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历史2021试卷答案,江苏高考历史2016
1.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方法
3.2023年一本线是多少
4.2019江苏高考状元 江苏历届高考状元都有哪些
5.2016年江苏高考分数线
适度微调,稳中求进 ——2016年高考语文科目(江苏卷)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於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对基层学校和师生的复习备考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命题指导思想”部分,对延续多年的表述作了精简,但基本内容仍是命题的依据、原则,作为选拔性考试命题的要求,语文科命题的学科特色以及对基础教育的价值导向等。“考试能力要求”部分与以往完全一致。 在学校和老师特别关注的“考试内容及要求”部分,主要有以下变化: 首先,考试范围有所调整。古代诗文默写篇目初中部分,篇目还是30篇,增加了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两篇,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和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两篇则不列入本年度考试范围。文科加试的名著阅读篇目,将泰戈尔诗(原为《飞鸟集》)调整为郭沫若《女神》,其他篇目与去年一致。 其次,个别考点的表述有变,可能对命题和备考产生影响。主要有两处,一是古诗文阅读分析综合要求下的“归纳内容要点”后,删去了“概括中心意思”,表达更为简明,给命题的空间也更大。“内容要点”可以就文本材料的主要内容而言,也可以指相对次要的、只关乎文本局部的内容。二是写作基础等级要求的第(2)点,将“符合文体要求”改为“体现文体特征”,“符合”显然要求更全面,而“体现”则意味着在文体特征上要求的放宽。 其他的变动,更多属于语词的调整,目的是使表达简明严谨,无须深究其中的微言大义。比如现代文阅读部分探究考查的第(1)点,删去了“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并将“发掘作品的意义”中的“意义”改为“意蕴”,看上去变动很大,但考查内容和能力层级没有实质变化。再如“语言文字运用”的题数由4题调整为5题,与近两年的命题实际相符。另外,“典型题示例”也按惯例作了一些更新,采用了全国卷2015年的两道题。 2016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在内容和表述上作了适度微调,但命题的能力立意和考查重点没变,体现了稳中求进。复习备考时应准确理解考试说明,切实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试题轻问题、重训练轻阅读、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确立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新思路,精练多思,学会感悟与归纳;现代文阅读要摒弃“踩点复习”的思路和策略,强调整体感知,达到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的融汇,帮助学生提高解读不同类型文本的能力;作文要强化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了解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注重情感与理性的个性化表达。 “能”为先 “思”为本 ——2016年高考英语科(江苏卷)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盐城市教科院 陈素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英语科考试说明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修订,在保持总体目标和结构不变的基础上,替换了部分典型题示例,修订增补了一些单词的词性。2016年江苏卷英语科考试说明系统、连贯地体现了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以及对高考备考的积极引领和指导作用。 一、2016年考试说明主要变化及意义 研读2016年英语科考试说明,我们感觉到其突出传达了两个重点信息:一是更加彰显“用英语做事情”的基本理念。典型题示例单项填空部分,替换了数道典型题。新增例题更加凸显语境在考生作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语言使用的时代感和鲜活性,重点考查作为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需要具备的根据具体条件和特定环境,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需要完成的语言任务的能力。二是更加关注高层次思维技能。书面表达的呈现方式在已有的图表,,文字信息输入的基础上,又新添加了“文字+图表”相结合的形式。呈现方式的变化表明高考测试题目将更加重视考查考生分析、推断、评价等高层级思维能力,同时更加关注考生的语言素质,即思维品质、认知能力和文化素养,引导考生走出机械应试的怪圈。 二、2016年高三复习备考建议 针对2016年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今年的高三英语备考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 词汇学习要立足“语境” 在词汇学习中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熟悉单词的某一词义,还应理解它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引申意义,学会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多种方式表达同一意思的本领。 2.语法复习要凸显“表意” 复习语法的目的不仅要熟悉语法结构的变化形式,还要理解这种结构在语境中的实用意义,更要达到在语言实践中进行准确的运用。即要能灵活运用语法资源清楚连贯地传递信息和表达思想。 3.技能训练要关注“话题” 高三复习要关注课标和教材中的话题,通过话题接触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锻炼和培养听、说、读、写等技能,并将在话题语境中掌握的单词、语法规则和基本的交际功能和意念,尝试解决新情景中的新问题,提高运用已学到的语言知识来做事情的能力。 4.读写积累要聚焦“思辨” 复习中对不同语篇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识记和理解的层面,要重视提高分析、推断、评价等高层次思维能力,特别要自始至终地突出概括能力的训练。