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活着的高考阅读答案

2.一道11年的北京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求解

3.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4.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带答案

高考阅读探究题答题技巧,高考阅读探究题

诗歌鉴赏解题技巧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六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

再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05年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一)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步骤二)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 题目已经说明情感)(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第七种模式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分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诗词评价题型。诗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题者借用西方一句诗来概括其艺术特色,回答时思维要稍稍转个弯。所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以小见大,管中窥豹的写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吴国二女----二乔来展现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

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

*第八种模式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示例: 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05年浙江卷)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是问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写出表现手法就可以,当然如果具体说明,也没错。第二问要求分析这两首咏物诗表达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题时,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两方面的内容

答:第一问: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

第二问: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

----------------------------------

现代文阅读的话,个人认为把各文章类型分开讲解题方法会具体一点!

第一部分(必做题):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15分)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 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 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 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 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 ,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 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 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 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 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 “因”与“果”错位;或 “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 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

十答非所问: 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

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三:简答题(07年新增题型)的解答

整体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语料: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

阅读科技说明文:科技文一般属消息一类,其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介绍它的构造、原理、发展、现状、评价等等,阅读时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重点与难点:

重难点一: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思路的基本方法

技巧1:辩明文体,选准角度. 议论文体,可从总体上根据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理清行文思路,并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常见的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作切分;说明文体,紧扣说明对象,根据其特定的说明顺序,或按时间、空间、或按事物自身的构成,或按事物发展,或按事理逻辑来划分。

技巧2:辨明重要文句。文章中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

技巧3:审辨标志性词语。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有:A顺序词,B关联词,C指代词,D范围词,E类别词,F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

技巧4:(1)从形式方面分析①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勾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②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重难点二: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

1.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

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 。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

(1) 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2. 分析归纳中心意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 寻找中心句(段),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标题即是中心,有的开头点明中心,有的结尾揭示中心。

(2) 合并各段内容, 概括中心意思: 寻找各段中心句, 合并各段主要内容来提炼概括。

(3) 采用整体把握法,概括中心意思: 有的文章(段)没有主旨句,须将全文各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提炼。

重难点三: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其表述因文体而有差异。有的直接说出,有的则分散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在具体的分析概括时,首先要抓住文体特点,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性词句,如“认为”、“觉得”和一些主旨句等。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思想、主题。 分析的具体做法是:

① 统观全文,筛选出能直接体现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句子;

② 从材料的中心内容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③从作品的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第二部分(选做题):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阅读

高分口诀:读懂文章 审准题眼 规范作答

0.现代文(各类文本)阅读与答题基本知识

(一)答题基本知识:

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 ◆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

◆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 ◆ 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

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

“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 则:

(1)题眼(答题重点)是: 短暂而愉快 ;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

(3)设问的角度: 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 ;(4)句式应为: 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

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加横线的为高考常考手法)

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 渲染烘托

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 , 特定线索、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

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

第五类:描写手法:

描 写 角 度: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

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 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 ⑶埋下伏笔

⑷设置悬念; 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 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 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 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

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 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 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 分析手法及作用(见前四大类13小类).这里主要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 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题型5: 探究类(含评价)另附专题

活着的高考阅读答案

1一般来说,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三、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般判断是否做铺垫,就是看是否与后文有联系,一般题上问景物描写的作用,就会有铺垫的作用,老师打分是按你找没找对,找没找全所铺垫的对象。回答的时候就把上面五点对号入组就好,但是必须结合具体文章。

铺垫,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再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写法特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于是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同样是散文,有的侧重抒情,有的侧重叙事;同样是描写人物,有的侧重语言(对话)描写,有的侧重心理描写。

人们在分析欣赏一篇文章时,一个基本功就是找出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作者,其写法特点不同,这个就要听课时多积累了。太多了,最好的办法是买份卷子,把阅读题的答案看一遍就差不多了。

主要内容就是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简略的梗概。

首先要明白故事主要在讲什么,一般保留文章的头尾,然后是文章的重点段落。去除掉外貌描写,比喻,拟人的句子,比喻的去掉像后面的,保留前面的。拟人的去掉拟的对象和修饰对象的词语,其它保留。不重要的段落去掉,有时要加上一句过渡句才会通顺,能用一句话带过的就带过,总之最重要的是中心段。

概括小说情节,就是起因 经过 高潮 结果。都简单写出来就好。

鉴赏文章和诗歌的方法不同。而且鉴赏的侧重点不同,方法也不同,一般有从写作技法和从文章内容俩种。

鉴赏文章

如何鉴赏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鉴赏诗歌

一、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所以我们鉴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包括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作者)?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写了什么“物”“景”?抒发了什么“志”“情”?2、怎样写———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效果)?

