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高考历史试题2009
1.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
2.2018高考英语全国卷3试题分析_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2试题分析
3.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练习题,不要选择题
4.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5.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6.2009年重庆高考试题英语阅读理解D篇第二段翻译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语文试题卷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鸡肋(lèi) 蛮横(hèng) 不着边际(zhuó) 大楷字帖(tiè)B.内讧(hòng) 哂笑(shěn) 断壁残垣(yuán) 不落窠臼(kē)C.惊悚(sǒng) 愤懑(mǎn) 怙恶不悛(quān) 狼奔豕突(shǐ)D.难处(chǔ) 括弧(hú) 唾手可得(tuò) 不胫而走(jìng)2.下列各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愧疚 必须品 防微杜渐 额首称庆B.搜寻 吊胃口 炙手可热 按捺不住C.剽悍 金刚钻 始作俑者 不明就理D.操合 板着脸 破滋为笑 奉为圭臬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是一个处事谨慎的人,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很少交朋友,即使有朋友,也不愿交往过深。B.亚冠联赛小组赛上,鲁能泰山队的另一个对手韩国首尔FC队以6:1取得了胜利。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泰山队的亚冠之旅格外艰险。C.平遥人过去在外经商的极多,赚了钱,要往家里送,很不安全,还要雇保镖,于是便生出这票号,专管对换银钱。D.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4.下列各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现代医学一再证明,当一个人精力衰退、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与兴趣时,循环系统功能也会跟着退化。B.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C.昨天,市文物局组织了39名专家赶到重建的龚滩古镇,对已经完工的工程通过了验收。D.漫步小径,风送来一阵扑鼻的香味。环顾四周,我看见一枝露出高墙的腊梅正在那里释放幽香。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海潮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大海中的水是怎么来的呢?有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气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曹的水蒸气通过火山喷发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为了探寻地球水的渊源,人们还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科学家托维利提出假说: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17亿亿吨的氢,若把这些氢和地球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科学家路易斯·弗兰克也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来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慧星。他在分析卫星时发现了一些黑色小斑点,而这些黑斑是高层大气中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他认为,小黑斑现象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而后化作雨降至地面。不久,在600多千米上空,他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1990年,一块冰体从天而降,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我国专家潜心研究后认为,此冰块就是来自彗星。弗兰克理论还为一些未解之谜提供了解释。例如可能就是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才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1998年美国科学家打开了一块来自彗星的预石,结果竟在里面发现了少量的盐水水泡!不久又发现另一块陨石里布满了奇怪的紫色晶体,这些晶体里竟然有水! 对于小彗星是否为地球带来过大量降水,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观察、不断地试验。5.下列对“所谓的‘初生’”表述准确的一项是A.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的水蒸气B.存在地下岩石中的结构水、结晶水C.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D.由火山喷发的水蒸气冷却后形成的水6.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弗兰克理论的是A.地球上的水有可能来自由冰组成的小彗星B.在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发现了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C.经我国专家研究,落在中国无锡梅村乡的冰块来自彗星D.有的陨石里含有盐水水泡或含水的紫色晶体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托维利假说,人类有可能利用太阳风获取更多的水B.根据弗兰克理论,人类有可能借助彗星云团进入人工降雨C.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预见地球气候还将发生剧变D.对地球水源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他行星是否有水存在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共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受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凯是解受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诚。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凯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恺得敬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元灾害,长守富贵矣。故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B.禄秩优厚 秩:品级C. 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D.事觉自死 觉:败露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①③④ B.①②⑤C.②③⑥ D.④⑤⑥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四、(本大题共3分小题,共22分)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流语。(10分)(1)用斜线(/)断句;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2分)(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②然陷其身害,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天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有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析。(4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1)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夜深还过女墙来。(刘禹锡《石头城》)(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3)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 ,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荀子·劝学》)(4)悦亲戚之情话,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5)“名人传”中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均是法国作家 的代表作品。