如有意识地分析所读语篇的基本结构、语言方式和写作特点等,尝试通过多读多分析多写,促进思维能力从低层到高层的稳步发展,提高在新语境中理解语言和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2016年江苏高考数学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建议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孙旭东 一、说明解读 与2015年相比,2016年江苏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整体保持稳定,变化细微。《说明》继续坚持了高考数学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考查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考查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指导思想。对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的结构,《说明》延续了2015年的要求,这表明了新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实践和探索,江苏高考数学试卷已经形成了稳定的结构和鲜明的风格。 比较2016年和2015年的数学考试说明,变化主要来自于“典型题示例”。与2015年比较,2016年《说明》中的“典型题示例”共更换了三道题,分别是必做题部分的第13、19、20题,其中第13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第13题,第19题是2013年江苏高考第20题,第20题是2014年江苏高考第20题。从整体上分析“典型题示例”,难度和结构保持稳定。具体分析更换的三道题,这三题都属于难题,其中第13题关注数形结合的思想,第19题关注严格的数学推理能力,第20题关注数学的探究能力,这些都与《说明》中的命题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换句话说,高考数学试卷中的难题主要侧重的是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复习建议 从《说明》中可以看到,数学高考就是要考知识、考方法、考能力、考意识,因此高三复习就应该在重视基础的前提下,发展能力,培养意识。 1.在总结归纳中构建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不应只是简单重复和记忆,而要通过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数学知识和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类、整理、综合,逐步形成一个条理化、有序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体系,以便在解题时,准确依据信息,寻求解题途径,优化解题过程,最终在考场上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胸有成竹。 2.在实践操作中甄别算法,提升运算能力 运算求解贯穿于数学高考的始末,运算求解能力是思维能力和运算技能的结合。提高运算求解能力的关键不仅仅是细心,更重要的思考算理,要让“思”在“算”之前,“算”在“思”之后。通过“思”,明确运算的方向,并对运算的结果有一定的预见性等。当然,一些常见的方法,如换元、消元等能有效的简化运算,提高运算效率,这些必须在复习的过程中亲身去体验,去思考。复习中要重视计算,涉及到计算问题,务必去做一做,算一算,比较不同的算法,最终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3.在反思比较中体验解题策略,培养创新的意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与解题密切相关,数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解题的数量,更在于解题的质量。通过反思,明确解题思路、知识背景、方法背景等;通过比较,明确问题的一般思维出发点和问题的不同切入点,最终达到从“做快题”到“做好题”,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关注《考试说明》变化 明确复习备考思 ——2016年高考生物科(江苏卷)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吴红漫 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测试(选修学科)说明中,将考试内容的等级要求作了5点重要的调整,并在典型题示例中更新了6道例题。应对这些重要的变化,考生首先要全面而深入地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试内容及要求,并在体验解答典型题示例过程中,领悟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感受生物学科高考试题的风格,从而确定科学而高效的复习备考策略。 一、《考试说明》中“不变”与“变”的意义 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相比是“稳中有变”,在4个大方面保持了稳定性。首先是命题指导思想不变,与现行的课程标准保持高度一致,有利于推进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其次是考查等级的具体含义不变,让考生对每个知识和各种能力的考查要求明确知晓,并能分辨伯仲;三是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不变,试卷形式与结构的合理性在2014年、2015年的高考中已得到检验,并继续延用,其中,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和试题难度的合理设置,更保证了试卷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四是典型题示例中的例题类型和数量不变,给考生展示了不同情境呈现方式、不同设问风格、不同难度层次的试题和解析,为考生审题、析题和答题提供范例。 《考试说明》中显著变化之一是5个知识内容的等级要求的升降,其中“光合作用及其对它的认识过程”由C级降为B级,“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生态系统的结构”、“ 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和“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均由A级升为B级。不难看出,今年的等级要求总体是升高了,试题将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应用的考查,更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考试说明》中显著变化之二是典型题示例的更新,其中单项选择题2题,多项选择题2题,非选择题2题。