具体的说,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1.把握诗歌主旨

(1)反抗异族入侵、报效国家如杜甫的《春望》、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2)谴责统治者昏庸,如杜牧的《泊秦淮》;

(3)同情老百姓疾苦,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白居易的《观刈麦》;

(4)表现亲情、友情、爱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商隐《无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5)表达作者高尚情操或蕴含的道理(哲理),如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渊明的《饮酒》、杜甫《望岳》、王安石《登飞来峰》、苏轼的《水调歌头》;

(6)热爱大自然,赞美河山美丽,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 鉴赏艺术形式

(1)直抒情怀,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情景交融,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3)巧用修辞(如比喻、对比等),如李白的《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龚自珍《己亥杂诗》的结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含蓄凝练,表面一层意思,其实还有一层深意,如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观书有感》的题目提示,恐怕不少人还真以为作者在写一个美丽的池塘呢。

(5)在用词方面有特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子中几个加点词语在表现早春的“早”方面就有其独到之处,用得很准确。

此外,还有一点不要忽略的,就是对一些重要的作家、作品,要有一定的了解,他们生于什么年代,当时的社会情况如何(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本人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如何,在作品风格方面有什么特点……这些也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如何解答古诗鉴赏题

一、答题须知。

1、 看清题目要求。

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绝不要谈与题目无关的内容。

2、 注意诗歌标题。

古代诗歌的标题往往是全诗的眼睛,有时对理解全诗有指向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题目点明跟写作内容有关的季节时令特征。如王维《山居秋暝》的“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春”、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夜”。(2)标题直接点明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或重点。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忆”、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3)标题直接点明诗人的感情基调。如杜甫《恨别》中的“恨”。

3、 抓住关键词句。

古代诗歌中的关键词大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眼”,抓住它认真想一想,就能找到正确理解全诗的切入点。抓住关键词可作哪些思考呢?(1)想一想它的深层意义。(2)想一想它的修辞意义。(3)想一想它的情感意义。关键词句蕴涵的情感,往往是全诗的情感基调,理解了它,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诗。

4、 体会全诗意境。

意境包括诗人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它往往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句子,一幅幅特定的画面,都饱含着诗人特定的浓浓情感。体会了意境,就把握了诗歌的形象和感情,也就把握了该诗的思想内容。

5、 答案恰当简明。

如果要求对诗作的艺术成就(或语言特色,或表达技巧)或作者态度进行评价,那就一定要从诗作的具体内容出发,不要曲解原意,更不能人为拔高。因为绝大多数古代诗人都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喜怒哀乐之情,并且因情景的不同而变化。总之,是什么感情就是什么感情,不要动不动就给诗人冠以“高尚”、“伟大”一类的赞语。

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不要复述全诗的内容;答案中每句话的意思既要明确,又要简要,决不要罗嗦。

二、答题步骤。

落实到一首具体的古诗,到底该如何鉴赏呢?大致说来分这么几个步骤:

第一步,把全诗默读两遍,先有个总体印象。

第二步,找出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弄清它写了什。

第三步,找出诗中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或形容词(如惜、哀、悲、痛、怒、愤、怨、叹、笑、喜、乐等),弄清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第四步,看看标题有什么提示,然后做一个总体思考。

三、鉴赏古代诗歌常用的词语。

1、反映古诗总体表现手法的词语: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明贬实褒、寓褒于贬等。

2、反映诗人心情(感情)的词语: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3、反映古诗语言特色的词语: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反映古诗结构特点的词语:开门见山、逐层推进、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等。

5、 反映古诗总体风格的词语: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豪放、婉约等。

6、反映古诗表达效果的词语: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等。

第一,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3、比拟: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4、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加强语气。

三、可以先利用一些模式来作应试操作训练。

可以按高考的命题方式归纳为三种格式—— “写的什么”,“怎么写的”,“语言怎样”,来训练答题步骤。

第一种:写的什么(内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式①:某一联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问变式②: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格式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凄凉……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或某几句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交融”的正衬模式,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辨析景物对思想感情是正面还是反面衬托,避免出错

自己多做做题就会好些的!

