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安徽地理高考答案_2014安徽地理高考答案详解
1.高考地理关于地理图形试题
2.2017年安徽高考地理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3.高考地理 2013年安徽第29题(求解答疑惑)(答好加分)
以下是文综答案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第1卷共32小题,每小题4分,共128分。
1.D 2.A 3.B 4.B 5.D 6.C 7.C 8.B 9.D 10.C
11.A 12.A 13.C 14.B 15.B 16.D 17.D 18.C 19.B 20.D
21.C 22.A 23.A 24.B 25.C 26.B 27.D 28.A 29.C 30.A
31.D 32.B
第Ⅱ卷共6大题,共172分。
33.(30分)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 (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34.(30分)
(1)河流流量季节变化较大,有春汛和夏汛,有结冰期,含沙量较小。
(2)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年际和季节变化大。长时期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易引发旱灾;降水过多且强度较大, 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的地区,易引发洪涝灾害。
(3)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35.(22分)
(1)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36.(34分)
(1)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之一,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由于西方列强侵略,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开埠通商;中国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中国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政府积极推动,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古代外贸受官府控制,不同时期发展不平衡。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
37.(28分)
(1)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有利于提升安徽的综合实力,实现文化强省和安徽崛起的目标。
(2)能动地认识世界。制定“文化强省战略”体现了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辩证地看待金融危机的影响,变挑战为机遇,化危为机。能动地改造世界。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提升软实力,实现快速崛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于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省情,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安徽改革开放的实践,汲取营养,推动文化创新。继承我省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交流,推陈出新。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
38.(28分)
(1)政府利用网络能够更好地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以便对经济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企业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信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消费者通过网络改变了消费方式,使生活消费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愿、进言献计和评议、监督政府,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更广泛地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和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3)从联系观点看,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应当利用网络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发挥网络便捷的功能。从发展观点看,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应当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不断创新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的新形式、新途径。
高考地理关于地理图形试题
答案
29.B
30.D
解析
29.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根据材料和图可以看出该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位于北半球,隔25小时再次观测时,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了,高度角减小,影子向楼上移动;且太阳向西边移动,所以甲楼阴影将向东移动。所以选B。
30.此后一个月,即12月22日,为冬至日。法国、广东省、云南省均位于北半球,澳大利亚为南半球。所以AB不对;澳大利亚播种小麦的时间为3—5月,C不符合。所以选D。
2017年安徽高考地理一轮模拟试题及答案
地理图形包括气候类型图,地形图,行政图,矿产分布图,降水分布图,温度湿度差异图,民族分布图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关于地理图形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关于地理图形试题及参考答案
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9、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10、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1、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9.C 10.B 11.C
解析
试题分析:
9.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 个月,答案选C。
10.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11.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考点: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 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名师点晴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抽样考查气候知识,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一小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结冰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二小题要注意调运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水流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谁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三小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所以应对措施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2015?新课标全国1)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3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下列城市附近海域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9、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 过高 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7、B 8、A 9、A