从内容上可以看出,更换的试题中有1题是考查动物生理学功能,有3题是教材中的实验,有2题是实验综合题;从难度上看,将1条中等难度题换成了难题,使选择题“易、中:难”之比由“4:9:3”变为“4:8:4”。这样的调整对考生可能是一条重要信息,未来的命题可能更加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说明》中“变”与“不变”的启示 “变”是对“不变”的命题思想、风格、特点和要求等的进一步说明与补充,目的是启发和引导考生理解高考要求,有效备考。 建议首先要梳理考点,突出对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的复习,应特别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与应用,适当兼顾覆盖面,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二是活用教材,分析与归纳教材中基本概念、图形表格图像坐标曲线类、科学史类、反应式和表达式类、与健康有关的问题、特殊实验方法和研究方法等,保证基础扎实,拿足基本分;三是高度重视实验,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重视实验方案设计,在动手实验中熟悉实验取材、方法、步骤、数据处理技术,学会分析实验结果,特别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实验设计基本原则和生物学科思想的应用,提升实验设计能力和题干分析能力;四是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物学原理在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应用。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应特别关注多种生物学原理和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这样的有效备考,迎接高考的挑战。 从稳定中看微调 在选择中求高效 ——2016年高考化学科(江苏卷)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南京市第三高级中学 经志俊 一、 主要变化及意义 江苏省2016年高考说明(化学科)整体稳定,局部微调。命题指导思想略有变动,将命题原则归入首段,再从命题理念、命题内容和命题特色三点进行阐述,整合后编写脉络更加清晰,有利于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把握。考试内容及要求有10处内容进行了微调,让要求更明确、文字更精炼、文本更规范、示例更典型,其中3处变化值得一线教师在备考复习中重点关注。 1. p30,对于技能要求层次中“综合应用”表述的调整,表明今后可能会更加注重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区分学生学科能力的高低。 2. p31,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⑧中用“理解物质的量”替换“理解摩尔(mol)”。决不能简单理解为对摩尔(mol)不作要求,“理解物质的量”这一要求中自然包含对其单位“摩尔(mol)”的理解。 3. p36,典型题示例中用2015年高考试卷的第3题替换了2014年高考试卷第6题(围绕NA计算与判断),提示“围绕NA计算与判断”的考查方式可能会有所调整 二、复习建议 鉴于江苏高考化学命题的稳定性和等级评价的特点,基于减轻备考负担,提升复习效率的宗旨,提出以下四点复习建议。 1.依据学情明确目标 依据学生基础明确备考目标,制定备考策略。以冲A为目标,需全面夯实必备知识,不留知识盲点,全面提升学生能力,不留能力死角;以达B为目标,应对照测试重点梳理知识,不求面面俱到,针对测试热点强化训练,不必分分计较。 2.依据考点精减知识 在“研读测试说明”、“剖析真题考点”及“分层定位目标”的基础上,合理精减知识点,降低信息储存的容量,减少信息提取的干扰。在“凸显逻辑联系”、“突出转化关系”、“彰显归纳比较”和“强化方法指导”的原则下,通过“化”、“网络化”、“表格化”和“案例化”等形式高度整合知识点,提升知识内化效果,拓展能力提升空间。 3.依据题型优化策略 按题型划分复习专题,整合复习内容。通过“梳理考试热点”、“夯实必备基础”、“建构思维模型”、“剖析测试真题”、“仿真变式训练”、“典型错误归因”等环节聚焦必备知识、建构解题模型、提升思维水平,规范表达要求。 4.依据进度仿真训练 加强试题研究,精心筛选试题,摒弃偏离现行风格的陈题,删减超出江苏要求的考点。一轮复习重组高考真题中的热点素材进行针对训练,二轮复习针对题型进行仿真过关训练。力求知识训练不超“纲”,能力训练不超“标”。 夯实学科基础 突出能力培养 ——2016年高考物理科(江苏卷)考试说明变化解读 南京外国语学校 姚小琴 变化分析 我省今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与2015年相比,总体上变化不大,保持了延续性。在考试内容及要求、典型题示例上有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 第一,选考模块更加平衡。在选修3-3模块新增一个知识点,即“62.饱和汽、未饱和汽、饱和气压、相对湿度”,要求为“I”级。这一调整使得三个选考模块都含有13个知识点,进一步增强了选考模块之间的平衡。 第二,文字表达更加规范。将考试内容范围及要求中原“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修改为“7.共点力的平衡”。调整后的文字表述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充分体现了考试说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修订原则。 第三,典型题示例特色更加鲜明。典型题示例的调整力度较大,原有试题仅保留了6道,有10道换成了2015年的试题。新示例大多情境新颖,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能力立意。与往年的做法一样,今年的典型题示例部分也没有做成一份完整的样卷。 复习建议 结合今年考试说明的特点和变化,对高三复习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关注典型示例,研读试题分析。在今年的考试说明中,选用的典型示例题有10道是2015年的试题,这是对命题的肯定,也是对我省试卷“厚重和谐,稳中有新”风格的肯定,表明我省高考将继续坚持能力立意,突出对考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查。可以仔细研读省考试院出版的《2015年江苏高考试题分析》一书,理解好能力立意的内涵。 第二,立足物理基础,强化核心素养。高考试卷对主干知识的覆盖率超过80%,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切实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好物理学科的基本规律。