(5)方苞、姚鼎是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____________的代表。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瓷器的意味池莉①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②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就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袖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装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③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处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袖是汉代发明的,有了袖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冬小麦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④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乎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完全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⑤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为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⑥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14.怎样理解“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15.阅读文章第③④自然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17.作者认为“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结合全文,请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6分)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8.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读“水”与“火”的寓意。(4分)“水”的寓意: “火”的寓意: 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 , ;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 。20.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只填序号)(4分) 看到 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小朵。忘记了我们是 什么时候认识的了,可能 是一个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的日子吧。 一语似乎是为我们 诞生的, 我们都是 排骨级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我更瘦 我充其量算是一个肉排, ,小朵别号 ,大家都亲切地叫她 棒妹儿。(1)语段中③④⑥⑦⑧⑩处,必须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能删去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2)语段中①⑤⑾三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②⑨⑿三处破折号,用应不同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七、写作(本大题60分)22.生活中有计多故事。你也许是故事的亲历者,也许是故事的聆听者,也许是故事的评说者······故事让你感动。故事让你启迪,你在故事中思考,在故事中成长。请用“我与故事”为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地址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
1.历史高考复习资料
在《把握高考历史试题的走向》(载《招生考试报》2008年第4-5期)一文中,笔者从传统试题的内在变化和新型题型的多方面开拓两个方向,预测了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尤其是“文综”四川卷历史试题)的走向,并建议同学们参考这一分析,制定或调整高考历史复习的策略。
这里,笔者就历史复习策略提出几点建议:一、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综观近年高考历史试题,我们得出了史观是高考历史试题之魂,脱离史观不成题的结论。因此,历史复习应适当重视理论,注意发挥史观的引领作用。
1、了解几种重要新史观的精髓 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流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我们应运用新史观去引领历史知识的复习,让历史学习具有时代活力,适应高考历史试题的变化。
2. 重温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革命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2009年,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为此,应重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和区别等重要理论问题。
二、提高主干基础知识复习的质量与水平 历史知识丰富浩瀚,中学历史讲授的和历史高考考查的只能是历史基础知识,尤其是主干历史基础知识。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是关于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制度等的知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知识。
历史复习要狠抓主干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进行复习:1、要素复习法 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个体或群体)、过程(或内容)、评价(意义、影响等)五个要素掌握历史主干基础知识。
2、系统复习法 按纵向和横向系统把相关历史主干基础知识串联起来,进行系统(专题)复习。如按时间顺序,把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联系起来进行复习,构成美国史知识系统,此属纵向系统复习法。
而把发生于19世纪中期的日本明治维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宣言》的改革措施联系起来进行复习,则属横向系统复习法。系统复习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视角变换复习法 此种方法实质上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史观引领下复习主干历史基础知识所反映的重大历史问题。下试举两例:用视角变换法复习罗斯福新政:① 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
② 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③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用视角变换法评价孙中山:① 在革命史观引导下,根据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得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结论。② 在现代化史观的引领下,根据孙中山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得出他是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的结论。
③ 在社会史观的引领下,凭借南京临时 *** 颁布的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改革措施,出孙中山是移风易俗的倡导者的结论。④ 在整体(全球)史。
2.2017年高考全国卷3历史试卷结构 新课标各题型分值是多少分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试卷题型结构及分值
除部分高考改革地区外,一般每年高考试题题型变化不大。历史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35,单选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2题,共52)
必考题
40题,25分
41题,12分
选考题(4道选考题任选一题作答)
45题,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46题,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47题,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48题,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各题型答题技巧
