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很讲究

2.高中录取通知书

3.古时候科举是要考试的,考试通过的话有科举通知书吗?

4.现在考上大学就有录取通知书,那么古代科举也有通知书吗?

5.古代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吗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叫什么名字

《开元天宝遗事》:“新进士才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

说的是古时科考中榜时,有“登科报喜书”。从6月下旬起,2016年高考各省市相继放榜,如今“科考”,中榜者收到的“家书”是“入学通知书”。

我国从古至今,“金榜题名时”都是人一生中最大喜事之一,值得庆贺。如今的入学通知书较为简单,一般是学生姓名,所考入专业,持书报到,学校公章等。可古时的“入学通知书”,较为复杂。特别是唐宋时期,更不一般。

在我国的传统观念中,人生“三喜”是: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古时学子参加科考,功名以放榜公布为主。朝廷级放的是“金榜”。张榜以后,还要报喜,即把学子考取的功名消息告知学子。

《容斋续笔》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

可见,唐朝时,“通知书”是帖子,这个帖子是“金花”的。

这个“金花帖子”是什么样?上面写着什么内容?《容斋随笔》对这种金花帖子有详细的描述。“唐进士登科,有金花帖子,相传已久,而世不多见。予家藏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孙仅榜盛京(指北宋东京开封)所小录,犹用唐制,以素绫为轴,贴以金花,先列主司四人衔,曰:翰林学士给事中杨,兵部郎中、知制诰李,右司谏直史馆梁,秘书丞直史馆朱,皆押字。次书四人甲子,年若干,某月某日生,祖讳某,父讳某,私忌某日。然后书状元孙仅,其所纪与今正同。别用高四寸绫,阔二寸,书‘盛京’二字,四主司花书于下,粘于卷首,其规范如此……”

宋代基本上也沿用唐代的“金花帖子”。

值得一说,并很有趣的是,唐、宋时期的“金花帖子”,除报学子考取的功名外,还特别突出地记载主考官,除了他们的头衔,还有他们的详细资料,如生于哪年哪月哪日,还有他们的祖父名字,父亲名字等。主考官都要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入学通知书”,与如今相比,实在是太特别,太有趣了。古时,这样的一个帖子,对中榜的学子来说,是十分金贵的,用金银买不到的东西。“金花帖子”是一种很特别的荣誉,有的家庭,将“金花帖子”置于家中显要处,供家人、来访祝贺者随之观赏。有些当地知名的大族户,还将“金花帖子”置于本族祠堂里,一方面供族人、来访祝贺者观赏,另一方面,向世人宣示本族子弟才华横溢等等。有了“金花帖子”,不少学子,名正言顺从此成为“金花帖子”上某主考官的门生,进入官场,官运亨通。

然而,这种十分金贵的“金花帖子”,不知何故,后来被取消了。

古时,学子考取功名,中榜者,除了朝廷张榜公布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报喜”,让世人知道某学子中榜了。中榜的学子,成为当地一时的热议话题。使中榜学子及其家庭家族感到幸福与自豪。如今,“中榜”者除本省本市的“高考状元”名声大振外,其他“中榜”者名声相对平静些。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

古代状元告诉你“金榜题名”是种怎样的体验?

状元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这592个状元中,亦各有千秋。

最跩的状元—胡旦

宋太宗元年,吕蒙正到山东某县游览得到知县大人的款待。却因自己所作的诗“挑尽寒灯梦不成”而被县令公子讽刺为“瞌睡汉”。他非常气愤。勤学之后第二年便一举夺魁。吕蒙正就写信告诉了那位公子,公子看完信冷笑一声:“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你一筹。”第二年,新科状元正是这位公子——胡旦。

(自信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看这位先生仪表堂堂,目光炯炯,定是栋梁之才……)

最能吃的状元—李蟠

李蟠是个典型的吃货,动作又慢。他在殿试时揣了36个馒头。天黑了大家都交卷了他才刚开头,还央求考官让他慢慢写完。又厚着脸皮要了几个馒头,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后,不但不怪罪,反而认为这是一位难得的苦学之士,竟破例让他当上了头名状元。

与他同榜的探花作诗一首调戏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士科……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

(吃出一个状元,吃出一片天地,吃得高兴,能吃是福,望广大吃货考生奔走相告!)