要以提高学科能力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包括对审题能力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要贯穿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引导学生结合当代科技发展,深刻领会诸如建模方法、等效替代方法、类比方法、控制变量法等典型的物理思想方法。 第三,重视实验探究,突出科学实践。考试说明中列举的两道实验题突出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探究性,提示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实验操作,关注实验过程的具体细节。因此,实验复习要真正的带着学生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技能,懂得思考,学会探究。 第四,创设教学情境,践行学以致用。示例试题在素材选择、使用和呈现上都很精心细致,追求完美,这提示在复习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新颖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增强学生在新情境中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学要能激发学生对真实而有趣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爱生活、重实践、勤思考的习惯,防止和克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机械方式。 第五,关注内容变化,把握复习导向。一般来说,考试说明的内容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命题的价值意向,很可能在当年的考试中有所体现。今年新增加的第62个知识点,尽管是“I”级要求,但与常见的热学现象联系紧密,复习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物理:两本必修,选修1-1和选修3-1任选一本(共三本)
化学:两本必修,选修1《化学与生活》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任选一本(共三本)
生物:三本必修
政治:三本必修(必修124)
建议你买一本今年小高考的考试说明(其实学校都会发的)
至于高考:数学:五本必修,选修1-1,1-2
地理历史都是必修三本加选修的四本中选考两本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方法
看这篇论文
鉴于历史解释“是检验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解释列为五项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堂教学是培育和实现上述目标的现实土壤,以下,笔者就围绕课标对历史解释素养的四个能力层次,从材料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借助材料的逻辑编排,在理清史实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一、区分史实与解释,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区分史实与解释”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学生思维模式的一次洗礼。从史学发展的历程而言,20世纪前,以尼布尔·兰克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派提出了“以事实为中心”的史学理念,雄心壮志要“再现全部历史真相”。但随之而来的,是历史研究中“活生生的实践、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被繁多的数据和抽象的形式化语言掩盖”。穷则思变,20世纪以后,相关的质疑和反思促成叙事主义派提出“以史家为中心的”史学理念——认为史料本身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了理解历史,必须给历史的遗存“强加某种秩序、提供某些形式、赋予某些模型、确立它们的连贯性,以作为现今已分裂的整个各部分的标示”。由此,历史研究作为思维过程,更多的是一种历史解释,并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历史学家的个性化的烙印。
类似的,高中学生的年龄、思维特征,使得他们正处在从“科学主义”向“叙事主义”转变的思维飞跃关节点上。其已有思维发展区,就是“以事实为中心”的历史学习阶段。他们倾向于把课堂的教学内容直接等同于真实而完整的历史,进而认为一个史实就只能有一种解释,由此史实与解释可合二为一、浑然一体、无需区分。其最近发展区,就是要突破一种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以防止历史知识的简单化、教条化、绝对化。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史学家本身由于受到时代、经验、理念、材料充足程度等的限制,会按照自己的需要(尽管史学家们努力避免)来选择历史材料,这使史学家们在解释历史的时候难免会发生偏差。有了这种“以史家为中心”的认识后,学生才会去区分史实与解释,并大胆地对各种历史解释投以审视的目光,进而为开展理解和评析奠定心理准备。
所谓“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笔者认为,应该是指围绕同一历史事件、现象,存在不同的历史解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历史解释进行理解,明晰各方的“然”及“所以然”。
所谓不同的历史解释,可分为两种。一种只是侧重点不同,即各个不同的历史解释之问,不存在实质的冲突,只是选取了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视角罢了。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最典型的就是以不同的史观来解读同一历史事件。如关于近代西方崛起的教学,在围绕其崛起的原因进行解释时,不论从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中的哪一个出发,都能给予具有说服力的,至少是自圆其说的解释。
但学生本有的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形成了一种认知障碍,面对多种史观,他们感觉眼花缭乱,不知何去何从。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史观作为观察历史的视角、解释历史的模型,其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恰恰有着巨大的价值。借助不同的史观,可以看到同一事实的更多侧面,从而以愈发立体的呈现来更多地逼近历史的真实。