2017全国卷3高考历史理解命题意图: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予以弥补。
3.历年高考试卷网站请说出具体网站啊~谢了2008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理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数)·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文综)·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英语)·2008年四川延考区高校招生统一试卷(语文)·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2008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上海卷) 2007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江苏卷)·2007年高考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2007年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重庆卷) 2006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6年高考江苏卷政治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英语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物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数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生物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江苏卷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2006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5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地理--中国地理·01~05年高考真题精选:化学--植物生命活动调节·2001~2005年高考试题精选:英语--短文改错·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磁感应·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磁场·2001~2005年高考真题精选:物理--电场 2004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4年高考试题语文(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英语(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4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全国卷Ⅰ) 2003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地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江苏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3年高考试题理科综合(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语文(上海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天津卷) ·2002年高考试题及答案英语(北京卷) ·2002年高考试题语文(北京卷) 2001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3+2”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生物(上海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化学(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江西卷) ·2001年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 2000年高考试题 >> 更多 ·2000高考试题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2000高考试题理科综合(浙江卷) ·2000高考试题文科综合(浙江卷)·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政治·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理科数学 ·2000高考试题及答案物理 见网站最下脚处。
4.高考历史试卷分析400字期中考试中,我语文得了93分。
之后,我分析了试卷,发现试卷中有许多不应该犯的错误,并且这些问题正好与我平时的学习态度表现吻合。试卷中暴露出我的几大问题!第一:我在拼音写汉字时,由于粗心把“规矩”的“规”的“竖弯钩”写成了“捺”,只是丢了分。
第二:我在读拼音选字时,由于没有复习到位,把抽噎(yē)选成了(yè),所以又丢了分。第三:我在给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时,由于课外积累没有积累,误把揣摩的意思选成了抚摸。
第四:我在做排序题时,由于粗心大意将“群蛙”看成了“石蛙”,所以排错了三个。第五:由于课外积累太少,误把好读书的意思写成要好好读书,所以又丢了分。
此次的期中试卷较为简单,本来我可以考到98。5,可是我因为粗心而丢了5。
5分。所以我决心要制服粗心、积累的课外知识薄弱这两个恶魔,从而让期末考试考到更加理想的成绩。
5.高考历史题型有哪些答:审题四步骤
审题是取得理想成绩的关键。审题就是审阅推敲试题的含意,从题目本身的文字中了解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从而判断试题的类型,确定答题的中心和选择答题的材料。如何审题,概括地说就是细心阅读、认真理解、开拓思路、反复推敲、组织要点。具体要按照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审题型。高考历史主观题主要有叙述、分析、比较、论证、评价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试题各有不同的要求。熟悉和掌握历史试题的不同类型和要求,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是取得较好成绩的前提。例如:“结合19世纪晚期的有关背景,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场战争对中国国内政局和远东国际局势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这是一道叙述分析类型的主观题。重点考查考生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影响的理解,要求考生分析的也是背景和影响。试题的要求是叙述加分析,这是试题的重点。
第二步,审范围。所谓“范围”,指的是问题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以及在分析论述时应涉及的论点、论据。换言之,就是要审清试题的具体要求,找到答题的广度和深度,否则便容易跑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的?”此题从原因上分析有远因、有近因、有根源;时间跨度为1919~1939年;内容分析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20年代的国际关系、1929~193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英法美对德意日的绥靖政策、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等五项。
6.高考历史大题同学你好:
历史作为文科综合里的一门功课,在高考中,其实难度不大,但注重灵活运用。
对你的情况我提一下建议:
1.拿出考纲点点扫描
2.忌讳题海战术
3.意会比书本重要
4.落实比乱套重要
5.能力比死记硬背重要
在最后期间怎样回答历史大题
1.落实比乱套重要
历史大题,改卷老师是找点给分,点起了,自然可以得高分。但是,当自己的中心点找不齐时,切忌乱套乱答,当你乱套,老师就会认为你不会,可能一分都不会给,但是,你必须要答题,不能空缺啊,怎么办?现在,你就应该翻译材料,题目要什么,你就翻译什么,和上自己的联想与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答题,这样有可能会拿到50%的分数。
历史是靠感觉答题的,不要一味的做许多试题,因为,历史是浆糊,一旦弄不清,就会陷进漩涡。但是,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识。学会 集思广益和拿来主义(有选择)。
解答大题首先要有坚实的史实基础,所以,我建议同学,你可以花大时间在课本上,弄清脉络。
高考答题
在高考改卷中,历史改卷讲究速度,平均没道试题6秒结束,所以分点答题会给改卷老师留下好影响,自然分就会比别人多那么几分。
格式(例如)
影响:
1.
2.
3.
内容:1.
2.
3.
评价
1.
2.
3.
这样的格式老师是很喜欢的
其次,答题内容不要长篇大论,提取精炼的词语和句子,一般一个点只能占一行的位置,切忌不要海答一个知识点,老师不愿意多看,那样就会忽视你后面的点,导致失分!
最后,答题拿高分,还是要看材料,不要脱离材料答题,要实事求是,结合实际!
希望在最后一段时间里,你可以有很大的提升!
