等。

五、最后检查所概括的信息要点全不全(须知评分标准常常是按信息点给分的),看是否符合重点或其他要求、语句连贯不连贯、字数合不合要求等等。

修改病句

高考语文病句修改专题例析 (2008-09-28 10:30:15)

标签:分析 高考 教育 语文 语言 专题 病句 杂谈 分类:病句解析

高考语文病句修改专题例析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辨析病句,是考查对病句的识别与分析,有了这种能力才可能对病句进行修改。“正确使用词语”一条已有涉及;《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六种病句类型大致有如下情形:

1 语序不当

(1)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

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泛”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美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3)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

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

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

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②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

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

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

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4)缺宾语

例如:

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

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

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

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4)应删去"的"字

例如:

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4 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

①多年来曾被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

①我们向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提意见”和“向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

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

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换“;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

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事的创作方法”。)

5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

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

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

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

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

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

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