最侥幸的状元—毕沅

毕沅是军机处的一个小官,两个同僚对他说:“我们书法好,肯定能中状元。你就别瞎想了,给我们帮忙吧。”清朝殿试确偏书法,书法不好的毕沅就答应了。

当夜,一封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转到军机处,毕沅详加研读。谁聊第二天殿试题目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事宜的。毕沅胸有成竹,挥笔立就。开榜结果,毕沅高中状元。同僚们得知后无不嗟叹。

(时势造英雄,机遇给状元。有时候,状元=10%的天赋+90%的运气。)

最无辜的状元—陈安

朱元璋年间,陈安于高中榜首,成为大明第六个状元。而且这次中进士的都是南方人,更巧的是,三位主考官也都是南方人。

这下北方同学不干了。纷纷上告主考官偏袒同乡,贬斥北方士子。朱元璋大怒,命张信、陈安等12人复查。这时又有人举报考官有意将北方考生水平不高的试卷交皇上审阅,这莫须有的事令朱元璋震怒,将陈安革除功名,车裂而死。陈安仅仅做了不足20天的状元,便死于非命。

(枪打出头鸟,有时候出位并非幸事。无端端背了好大一个黑锅!)

最传奇的状元—史大成

史大成是清朝浙江所出的第一位状元。当时浙江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浙江的状元在大清朝是“始于史,终于钟。”殿试时,他的试卷被主考官拟为第三,皇上御览时,十分推崇他的书法,说:“此人楷书工整,必定是个正人君子。”

于是钦定他为状元。巧合的是,浙江所出的最后一个状元叫钟骏声,惊人地验证了“始于史,终于钟”的说法。

(这个状元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一手好字最后竟成为胜负的关键!还不赶紧提笔练字!)

“出任ceo 迎娶白富美 走上人生巅峰”——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这应该可以理解为古人对于“金榜题名”的最大幻想了吧。

古代的录取通知书很讲究

“金榜题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对他们来说,考试结果的揭晓是人生的重要时刻。那么,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出来之后,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来公布结果呢?是如何通知到考生的呢?

古代科举考试的考试成绩结果主要通过“放榜”的形式公布来通知到考生的,也是“金榜题名”这一成语的来源。即通过张贴榜文的形式公布考试录取结果,让考生们知道自己的录取情况。除了张榜公布外,对于高中进士的,国家还会贴心地送上“录取通知书”,在放榜之后,还会有地方衙役专门敲锣打鼓上门通知。在古代,放榜日可谓是读书人们的重要节日,其结果的公布也就得到了更多关注。

发榜的时候,榜文会张贴在礼部南院(贡院的东墙)上,这张榜由四张竖着的黄纸写成,因此称为“金榜”。唐代以后,各朝代基本延续了张贴“金榜”的发榜方式,只不过随着录取人数的增加,纸张数也随之增加了。科举结果会对个人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每个观榜考生面对结果的时候,难免会情绪失控。所以礼部只好“以虚榜自省门而出,正榜张亦稍晚”,暂时控制一下场面。而稍后才会放出真榜。

明清时期则将录取通知书称为“捷报”,上面会写上中举人的姓名以及考取的名次,由专门的报录人敲锣打鼓地送到中举人的家中,“范进中举”的故事便生动描绘了这一场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进士,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然而,固定张贴的“金榜”、送达到家的“榜帖”乃至皇帝在殿上的呼名,都没办法将他们的名字传遍各地,于是便有了刊印的“进士名录”,开始由官方编次榜上写及第人姓名及所试诗赋题目。

高中录取通知书

现在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由学校印制,填上考中者的姓名,由邮政快递送达。而在古代,“高考”录取通知书无论是做工还是送达方式,都比现在要复杂和隆重。

唐代把金屑涂饰在笺简上,作为进士及第到家报喜所用的“榜帖”,也就是当时的录取通知书。

最早的榜帖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国传统的高档工艺,可见人们对其重视程度。后来,出现了金花帖子,被视为“正式版”科举录取通知书。

在古代,送通知书也比较隆重,是一种官府行为。各级官府会安排专人将通知书直接送达学子家中。报喜人骑上高头大马,高举旌旗,带上唢呐班子,一路上鸣炮奏乐,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古时候科举是要考试的,考试通过的话有科举通知书吗?