2018高考英语全国卷3试题分析_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2试题分析
成考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 很多小伙伴报名成考后,对于复习阶段比较茫然。为了帮助考生们更高效的复习,下面给大家介绍关于湖北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7)的内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尧舜禹时期
B.夏朝
C.商朝
D.周
答案:C
2. "楚汉战争"的性质是()
A.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战争
B.争夺帝位的战争
C.刘邦反对项羽残酷统治的战争
D.项羽为维护农民阶级利益同刘邦的战争
答案:B
3.位于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开凿于()
A.西晋时期
B.十六国时期
C.北魏时期
D.北周时期
答案:C
4.被人们称为"诗仙"、"诗圣"的唐代著名诗人是()
A.李白、王维
B.杜甫、白居易
C.李白、杜甫
D.王维、白居易
答案:C
5.唐朝以后50年里,黄河流域出现的五代顺序是()
A.后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
B.后唐、后梁、后汉、后晋、后周
C.后梁、后唐、后晋、后周、后汉
D.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答案:D
6.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兴起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答案:C
7.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答案:D
8.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答案:B
9.标志太平天国已初步建立政权的事件是()
A.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洪秀全称"天王"
C.永安制、定官制,分封诸侯
D.定都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C
10.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C
11.清政府决定向英法等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起来是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马关条约》签订后
C.《北京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12.向中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B
13.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光复会
B.华兴会
C.兴中会
D.同盟会
答案:C
14.反对袁世凯称帝的革命运动是()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法运动
D.护国运动
答案:D
15.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代表大会是()
A.党的"一大"
B.党的"二大"
C.党的"三大"
D.党的"七大"
答案:B
16.下列******政变由汪精卫发动的是()
A."中山舰事件"
B."马日事变"
C."四。一二"政变
D."七。一五"政变
答案:D
17.打响武装反抗******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
A."八一"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白色起义
答案:A
18.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A.井冈山根据地
B.湘鄂赣根据地
C.鄂豫皖根据地
D.晋察冀根据地
答案:A
19.确立毛泽东在中国***中的领导地位的会议是()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答案:B
20.下列事件都是日本人制造的,其先后顺序是()
①"一。二八"事变②"七。七"事变
③"八。一三"事变④"九。一八"事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②③
答案:D
成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总结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成考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高考历史论述题的练习题,不要选择题
综观2009年高考英语全国卷2这套试题和学生们的反应和成绩来看,试题难度适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取得了较理想的成绩。笔者认为,这套题出题方向正确,它符和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语言能力的考查和高考试题体现的选拔性,突出了考试大纲对语言基本功的测试,反过来对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和向导作用。整套试题采用传统题型,没有变化,设计合理,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没有怪题,偏题和有争议的题。
以下从各个题型分析。
一、语音知识
五个语音知识题中出现的词汇都是常见词语。选取了两个辅音字母“c, x”、一个元音字母及一个元音字母组合“i, ei”和一个半元音字母“y”来进行基本语音考查。基本上能涵盖完整的元辅音及组合元音字母发音的考查。从辨音难易度来看,第1、2和4小题读音区别度比较明显,考生不易失分。第3小题的迷惑度较大,再次就是第5小题具有一定的迷惑度,但相对第3小题来看,要容易得分。来看具体的试题及分析:
1、July
A. diary B. energy C. reply D. daily
该题答案为C,该选项y读音/ai/,而,其余发/i/。区别度较大,考生一般不易失分。
2、medicine
A. twice B. medical C. perfect D. clinic
该题答案为A。字母“c”发/s/,而其余排除项发音/k/,比较明显,考生基本能判别。
3、seize
A.neighbour B.weigh C.eight D.receive
该题答案为D。seize中的“ei”读音/i:/。而其余项读音/ei/。一些元音字母和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是学生平时极易混淆,容易犯的错误。
4、determine
A. remind B. minister C. smile D. tidy
该题答案B。字母i读音/i/,其余排除项读音/ai/。对于minister“大臣, 牧师”一词,可能会有相当的学生不熟悉,但是,其余词汇是学生相当熟悉,对其发音很有把握的,因此,可用排除法做这道题。
5、exist
A. experience B. examine C. excite D. explode