一道11年的北京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求解

(一)

19.(4分)

提示年老体衰,孤苦无依,待人亲切,性情质朴,不被重视,生命力顽强。

解析通读全文,按顺序分析提炼,由表及里,同时注意结合文本。

20.(4分)

(1)

提示

比喻,

生动形象地体现福贵对老牛的疼爱,

以及有老牛作伴找到亲人般的喜悦。

(2)

提示细节,“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细腻传神的写出,老人与牛

的艰辛和衰弱。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着手,再结合

文章内容分析。

21.(4分)

提示与开头环境描写相呼应,渲染宁静伤感的氛围,升华主旨,打动读者。

解析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背景、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衬托形象、

推动情节、

升华主旨等,本文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可从以上几个角度和结构角度进行思考。

22.(6分)

提示虽然生活充满艰辛,但只要活着就好,体现生命力在孤单中依然顽强。

解析分析文章题目可从内容、结构、情感、主旨等角度进行。

高考散文阅读中题目含义及作用解析

64. The underlined word “engage” in Para.4 probably means ______.

答案A. explore 探讨

The real reason why I ask students to leave technology at the door is that I think there are very few places in which we can have deep conversions and truly engage complex ideas.

66.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that the author ______.

答案是D. values technology-free dialogues in his class

I’m not saying that I won’t ever change my mind about technology use in my history class, but until I hear a really good reason for the change ,I’m sticking to my plan. A few hours of technology-free dialogue is just too sweet to give up.

本文 谈的是 不用 电脑等设备 所以是作者 把 在课堂上 不用电脑等设备 的 会话讨论 看的很重要 too sweet to give up.太好了以至于 不能放弃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

 (1)分析散文段落(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目标:掌握并运用分析散文句子、段落在文中作 用的常用术语和一般方法

  高考真题展示

 ●2007年《麦天》第16题:“头顶一团火球, 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 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 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 看有什么作用? (6分)

 ●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 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常用术语内容上:

 ●突出了……,表现了……,营造了……

 ●与… …相对比,强调突出……

 ●以……作衬托,突出了……

 结构上: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

 ●与……相呼应(照应)

 ●承上启下开头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

 点题 :渲染了…氛围 奠定了感情基调(景物) 与后文…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后文…作衬托,表现了…… 交代写作目的

 结构:

 总起全文 引出下文… 为…作铺垫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小说) 首尾呼应文中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与…形成对比,强调突出了… 为…作衬托,表现了 使情节曲折生动,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结构:承上启下 总领下文 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设下了悬念;埋下伏笔 与…相照应或呼应文末一段话或一句话的作用

 内容:点题 点明中心(画龙点睛、卒章显志) 揭示或深化主题,升华感情。 与…形成对比,表达了… 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的思考

 结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与…相照应(回答前文某个问题) 总结全文

 例:《麦天》:“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 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学生答案一

 (1)写出了天气的火热,以及男人们收麦 的辛苦,引发了下文妻子心疼丈夫而做可口的饭食

 ( 2) 写男人们收麦的情景,与题目:麦天形成了呼应。

  学生答案二: 为后文作铺垫。照应前文,呼应题目。

  参考答案

 ①强调(突出/表现)麦天男人的劳累 (内容上),为写妻子心疼丈夫作铺垫; (结构上)

 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 (结构上)

 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剌躺在 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结构上)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

  解题方法:

 1、从内容方面分析:(1)概括本段文字直接表达的内容。 (2)考虑表现手法,看本段内容是否 与前后文中的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反衬。

 2、从结构角度分析: 与前后文形成照应、铺垫、悬念……

  重点强调: 内容与结构不可以割裂开来分 析,二者有机结合,不可分离。课堂练习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这段文字表明我是在有风的环境中长 大的;②点明题意;③引出下文对小城生活场 景的描述;④首尾呼应。(每点1分)

 2.文章第⑥节写《战台风》这出戏,有何作用? (6分)

 答案

 ①内容上写出了一个时代对于风的强硬 态度,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不自量力(2分); 和下文人对风、对自然态度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了“在风中长大”的主题(2分)

 ②结构上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写到的台风肆虐, 开启下文对于人在大自然面前低头的评述(2分)。

 3.结尾一段独句成段,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答案

 ①点明题意,首尾呼应;②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文中的“长大”不仅 是“肉身的生长”(身体的成长),更是摆 脱了愚昧思维(认识上获得了觉醒和进步)。 (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写出“卒章显 志”“揭示文章的主旨”得1分,准确解说 “长大”含义得2分)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带答案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

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解题技巧: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作用的分析

解题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而在实际的考查过程中,“人物”和“情节”是最常见的考点,“环境”考查相对少点(其作用多为烘托人物、凸显主题),我们还要再加一个鉴赏要点——“主题”。也就是说,鉴赏小说,牢牢抓住“四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主题。