解析
试题分析:
7、气温越低,低温期持续时间越长,海冰越厚。图中四地气温低于4?C持续时间较长的为甲、乙两地。甲地位于渤海内部,海水深海水体积巨大。乙地位于大陆附近,故乙海水较浅,海水体积较小,易结冰且结冰期更长。B正确。
8、冰层厚度越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当地海冰厚度最大。故A正 确。
9、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目前渤海海岸地带冬季结冰期短,冰层薄,海冰资源数量有限。故A正确。
考点:海洋环境。
名师点睛该试题情境新颖,重点考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原理及自然资源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组试题以一幅等值线图,考查了海冰形成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等。
(七)(2015?上海卷地理)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16、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D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D正确。
16、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A正确。
考点: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名师点睛该题以等高线图为材料,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判断基本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单元,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规律。同一条等压线上各点海拔相同;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再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缓;反之坡度愈陡。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9、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9、A
10、C
解析
试题分析:
9、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对。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10、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考点定位:逆温现象及特征,影响逆温层上界峰值时间的因素。
名师点睛根据材料,逆温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通过读图,要注意到图中下面曲线表示强逆温,相对来说,上面的曲线逆温较弱。对流层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出现逆温主要是近地面降温太快,导致出现下冷上暖的稳定的大气结构。白天有太阳辐射时,地面增温,逆温逐渐消失。所以逆温最强的时在日出前后。地面辐射时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热量的传递有时间差异,所以距离地面近的强逆温层先到达峰值。
(2015?安徽卷)下图表示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单位为MJ/m2,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完成下列问题。
32.图中M日最接近(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33. a、b两点太阳辐射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 )
A、太阳高度 B、白昼长短 C、海陆位置 D、天气状况
32.B
33.A
解析
试题分析:
32.从图中可以看出为北半球,题干中提到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可知没有太阳辐射的区域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并且根据没有太阳辐射区域的纬度变化规律和范围变化规律可知该图原点处和最右侧的日期应为冬至日,依次类推,a处对应的日期为春分日,M处对应的日期为夏至日b处对应的日期为秋分日,故B正确。
3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①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③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④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故C先排除;据上题分析,ab处都为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昼夜等长不存在日照时间长短问题B排除,天气状况该图无法判断D排除;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ab所处纬度不同而导致太阳高度不同a纬度较b低,所以太阳直射赤道时离直射纬度近,太阳高度大,被大气削弱的少,太阳辐射强故A正确。
考点:考查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名师点睛该题以一年中大气上界单位面积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为材料,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对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第1问,关键要找到突破口,根据?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没有太阳辐射?,说明在该时期内,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该时期包括冬至日,因而可推测出图中M日最接近是夏至日;第2问,可以使用排除法,结合选项来分析,a点太阳辐射大于b点,图中只有两点纬度差异,其他海陆位置、天气状况都不能确定,所以可以很快推出A答案正确。
(2015?福建卷)图4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9.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
10.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 ③ D.④
答案9.A 10.B
解析
试题分析:
9.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X地属于中间老,两翼新,判断为背斜,从地貌分析,属于河谷,因此X地为背斜谷。故选A。
10.从等高线分析,两河支流相连处,c河的地势高,河水应由c河流向a河,又②地位于下游河段,所以水量会显著增加;而①④位于上游,水量不变,③河段位于c河的下游,水量会减小。故选B。
考点:地质构造、等高线。
名师点睛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背斜为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向斜为中间岩层新,两翼岩层新.依据等高线判读地形名称:①山顶:也可称山峰,山岭。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高四周低,则中部为山岭。②山脊: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弯曲的地方。③山谷: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弯曲的地方。④盆地: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数值中部低四周高,则中部为盆地。⑤鞍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个相邻的山岭之间相对较低处。⑥陡崖: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相交的地方 ⑦陡坡与缓坡:同一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不同等高线地形图中,要根据比例尺确定。