该题答案B。exist读音[i?’zist]。而其余选项的 “x”发音/ks/。
试题单词均侧重基础和高频词汇的考查。所以,总体而言,语音知识这道题,难易度的设置较为适中,有选拔的梯度设计。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应确保学生朗读单词、课文时发音准确;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总结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学生初学英语的时候,教师应足够重视语音和音标的教学,这一点也很重要。
二、语法和词汇知识
这一部分从词汇、词法、句法、句型、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全面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语言知识。总体来看,15道小题涵盖的知识点有:主语从句、不定代词用法(两道题)、时态、副词最高级、连词和分词搭配连用、形容词辨义、介词短语辨义、冠词用法、动词辨义、现在分词作宾补、定语从句、副词和形容词短语用法区别、日常交际用语和情态动词用法等。只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全面,做绝大部分题是能够驾轻就熟的。其中,稍有难度考查学生能力的是第10题:All the dishes in this menu,otherwise stated, will serve two to three people. A.asB.ifC. though D.unless 考生需具备某些连词可以和分词搭配的知识,同时在整体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基础上要准确理解副词otherwise(另外,别样)和动词state(说明,声明)的意思,才能正确做出答案D. unless。还有第14题:What I need isbook that containsABC of oil painting. A. a; 不填B. the; 不填C. the; anD. a ; the 第二空的用法学生可能没见过,这就要根据全句话意义推断出此处的ABC意思是某一学科的基础知识,是特指,因此要用定冠词,由此答案是D。15题: If you leave the club, you will not beback in . A. receivedB. admittedC. turnedD. moved 欲答对此题,考生要有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很熟悉be admitted into有被接纳、被招收、被录取的意思,这里admit是接收(入学)的意思,那么这道题中,admit就是准许加入(俱乐部,组织)的意思,答案是B。不难看出,考生不仅要有扎实全面的语言语用知识,而且要具备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根据语境和逻辑判断推知新知识,获取未知的语言用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单选题上得高分。
三、完形填空
高考完型填空题多出记叙文,夹叙夹议文和议论文等文体。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学生看到讲述一个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文章,做起题来感觉容易,得心应手。但大多数夹叙夹议文和议论文,学生读起来会有不少困难,很难准确到位地理解某些语句甚至整篇文章的意思,因此,答题的正确率较低。此套题选用的是一篇夹叙夹议的励志文章:父亲喜爱的格言“try it!”(尝试!)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对职业的看法改变了。通过抓住每一个机会,不断尝试新的工作岗位,作者不断获得提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让作者深感惊讶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蕴藏在体内的各种才能。读者自然会得到这样的启迪,只有不断树立新的目标,不断尝试,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拥有丰富多彩、充满意义的人生。这样的励志思想,也正是这篇完形材料在高考中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但是,该试题的难易度和前几年相比较而言,难度有所增加,相当考生不能清楚地理解文意。这道试题还有一定的难度区分,在一些选项上,会出现大范围的答题失误。比如:第一道21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拦路虎。I couldn’t say I didn’t like21, whatever it might be,22I tried it. 21. A. everything B. somethingC. everybody D. somebody22. A. until after B. ever sinceC. so thatD. long before
对于22题,考生不难选出答案A。此句用了not...until句型,主句部分中say后的宾语从句里又含有一个what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因此句意是:无论什么事情,直到尝试以后,我才能说我不喜欢它。答案应是B. something, 某件事情,正是it所指。第29题,I couldn’t have been more29. 29. A. careful B. mistaken C. interested D. prepared乍一看,根据上下文这个形容词似乎不难选出,但要正确理解句意,考生要能看出这是一个否定词和比较级连用表达最高级意思的结构,意为我是大错而特错了。第30和31题,I mastered the skills of that beginning level position and I was given the opportunity(机会)to30through the company into different31. 30. A. look up B. take upC. move up D. put up 31. A. situationsB. choicesC. directions D. positions 这里,要根据语境理解move up是升迁之意,而positions是职位的意思,因而答案分别为C和D. 还有第35、36题,I’ve discovered I35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talents(才能)and skills that I never would have thought were within me had it not been for my being36trying new opportunities. 35. A. show B. possess C. needD. gather36. A. lucky for B. slow atC. open toD. afraid of 这句话的难度在于句子较长且结构复杂,宾语从句中有一个定语从句,此外,定语从句用了虚拟语气,虚拟条件句中省略if用倒装句型,更加大了理解的难度。35题选项A是干扰项。全文主旨是只有勇于尝试,才能挖掘意想不到的潜能,不断取得成功。那么,前提是得拥有潜能。因此,此句中用possess(拥有)才是准确的,而不是show(表现出)。此句的完整意义是,我发现了大量的蕴含在我自身的才能,而要不是我乐意尝试新的机会,我永远是不会知道的。36题应选C. open to.欲在这样的几道题上拿分,考生需具备厚实的语言功底,如熟悉常见句型,会分析句子结构,分辨各种从句,看出语法结构,以及理解全篇,根据上下文语境和线索分析思考的能力。此外广泛大量的阅读和此类文体的专题训练是做好这类题型的金钥匙。完型填空题应该是这套题中考生感觉最难的,是能检测出他们的知识储备量和思维能力的。因此,这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普通生和优秀生的分水岭。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阅读理解