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界定和理解各种史观,从而在接触史家的历史解释时,能够明晰历史叙述深处所体现的史观,由此,就为理解、评析不同的历史解释奠定了基础。当然,史观代替不了历史解释本身,教师们要引导学生探究史学家是如何将特定的史观应用于史实的观察与解释实践的。特别是对不同的历史解释进行评析时,更要引导学生获取充沛的、多元的材料及信息,以使学生的评析有所依托、持之有据。
另一种是观点的对立,即不同的解释之间,互有出入,构成了实质的冲突。这就涉及不同解释的正误、深浅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史学家对同一史事的论述,明了各方解释、评判的不同之处,并能从来源、依据、理念、目的等多个方面,解释彼此的矛盾冲突之本质所在。
例如,关于二战后美苏两国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原因,有教师呈现两种不同的历史解释。第一种,将转变归咎为苏联政府,认为正是苏联的文化传统,其外交上的不妥协性,以及其成为美国最主要对手的事实,是转变得以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种,将转变归咎于美国政府,认为正是美国对世界各地的经济渗透,全方位包围苏联的企图,称霸世界的战略目标,才是主要原因。学生在概括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分辨了各自的不同。并通过对来源(美苏两国的历史学家),依据(两者文化传统,国家性质的不同),目的(论证己方措施的正义性、合理性)等角度,看到了双方其实都在维护国家利益的追求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了本国意识形态的影响。双方虽然都得出了美苏必然走向对抗的结论,但显然在分析的过程中,都夸大对手的威胁。由此,帮助学生认识到,虽然特定的历史解释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透过不同的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和分析,恰恰能够“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即美苏由盟友变为“对手”的主要原因,正是两者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随着两者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而急速加剧。
二、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有理有据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想客观论述、有理有据,就要求教师提供足够的、合适的材料,预设好学生思维推进的逻辑路线。如在教授“新文化运动”时,以往,教师们会在指认其历史贡献之后,涉及其全盘化的局限性。但2016年的江苏历史高考卷第22题,恰恰抓住了高中教学中的这一偏颇之处,要求学生抛弃原有的认知定势,根据所给材料,论从史出地得出如下史论:即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先驱们,既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又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实际上,单以论从史出的角度看,无论是绝对否定也好,批判继承也好,都可以找到丰富的材料证据进行论证。在这里,因为存在大量的例外,运用例证法是无效的。这无疑让学生们陷入了历史的迷雾中。但是,这看似让教学面临尴尬的地方,正是客观、合理的历史解释得以形成的契机。
如有教师让学生思考,胡适等学贯中西的思想先驱,是否真的会犯连高中学生都能指认的思维片面化、绝对化的错误。当学生从常理出发,觉得应该不会后,教师导入3则材料。材料1涉及胡适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材料2涉及胡适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内容的赞扬;材料3涉及胡适对自身看似矛盾的态度的解释:“我是主张全盘西化的,但我同时指出,文化自有一种‘隋性。全盘西化的结果自然会有一种折中的倾向……全盘接受了,就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它成为一个折中调和的中国本位新文化。若我们自命做领袖的人也空谈折中选择,结果只有抱残守阙而已。”
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材料,并运用自身关于传统文化和新文化运动相关的知识,对“全盘西化”提出自己的解释。通过概括、归纳等认知梳理,学生指出材料l是胡适面向大众的宣传,材料2是胡适私下的真情流露,材料3能说明胡适把“全盘西化”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真正目的在于建立健康积极的中国的本位文化。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托材料2对“惰性”一词进行解释。学生意识到,惰性在此并非贬义,其实质是指一种文化中优秀的、普世的内容,自有其坚韧的生命力,人为的批判否定是扼杀不了的。明了这一点后,学生就能推断出,对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方法。是一种筛选的方法,筛选出那些坚韧的、优秀的内容,同时淘汰那些迂腐愚昧、落后于时代因而一触即溃的内容。
进而,学生们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胡适等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深厚的学养,对其蕴含的种种优劣之处也有足够清楚的认知,并且也认为“全盘西化”存在片面性和极端性,但一则认为只有主张极端,才能在实际上“化”得恰到好处,二则也是出于当时“启发多数国民之自觉”的迫切需要,所以最终采用了“矫枉必须过正”的策略。通过上述解释的生发,在学生们眼中,思想先驱们的决绝就不再是漫画式的幼稚。恰恰相反,他们看似激烈的、形式主义的简单绝对,背后其实有着超出常人的认知甚至文化自信。在看似敌视、对立冰冷面具下,跳动着的,是一颗颗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体认的赤子之心。当学生们得出如上的看法时,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思想先驱的评价,无疑更客观、公正和积极了。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的历史感悟不止于此。课堂上,现代化史观的引入,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全盘西化”之所以引发思想混战,很大程度上在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可避免地,但确实又是错误地,把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的“殊相”错误地等同于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共相”。若从现代化的角度,从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角度审视,随着社会存在领域的革新,作为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传统文化自然有一个“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的洗礼,这便又上升到哲理层次,从唯物史观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解释。