这是高考小说鉴赏的最核心概念,看上去四个名词而已,实则“百变不离其宗”。做所有的小说题,都要自觉地关联到这“四要素”。比如解释词语意思,解读句子含义,分析语段作用,鉴赏艺术手法,分析语言风格,探究小说特色,都可能与“四要素”关联。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带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Any mistake made in the printing of a stamp raises its value to stamp collectors. A mistake on one inexpensive postage stamp has made the stamp worth a million and a tops. The mistake was made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Mauritius, a small island in the Indian Ocean. In 1847 an order for stamps was sent to a London printer — Mauritius was to become the fourth country in the world to issue stamps.Before the order was filled and delivered, a ball was planned at Mauritius’ Government House, and stamps were needed to send out the invitations. A local printer was instructed to copy the design for the stamps. He accidentally inscribed the words “Post Office” instead of “Post Paid” on the several hundred stamps that he printed.Today there are only twenty-six of these misprinted stamps left fourteen One Penny Orange-Reds and twelve Two Penny Blues. Because of the Two Penny Blue’s rareness and age, collectors have paid as much as $16 800 for it.

 1. Over a century ago, Mauritius _______.

 A. was an independent country

 B. belonged to India

 C. was one of the British colonies

 D. was a small island in the Pacific Ocean

 2. The mistake on the stamps was made _______.

 A. in Mauritius

 B. at Mauritius Government House

 C. in a post office

 D. in London

 3. Stamp collectors have paid 16 800 for _______.

 A. fourteen One Penny Orange-Reds

 B. twelve Two Penny Blues

 C. one One Penny Orange-Red

 D. one Two Penny Blue

 答案与解析 本文讲述的是本来不值钱的邮票由于印刷错误却使其价值倍增。

 1. C。事实细节题。根据第2段第1句…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Mauritius, a small island in the Indian Ocean可知答案为C。

 2. A。事实细节题。根据第2段第1句The mistake was made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in the British colony of Mauritius可知答案选A。

 3. D。事实细节题。根据文章最后一句Because of the Two Penny Blue’s rareness and age, collectors have paid as much as $16 800 for it 可知答案为D。

 拓展: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攻略

 一、细节题型

 提问方式

 Wh-特殊问句; From the text…,According to…,True/not true,划线词语、句子,简单计算、排列事件顺序、识图等。

 解题方法

 抓住提问中的关键字眼,仔细阅读相关细节的材料内容,一般可以在短文中直接找到或稍加归纳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注意排除下列干扰项:

 (1)扩缩范围

 文章为了表达得准确严密,很注意对范围的限定。有的是通过加上相应的词语限制,如涉及到数量时常用many,almost all,nearly,more than,over,only a few,normally等限制。有些干扰项是通过改变或去掉限定词语,甚至是扩大或缩小了语言范围。

 (2)偷换概念

 命题者设计试题时往往把原文的概念偷换成另一个不同的概念。望文生义是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

 (3)正误并存

 在一干扰项中,某个句子或词语是正确的,其他分句或词语是错误的或表达不全面,正误并存,命题者借此以假乱真。要排除这类干扰项,只要一个选项局部有误或选项不全面,都属排除的干扰项。

 二、主旨大意题型

 提问方式

 What' s the topic/subject of the text/the second paragraph?

 What is stated in…? The text is cheifly concerned with_______。

 解题方法

 (1)最常用的方法是仔细研读短文的1、2两句-----即短文的主题句,或辅以阅读各段的第1、2句----即段落中心句。此方法多适用于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等需要通读全文,抓住关键事或论题来归纳意思(常说明一个道理)。

 (3)全文末尾(段)找答案。此类文章的特点是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最后阐述核心观点。

 在处理文章标题的`选择时,要避免下列三种错误:

 ①概括不够(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从而导致范围太小);②过度概括(多表现为人为扩大范围);③以事实或细节代替抽象具体的大意。

 三、推理判断题型

 提问方式

 The story suggests that___________. It can be inferred that_____________.

 The story implies that _____________.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__________.

 We can learn that _______________.

 解题方法

 推断题是考查学生透过文章表面的文字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等逻辑推理的能力。学生不仅要弄懂文章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知道文章的潜在涵义。

 注意点

 (1)那些文章中直接陈述的内容不能选,要选择根据文章推理出来的选项。

 (2)推理不是凭空猜测,而是立足已知推断未知;作出正确答案时一定要在文中找到依据或理由。

 (3)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想法;不要脱离原文主观臆断。

 四、词义猜测题

 ①利用构词法猜词;

 ②利用语境及逻辑关系猜词。有时完全可以利用上下文语境和前后句之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对比、解释定义和举例等关系来猜测词义。同时特别留心某些词语,例如:or, that is, in other words, including, although, but, or, even if,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contrary, other than, rather than, more than, instead of等词语之后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