如果说考生完成完型填空是一段艰苦跋涉的话,那么,阅读理解就是一个轻松愉快的驿站了。五篇文章文体基本均为记叙文。题材涉及生活保健,社会问题,科学研究,休闲旅游。内容浅显易懂,而且考题的设计奕无难度。
A篇阅读理解是一篇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话题:“建议吃好早餐。”这篇文章文字简单,就总体而言,考生大致能理解和掌握它的大意:一些人们对早餐的误解;不吃早餐能减肥等错误的观念。从选材和文字特点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喜闻乐见。
B篇阅读理解的文字风格诙谐但又实际的描述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男女角色在家庭家务活责任承担上随着时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是一篇展示社会问题类型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不同时期的男女:单身――婚后――孩子出生后等阶段他们角色和家务活责任承担量的改变反映了几乎人人都能感受到的发生在几乎每一个家庭的社会现象。从行文上看,影响考生理解完整意思的因素并不多,整篇文章文字比较通顺流畅,难度并不大。
C篇阅读属于一篇对一项自然科学研究的报道――发现并报道一种可以暂时(两个月)脱离水域生活在美洲陆地的鱼(Mangrove Rivulus)的一些特性。这篇文章看似科学发现,但是文字简单,不妨碍绝大多数考生对整篇文章的完全清楚地理解。尤其是试题选项均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直接句子即该题答案,比如49、50、51小题,都很容易在原文得出。
D篇文章给我们呈现了报业从起源到现在面临的困境――受到更多先进快捷媒体比如internet的冲击的现状。作者通过回顾过去和对现状事实的描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未来报业何去何从?这篇总体文字流畅,事例逻辑表达完整。从问题的设计方面看,也没有过多的迷惑度。
E篇是一篇旅游景点文笔风格的文章,描写了斐济这个国家的旅游资源比如:维提岛(Viti Levu),斐济第一大岛。最佳气候――仅仅5度的温度变化、各种运动、各种保留完美的土著传统等等的描写,更加突出了其旅游经典篇的风格。该篇文章文字也比较容易理解,试题设计基本没难度,只有57题有一定迷惑度,粗枝大叶,不够细心,对意群断句有困难的学生容易误答。
纵观五篇阅读,可以说是这套试卷比较容易的部分,相信多数考生这部分会有一份得心应手的轻松心情。比较而言,总体难度低于近几年。失分率会小,学生做得相对轻松。缺陷是没有梯度,区分度低,学生之间不容易拉开档次。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一方面,教师应在教科书课文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种方法多方位地培养学生各种必备的阅读技巧和能力,摈弃只讲解语言点的落后错误的做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量广泛地阅读难度恰当、各种文体、题材丰富、原汁原味的文章。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熟谙英语语言文化,了解英语文章的行文习惯,区分西方人和我们自身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最终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五、补全对话
对话展现了两个多年未曾谋面的故友重逢,向彼此表示友谊并表达欲再次保持联系的愿望的情景。生活性很强,话题典型。该题难度小,几乎没有什么解题障碍。根据语境和学生会用的基本口语,很容易做出正确答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教材单元话题任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从这一方面体现英语学习的实用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鼓励学生看一些适合他们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的英语原声片,也不失为增强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六、单词拼写
单词拼写题难度适中,其中72题的“shaved”和75题的“pillows”,在课堂教学的话题中和阅读文章中不常用常见,而其他词汇都是常用常见词。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区分不同词性单词的用法和单词的形式问题。其中,较难的有第68题, Many of his finest pictures are(悬挂)in the National museum.此处,应该用hang的现在分词还是过去分词,是令大部分考生迷惑的问题。如果hang当不及物动词用,有“悬挂,挂在墙上”之意,且多用一般现在时表状态,如Many of his finest pictures hang in the National museum. 所以,这里hang是及物动词,应用过去分词hung,谓语是个被动语态,表动作。第73题, John missed the game because of(幼儿园)in September. 学生对这个单词应用单数还是复数形式拿不准。关键在于准确理解句意,John因为九月上幼儿园而错过了比赛。此处应是go to kindergarten的意思。类似于go to school, in hospital, in prison 等结构里的名词抽象化,而非指具体的地方,因而既不用冠词,也不变复数。答案是kindergarten.单词拼写这个题型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失分率较高的,只有基本词汇掌握扎实熟练,基本语法知识全面的考生才能显现优势,独领风骚。这也是区分度很明显的题型之一。
七、短文改错
此题选用的短文是一封浅显易懂的道歉信,向对方表达了没能按时交还自行车的歉意,并说明了原因,请求对方理解。设题从动词及物、不及物用法的区别,动词时态,并列连词意义用法的区别,被动语态,冠词用法,宾语补足语,表地点的副词,短语中的名词复数形式,be动词的过去式等方面全方位地检测考生对正确和错误的语言形式的识别能力。相对而言,短文改错也是本卷中容易的部分。但是无论难易,大部分普通学生做此题型都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所给出的错误正是学生们容易犯的问题,学生们很难完全准确地找出并改正所有错误。在这个题上,难免有大范围的失分。这个题型的区分度也很高。凡做地又快又好,得分率高的考生,都是基础词汇和语法知识全面扎实,思维严谨缜密,并懂得做题技巧的学生。
八、书面表达