高中录取通知书相比大学录取通知书其内容更简洁,但同样是考生录取和新生报到入学的重要凭证,关系考生切身利益,关系中考公平公正。

录取通知书内容包括:

1、录取考生个人资料

2、录取学校资料

3、新生报到时间

4、新生报到所需费用,包括学费、书本费、校服费、其它学杂费

古代录取通知书介绍:

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古人科举应试及第之后,县州府都会派遣特定人员前去通知报喜,这样的报喜在古人眼里称为捷报。所以可以这样说,捷报就是古人现代版的高考录取通知书。“

自家提塘官的便是,因在枢府效劳多年,蒙枢密老爷赏俺今年科场专走官报。”明阮大城的《燕子笺·放榜》里的这句话便是其因在府里效劳多年,科考可以直接拿录取通知书的事情。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录取通知书

现在考上大学就有录取通知书,那么古代科举也有通知书吗?

如今高考是每一位学生必须经过的,而最终的录取通知书则是步入大学的凭证。现代尚且如此,更别说古代了,所以说在古代,如果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那么也是会颁发科举通知书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称呼都会发生变化,但是最终的意义却是一样的。

一、泥金帖子

这是我国最早的录取通知书,名字很高大尚,其做工的工艺也是很土豪。?泥金?值的就是我国传统的高档装涂工艺,用的材料就是金粉或者金属粉制成的涂料。从唐朝开始,学子通过科举考试,就会用泥金涂在笺简上,以此用来给进士和及第的学子报喜。这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而在古诗之中也有体现。

二、金花帖子

比起泥金帖子,金花帖子更正式一些,所以又有榜贴的称号,金花帖子的沿用时间比较长,以至于在宋朝的时候仍然在使用。作为正式版的科举录取通知书,对其制作有严格的要求,这在《云麓漫钞》中有详细的记载。自古以来,对于人才,朝廷是非常的重视,因此会用?黄花笺?来写通知书,?黄花笺?是一种洒金粉的顶级用笺,通过此来表示朝廷对科举人才的重视。

三、捷报

明朝时期对于科举通知书又发生了变化,称之为?捷报?或者?报贴?,在民间,因为科举通知算得上是喜事,因此将科举通知书称为喜报。在《觚不觚录》中就记载了,凡是中举的学子,郡县势必会送捷报。

到了清朝,随着印刷技术的娴熟,科举通知书不再是通过手写的方式了,而是出现了刻印版的科举通知书。不管如何,一张小小的通知书给学者带来的是新的希望,甚至是新的命运,所以自古以来,无数的学子都渴望收到。

古代可以收到录取通知书吗

现在考上大学就有通知书,古代也有一些其他独特的通知书的意义,比如说我们所学习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范进中举》,里面当范进考中了之后,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相关制度也就是告知制度,有专门的官员来到范进的家向他告知了他已经重举了这一个事情这个消息,这里面就比较体现了一种相当于通知书的一种其他的情况,但这并不能等于等同。

但不说范进这一个人的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之中,也就是到达了隋唐之时,科举制开始有重大突破,这在接下来的1000年历史中,科举制不停的发展完善,直接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选拔人才的一个官方渠道,这1000年里各种不停的改进,也让这一项制度变得更加具有意义,一直到近代才被社会所淘汰,在于通知方面,他也有所改变,具有其独特的表达性。

首先就是科举榜单,里面就会出现哪一些人中哪一些人没中哪一些人,第一甲哪些人,第2甲哪些人第3甲,根据相关的位置或者是一些人中还是不中,这个榜单上也会有所说明,这就相当于现在我们高考完成之后有一个光荣榜,在榜上会出现你的名字,甚至成绩还有学校,这毫无疑问在古代是一种比较独特的一种通知方式,也就相当于通知书,他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现在的通知书,因为古代并没有大学制度。

作为一个比较诚实的对于选拔人才的一个专门的制度,对于自己的通知制度也有所特别之处。之所以被淘汰,那是因为他科举了,项目太少,并且关系太过于复杂,这样往往体现不了一种公平性,也就是他最终被淘汰的原因之一,春节里它是封建下的一种制度,不适合当下使用。读书数十年,去科考一次,并且中举的范围可能很小,也就是为什么大多数读书人会对封建主义感到失望,最终将封建主义推翻的原因之一。

可以的,如果可以有其他身份证明还是可以领取高考录取通知书的。

录取通知书是由中国邮政专门配送的,没有准考证的话就需要拿身份证或者是户口簿证明自己的身份。

录取通知书的封面就有自己的个人信息。

高考录取通知书,都是通过邮政特快快递到学生的手中。相比于现代人,古人享受的待遇貌似要高许多,有专门的政府官员来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