(2015?广东卷)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例信息可知,颜色越亮,高程越高,即可丙地海拔最高,是图示区域的最高点,在此处设立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甲乙丁三处海拔低,位于山谷或山坡处,受两侧山顶的阻挡,视野差一些。
考点:地形图。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不大,属于直视问题,根据数字高程模型判断该区域地形特点和地势起伏。直视问题可以通过作地形剖面图进行判断,在地形剖面图上由观测点的投射点向目标点的投射点绘直线,若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否则不能直视。如下图所示,由点s?向点c?绘直线,直线没有被任何地物所切断,表示直视良好。而图中b?位于阴影区,说明s点不能直视b点,所以村落b对于s点为不直视。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凹形坡?;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凸形坡?,?凸形坡?容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2015?天津卷)某矿物形成于上地慢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图2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3-4题。
3.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 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4.剖面图中绘制的火山坡度,与实际的火山坡度相比( )
A.变陡了 B.变缓了 C.无变化 D.无法判断
答案3.C 4.A
解析
试题分析:
3、首先岩层断裂,然后从上地幔软流层的矿物沿断层上升到地表,称为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岩,再经过外力作用,依次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河滩泥沙。故选C。
4、图示纵坐标单位为米,横坐标的单位为千米,两者比例尺差距较大,所以绘制火山剖面图坡度比实际坡度要大。故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岩浆活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剖面图判读。
名师点睛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在高温高压下,沿裂隙向上侵入,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地表的各类岩石,受外力作用的影响,首先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然后收外力的侵蚀,使破碎岩石离开原来的地方,被搬运到其它地区,最后沉积下来,形成松散的沉积物,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来源:学科网
高考地理 2013年安徽第29题(求解答疑惑)(答好加分)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回答下列各题。
1.D点的海拔可能为
A142mB192mC98mD298m、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处地势落差大,宜建水电站
B观察者在B处可直接观察到C处
C图中的湖泊是外流湖、咸水湖
D该地区发展立体农业,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2
图示为亚洲局部地区示意图,这里东西之间地理环境差异很大
3.图中阴影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生产特点有
①商品率高 ②劳动密集型农业 ②生产规模大 ④传统的精耕细作的方式 ⑤机械化水平低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③④D③④⑤
4.甲、乙、丙位于同一纬线,三地气候特征差异最明显的表现是
①气温年较差的大小 ②降水的季节分配 ③盛行风的方向 ④雾天的多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丁地所在半岛种植棉花的区位条件有
①气温高,光热充足 ②降水少,有灌溉水源 ③ 有黑棉土 ④云雾天多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3
读“四国轮廓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个国家都有回归线穿过,其中没有沙漠分布的是
A甲B乙C丙D丁
7.有关四个国家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原面积广阔
B乙国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旱雨季分明
C丙国河流较少,但中部地区地下水丰富
D丁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流经
8.有关四个国家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拥有世界上的热带沙漠气候
B乙国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丙国是工矿业和农牧业发达的国家
D丁国最主要的经济支柱是长绒棉的生产和出口
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4
2014年2月8日,国家海洋局在京以视频连线形式举行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4个科考站泰山站的建成开站仪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1.南极地区地形特征主要表现为
A跨经度最广B地处高纬度C绝大部分被冰雪覆盖D受海洋影响大
12.南极地区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气候严寒的根本原因
B是降水稀少的根本原因
C产生烈风酷寒
D加剧烈风酷寒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5
某游客的日记中写道:北京时间2时15分,霞光就撒满了有我国“东方第一镇”之美誉的某边境小镇的市场上,这儿早已集聚了大量的,相邻国家的境外商人。据此判断回答题。
13.读图,我国“东方第一镇”位于
A①图中B②图中C③图中D④图中
14.小镇市场上聚集的境外商人,最有可能来自的邻国是
A朝鲜B韩国C俄罗斯D蒙古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6
读图回答问题。
15.与甲乙丙丁四国特征相符的是
A澳大利亚、索马里、日本、印度
B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索马里
C日本、印度、索马里、澳大利亚
D索马里、澳大利亚、日本、印度
16.图中箭头所示,最有可能的是
A①表示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
B②表示资源和能源的输出
C③表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转移
D④表示资金密集型工业的转移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7
读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7.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复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区域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势西高东低
B该区域地形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以山地丘陵为主
C图中干流的西部支流主要补给水源是西部高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
D该区域降水量总体上自南向北递减
18.有关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
B热带经济作物多产,主要有甘蔗、可可、剑麻等
C农业生产的发展严重破坏了热带雨林,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
D60°经线穿过的附近地区地形平坦,降水丰富,水稻种植业发达
19.图中A、B两城市都是世界名城,它们的共同特点是
A都是所在国家的港口
B气候类型都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C都是所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D影响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都是在河流入海口