今年这篇全国高考卷(不含听力)书面表达试题,要求为一位打算暑期来北京旅游的美国朋友写一封回信,简单介绍改建后前门大街的情况。命题难易度稳定,从细节表达和基础语言表达技能上看,略微增加一点繁琐度。但这篇书面表达尤其突出了生活气息和语言的交际实用性。从体裁上看,采用了往年惯用的设计即书信模式,更突出“实用”的交际原则,体现了 “稳定”的高考命题原则。从写作题材上来看,考生们会感受不到“奇”,但是要真正使用规范地道的语言完整清楚地表达出要求的内容,需要比较过硬的词汇、句型等语言运用能力。比如:数词的表达“800米的街道(this 800-metre street),有600多年的历史 (of over 600 years old)。还有介词的恰当应用,如“沿着”(along),“天安门广场南面”(to the south of Tian’anmen Square).乘车路线,17,69,59路汽车(Buses No.17,69or59),地铁2号线(Subway Line 2)”等等的表达对考生有一定难度。需要仔细注意这些表达方式,也要看考生平时积累,练习的功夫。并列连词的适时应用,如not only…but also,和句式的变化,如there be 句型,it’s convenient to do…句型,都能给行文添色不少,给短文带来亮点。由此可见,千万不能对书面表达题存有侥幸心理,贪图走所谓的捷径。综观历年出题涉及的主题包罗万象,千变万化,不一定是学生熟悉的话题,也非老师们所能猜到。要想拿到这宝贵的三十分,技压群芳,只能平时多阅读,重积累,勤练习,才能练就一身写作的深厚功夫,从而奠定高考英语获得成功的基础。书面表达是区分度最高的题型,它拉开了各层次水平学生的档次。
总之,这套试题一方面重基础,重应用,照顾到了广大考生的学习情况,检测出了一般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另一方面,它又有一定的区分度,不乏一些有难度,考能力的试题,达到了高考为高校选拔不同层次人才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解析)本题以商人的社会地位变迁为线索展开的,考查学生通过对抑商到“工商皆本”的社会地位的变化,进一步阐述对社会的影响,应坚持站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看问题,才能更好地对商人的社会地位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要注意观点正确文字通顺,逻辑严谨。(评述题,先述后评)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11-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能充分运用所给材料;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完整,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7-10分。要求:观点正确,基本能够运用材料说明问题;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分述比较完整;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4-6分。要求:观点基本正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商人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有所说明;表述较为清楚。
第四等:0-3分。要求:根据本题要求酌情给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评分标准:(观点是材料中的,或是你对材料观点的判断,史实都是教材中的)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 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范文一:(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非洲、拉美、亚洲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思想: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政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外交)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当西方崛起的时候,亚非拉各国相对落后。比如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然产生,但发展缓慢,受以下因素阻碍:政治上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所以亚非拉被殖民侵略,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所以亚非拉是被西方文明征服的。
范文二:(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主要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响。
史实:
西方的崛起的开端是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兴起。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成为思想核心,民主科学思想逐渐深入人心。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又通过殖民扩张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历史发展的结果。
中国古代文明长期世界领先,对西方产生巨大影响。比如:
经济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在清前期以前一直世界领先。
政治上: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到欧洲,尤其是科举选官制度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
科技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对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创造了条件,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
贸易上: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连接欧洲和中国,以及郑和下西洋,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是世界贸易的中心,传播了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注:如果只答西方或只答中国,最多给一半分数。西方史实和中国史实至少要各有3个角度也就是6方面史实才可以得满分,如果少一个角度的史实就扣2分。如果只有一个观点加一个史实,只能得三等文)
3、(13分)
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6分)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观点: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正确。旧生产方式解体虽然产生了苦难,但历史的主题更主要的是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2分,必须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