从史料教学的角度看上述案例,我们发现,要想让学生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呈现和解读史料时,要将它们置于一个预设的理解框架之中,进而以立意、聚焦、思路引领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理解,并赋予历史性的存在以新的意义。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在一定的史观、理论指导之下,发挥理解历史的主动性。
三、能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所谓历史表象,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主要是指教材在历史叙述中承载的历史事件。由此,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更多地表现为通过教师“教材问题化”的努力,将静态的教材打造为问题的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历史事件的关系网络上缺失的史实,历史逻辑的发展网络上缺失的环节,正是发现和提炼问题的绝佳之处。当学生致力于填补教材的空白、史实的空缺、逻辑环节的缺失时,其孜孜以求的,其实就是对已知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
如就《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课的教学而言,教师们往往先完成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背景条件梳理,再讲授各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最后指出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期间很多所谓的问题探究,只是提供一则则彼此孤立的文言文材料,让学生从中概括、提炼出一些作为背景条件的史实,或作为思想主张的观点。这其实只是培养和考查学生概括的能力,其中并没有涉及多少真正的因果关系梳理,也就不存在有含金量的历史解释。
实际上,本课的教材存在一个重要的史实空缺和逻辑环节缺失。即在教学中我们虽再三强调“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都未明其所以然。或者说,单单教材中涉及的历史背景、思想主张,都无法论从史出地,逻辑自洽地得出这个结论。
就“解放”一词而言,指的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这个历史阶段,是何物(确切地讲是何种思想理念)对人们的思想施加了“束缚”呢?教材各部分都没有涉及。那么课堂教学中,政治、经济、文化(重点是教育)背景所涉及的一系列巨大变革与百家争鸣这一思想解放事件之间因果关系,就存在着史实和逻辑的缺失。
有鉴于此,笔者引入3则材料。材料1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历史纵横”一栏,对西周的礼乐制度进行了介绍。材料2是对礼乐制度历史地位的说明:“礼乐制度则从精神心理方面,达成了一种相对的秩序和认同。实际上,宗法制与分封制只是规定了周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格局,礼乐制度才是治国之道。礼乐制度是西周稳定二百余年的奥秘。”材料3是《论语》中的“礼崩乐坏”和《庄子》中的“道术将为天下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第1、2两则材料,产生两点认识,一是礼乐制度极富人文精神,无所不包,等级分明,并由此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二是礼乐文化作为与之相应的精神、思想、知识,是西周贵族教育的核心,具有必须遵循的权威性。
由此,学生推知上文所谓的思想束缚,实际是指礼乐制度及礼乐文化。再结合教材所述的历史背景,便能发现正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一系列巨大变革,无情地宣告了以维护原有旧秩序为己任的礼乐制度的失效,同时也就宣告了礼乐文化之权威性的丧失。材料3正是印证了原有权威性文化的失效、祛魅、遭弃。历史发展至此,又必须要有新的思考、思想,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从而,才有诸子百家背离礼乐文化,从各自的立场、利益、理念出发,围绕治国平天下,提出各有特色的学说主张。
必须指出的是,此种教学设计,其目的绝不是简单的查漏补缺,而是通过因果关系的扎实梳理,让学生真正把握本课的重难点。由上文可知,它使学生在明了背景条件的“然”之后,更明了了条件之为条件的“所以然”。又如本课的重点之一是孔子的思想。我们既强调思想解放,又强调孔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则孔子就具有了创新与保守的两面,两者如何共存,必须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学生们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发现孔子之创新,恰在于他针对旧礼乐文化的流弊,增加了新内容以补救。特别是提出“仁”的重要性,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因此其创新与保守是可以兼容的。与此同时,“仁”之所以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也就得到了明白的解释。
四、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所谓以史为鉴,就是要通过对已有历史的解读,孕育出历史智慧,以形成、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来涵养出“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以更有效地审视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实际上,也只有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学生们带着切身的问题、困惑去历史中寻找启发、寻找借鉴,才是有价值的历史学习。