分值: 6分 查看题目解析 >
8
读下图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21.甲城和乙城所在地区气候类型相同,而且该气候在当地分布面积均较小,其原因主要是
A两地大气环流均较弱
B甲乙两处均受寒流影响
C两地均是高原为主的地形
D甲处因海陆分布,乙处因地形影响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9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及该区域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2.甲、乙、丙、丁四城市的气候对应正确的是
A甲—①乙—④丙—③丁—②
B甲—③乙—①丙—②丁—④
C甲—④乙—②丙—①丁—③
D甲—②乙—①丙—③丁—④
23.②所示城市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地形C海陆位置D太阳辐射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0
利马(秘鲁首都)是世界的“旱城”:街道上没有排水沟渠,房屋也没有雨檐,百货店中也没有雨具出售。但一年之中,约有半年是大雾弥漫季节。浓雾移动时,如霏霏细雨,当地人称这种浓雾为毛毛雨。结合利马及周边区域图,回答问题。
24.与乙处所在气候区比较,丙处所在气候区的昼夜温差较大,主要是因为丙处
A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弱,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B白天大气的吸收作用强,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弱
C裸地面积广,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
D蒸发量大,云量多,大气保温作用强
25.丁地位于赤道附近,但年平均气温仅为13~14℃,主要原因是
A受沿岸寒流影响
B地势高,气温相对较低
C地处热带丛林,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明显
D终年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雨天多,云雾多,太阳有效辐射量少
分值: 4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1
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某地区平均年温差图。
材料二 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某一城市的气温、降水量资料。
26.描述在地区中部年温差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
27.依据材料二写出其气温、降水特征,并判断所属城市。(4分)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2
区域的发展与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相关材料和图,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新西兰地形、降水、地质构造和地热分布、城市及交通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夏时制又称“日光节约时制”或“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
材料三 当地时间(夏时制)2011年2月22日12时51分(北京时间22日7时51分),新西兰第二大城市克莱斯特彻奇发生里氏6.3级地震,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北岛的鲁阿佩胡火山和周围14座火山的独特地貌形成了世界罕见的火山地热异常带。
28.根据材料,推算克莱斯特彻奇所在时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区。(2分)
29.结合材料一中地形图、地质构造图,说明新西兰交通分布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原因。(6分)
分值: 8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1分)
材料一 马来西亚的橡胶和锡矿产地基本重叠在山麓地带,形成世界驰名的“胶锡地带”,带内不仅盛产橡胶和锡,还集中了马来西亚大部分城镇,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在国内均占绝对优势,堪称国家之精华所在。
材料二 图1为马来西亚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马来西亚部分地区橡胶分布图。
30.指出该地区中央山脉的走向,并说明判断理由。(2分)
31.判断该地因东、西两侧海岸,哪侧更有利于港口的形成和发展,井说明理由。(5分)
32. “胶锡地带”拥有橡胶生长的完美自然条件,据此判断橡胶的生长习性。指出中国海南岛橡胶种植区与之相比有何不利气象气候条件。(4分)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4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粮食安全综合和漏洞分析结果显示,马里实际上有1/5的家庭粮食相对不足,约10%的家庭粮食严重短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材料一 马里及周边地区略图
材料二 图中C、D两地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单位:mm).
33.指出A、B两处河流径流量的差异,说明判断依据。(4分)
34.根据材料判断马里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3分)
35.马里粮食危机十分严重,请你为该国出谋划策解决此问题。(4分)
分值: 11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5
奇洛埃岛是智利南部的近海岛屿,面积约8.4万平方公里,遍布冷湿性森林。岛上人口约7万,经济以旅游业、伐木业及渔业为主,是世界马铃薯的原产地和基因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结合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36.该岛东部是人口的主要聚居区,分析其原因。(6分)
37.部分居民希望推动马铃薯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6分)
分值: 1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单选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分,共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6
9.下列省区轮廓与其对应的简称不正确的是
ABCD
分值: 2分 查看题目解析 >
17
10.下图所示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经线。MP、QN为陆地,PQ为海洋。则由M到P地势变化
趋势是
A变化不大B逐渐升高C先降低后升高D先升高后降低
17 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图示信息可知东经10度在纬度30到55之间的海陆分布概况,根据世界地理概况,可知纬度为北纬,由此可判断出MP为欧洲大陆,PQ为地中海,QN为北非地中海沿岸一带。故排出A;地中海形成原因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故排除B;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位于M处以南,故排除C;M到P依次为平原,安第斯山脉,到地中海,故地势为先升高再降低,故答案选D。
考查方向
本题考查世界地理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考查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根据经纬和题意,判断该区域的具体位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确定其自然地理特征,对应选项回答即可。
易错点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位置,不能准确判断所在区域,不能判断区域地势。
此地位于祁连山北麓,当北京时间13:25左右的时候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由于此地位于山的阻挡太阳辐射值为一天中最低的时候。当太阳慢慢向西的时候阴影的范围逐渐减小,太阳辐射值逐渐增加当北京时间14:30左右的时候辐射值最大,慢慢的随着下午太阳高度角的减小辐射值也随着减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