史实:旧生产方式解体带来的苦难:中国自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瓦解,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收入减少),没有了谋生的手段,无所事事,世风日下,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任意两点就可以得2分)
新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机器生产)。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瓦解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生产力1分,生产关系1分)
4.董仲舒被历代称为“醇儒”,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称董仲舒为“群儒首”,东汉班固称董仲舒为“儒者宗”。但汉代《谶书》假孔子言:“董仲舒乱我书。”针对以上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
参考答案(一):逻辑1分
观点一:董仲舒是儒家思想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儒学。2分
史实:9分
1、董仲舒主张大一统思想出自《公羊春秋》和孔子的政治观。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他提出君王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否则降灾异谴责和威慑,继承了孔孟“仁政”主张。
4、董仲舒主张君王施政以德为主,继承孔子为政以德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为人伦道德标准,继承孔孟仁义主张。
参考答案(二):逻辑性1分,
观点:我认为董仲舒不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更多是吸收各家思想。
只是为巩固中央集权和大一统需要而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史实:9分
1、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吸收法家韩非子的主张。
2、或假借阴阳五行家思想对儒学改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降灾异.
3、以刑辅德吸收法家,以法为纲,注重刑法作用,董仲舒思想实际体现为外儒内法。
4、依据公羊春秋,融合黄老之学、阴阳家等各家思想。
参考答案(三):逻辑性1分
观点三:我认为董仲舒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但吸收了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分
史实:(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结合)9分
高考历史之史观型主观题答题分析,你掌握了吗
(一)把握几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几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历史小论文。下面对几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7、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字数限制在200字左右,试卷明文规定的除外;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需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⑶。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可适当展开,尽量不遗漏,力求全面。(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4)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结合。
(四)、组织答案注意事项。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同时注意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五)、常见思维模式
模式1: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4: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六)、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思考模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4、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类:
影响、作用或意义=(积极+消极) + (国内+国际) + (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影响+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国家+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1、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2、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3、开放性材料论述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违背,但是材料观点可以具体看待。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2009年重庆高考试题英语阅读理解D篇第二段翻译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动乱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动乱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最近,我回到家乡,拜访的第一站是坐落于摩西河边的博物馆。在薄雾的笼罩下,维多利亚式的建筑挺立在河堤上,回荡着海鸟的叫声,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魅力。当我向中心走去时,我发现自己被映射着欧洲最美的建筑风格的宫殿所包围。不难想象,为什么大部分游客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城市时,会被这散发着纯粹的利物浦历史的美所折服。
翻译的不是很好啊,毕竟不是英语专业的,我们差不多大吧,我也是高三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