现举两例学生置身其中、欲求解决的问题。一是雾霾问题。对问题的关心以及相关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们都知道雾霾的产生与钢铁、煤炭、化工行业的排放有着直接关系,也知道雾霾治理的关键之一是这些产业的去产能。但媒体上既讲勇气又显难度的“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相关从业者“你们要呼吸,我们要吃饭”的论调,使很多学生都认为,雾霾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其关键是去产能将导致大量失业,从而使得问题因陷入两难而无解。因此,萌生的是无计无力的悲观感。
果真如此吗?笔者在教学两次工业革命时,就以此问为导入,在激趣的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立意。在梳理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后,教师引入史实,让学生知道飞梭的发明人凯伊因被追杀而仓皇出逃,珍妮机的发明人哈格里夫斯的家被人捣毁,科特莱特拥有的400多台蒸汽机的织布厂被人纵火烧为废墟。让学生思考这些伟大发明遭到敌视和反对的原因。学生思考的结果是,因为纺织业的手工从业者们,害怕新发明的运用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失业。之后,在教学工业化促成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教师呈现关于失业率的表格数据,据此,学生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纵观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整体地看,尽管技术不断进步导致不少原有产业部门衰落,但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带来失业的上升。带着疑惑,学生们借助书本知识和所给材料尝试进行原因解释,最终的结论是,技术进步不但能催生新兴产业(产业升级),带来新的劳动力需求,还能带动收入和最终消费的增长,并由此增加对劳动力的额外需求。
由此,学生能够明白,如果说雾霾是经济发展的副作用,那么其解决最终也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并且一定是质的发展。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社会层面成为热点的“中国制造”产业升级问题,也从历史角度得到了合理性、必要性的论证。治霾的历程虽不能一蹴而就,虽伴有阵痛,但它绝不是无解的,大可不必悲观。而同学们也意识到如果自己努力学习以致学有所成,能贡献于“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也是在为雾霾的治理尽一份力。
另一个是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态度问题。当今,传统文化的复兴日见其成,西方文化的传播也日见深入,与之相关的辩论和诘问也日见增多。如何处理好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时代话题。我们要孕育的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是否能在争鸣之中诞生呢?这个问题,也能够通过合理的历史解释找到启发和智慧。
笔者在教学《百家争鸣》时,除了强调相互诘难、批驳的“争鸣”之外,还让学生接触如下材料:庄子对孔子的愿望与执著表达过尊重。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荀子的学生中有的成为法家大师(李斯、韩非子)。法家思想的基石是荀子的“人性恶”。墨子本来是儒家门生,墨家的献身精神对后世儒家也有影响。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诸子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多样”。他们的问题、态度、愿望和目标,则是相同的,即都在面对中国社会的重大转型,都在认真思考“中国向何处去”,也都希望天下太平。既然他们的愿望和出发点是真诚的,那么其他各派中凡有价值,有意义的思想,只要有利于更合理地构建自身的学说体系的,就大可以“拿来主义”,而不必故步自封。
正如“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一样,对历史事件的评价,长时段的审视更有意义。当我们站在当代,回头远望那段历史,温习那一系列伟大的思想,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生命力旺盛的传统文化体系,我们更能肯定当时那种彼此的诘难和吸收的伟大意义。
这就提醒学生,既然诸子百家的思想可以求同存异,彼此借鉴,当代中国人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化,更可以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取我所需,而不必人为的厚此薄彼。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尽我们所能,认真学习、感悟古今中外的文明智慧,充分吸收其营养,进而将他们有机结合,有机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重新崛起,统一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认为课标关于历史解释能力的四个层次要求,可以归为两个类别,一是学生能够理解、评析不同史家(或者不同视角)的历史解释;二是学生能够开展自己个性化的历史解释。由此而言,总体的培养思路应当是要求学生先了解、熟悉、领会史家提出历史解释的途径、形式,以及形成历史解释的方法、立场、史观,然后在模仿与借鉴的练习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学会用合适的途径和形式表达,用科学、专业的方法阐释历史问题,并有自觉的价值立场和史观追求。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得法的引导、正确的示范以及材料引入上的逻辑编排。
2023年一本线是多少
不论是高考全国文综卷还是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的历史卷,小论文题或历史论述题都是占分值较多、难度较大、学生最怵的题型。因为,要在紧张的十几分钟时间内写出思路清晰、论证严谨的两三百字不是件容易的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历史小论文题解题 方法 ,希望大家喜欢!
一、坦然面对,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强大的心理来源于正确的认识和坚实的功底。此类试题考查的本就是高考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最高一级的要求,即: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其中包括三个层次的要求: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所以,小论文题的难度大,也在情理之中。同学们唯有积极应对此类题型,多练习、多 总结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和娴熟的解答技巧,方能在考试中遇题不乱,从容应对。否则,心中已怵,下笔难免不慌;“笔头”慌乱,必将导致对史料信息提取不全面、论证思路不清晰、语言不简洁等弊端的出现。得不到好的分数其实就是自己答题时状态不好的反映。
二、细心审题,把握解答的总体方向
历史小论文这类试题考查的角度紧扣“论证和探讨问题”考核目标与要求中的三个层次,题型主要有如下几种:论证观点类、评述观点类、提出观点类等。
1论证观点(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类
例如,2014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该题在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意,在题引、设问中进行了多处提示。首先提示立意;其次提示答题指向,如设问第(1)题中“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与第(2)题中“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相呼应,指向明确;最后提示了考生应该遵循的论证思路。
2评述观点(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类
例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41题,该题是开放式的,学生在解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的论证。如选择赞成的观点,可以运用全球史观指出近代西方国家的主导地位和中国 传统 文化 的巨大惰性。如持反对的观点,可以从中国主动改变的角度展开。
其次,要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背后的特定视角或立场,由此肯定其合理之处,批判其不足之处。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历史发展的外来因素,也不能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
3提出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类
例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1题,该题中的材料包括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和关于二人的 事迹 及贡献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所提炼的观点必须源于材料,还要明确合理。
总之,这三种类型不管是题型、思路范围,还是写作要求,都有明确提示,所以审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找到和利用好所给的提示。这样下笔的时候就会有方向、有内容、有得分点。
三、合理组织,搭建写作的基本框架
审好题后,就要下笔搭建小论文的框架了。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少,只有搭对、搭好框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些同学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答案往往凌乱、条理不清。
解答论证观点类试题时,先要摆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尽量多角度进行论证,最后概括观点。
评述观点类的试题一般都是开放性的。在解答该类试题时,首先要说明自己认同的观点并作简要论证,然后要对材料中观点进行评价,指出其合理之处和不足之处。
解答提出观点类试题时,须结合所提供的材料提出明确的观点,然后根据要求对观点进行全面的阐述或论证。
四、形成习惯,关注作答的要点
1要突破惯性思维的窠臼
小论文写作,虽然有法,但无定法。因为考题年年不同,试卷年年创新。所以解题时一般不存在固定的套路,必须针对不同的试题灵活地应对。那些认为熟练地掌握几种解题方法,并形成成熟的写作套路就可以不变应万变的认识是不可取的。在高考中解答小论文类的试题时要客观地分析,既要能找到解题或写作的切入点,又不能局限在原有的思维框架中机械地照搬套用以前的模式。否则,面对新题型,极有可能会张冠李戴、弄巧成拙。平时的努力只能成为我们不断攀登高峰的阶梯。
2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
小论文题不是空中楼阁,它的立足点就是试题材料中所蕴含的信息及所学知识。一道成功的试题,在设计上都有梯度性,小论文作为开放性的主观题,一般都在最后设置,考生必须在充分阅读上述材料后才能解答。为了降低难度,不少试题在题引中或设问中都有或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所以,归纳观点和论证时要充分利用史料信息。
3要理顺思路,逻辑清晰
观点明确,视角多重,史实充分,论证合理是评判该类题写得好的基本要求。在审好题后,一定要给自己一点静思细想的时间,以便更加顺畅地“搭框砌文”。具体步骤是认清题目类型—摆出自己观点—寻找论证(论述)角度—提炼材料史实—列出论文提纲—下笔组织语言。要做到以上这些基本要求就得思路清晰,按部就班地操作。毕竟这一小题的分值不低,所以值得在考场上多花些时间做好每一个步骤。如果匆匆上手,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在考场上紧张的环境下,很容易丢三落四,得不偿失。
4要史论结合,语言简练
小论文有字数要求,但不能堆砌文字,其字数要求是通过多重的论证角度来实现的,是通过做到史论结合的学科要求来实现的。所以写作时要力求简洁,点到即止,但有两个方面要引起重视。一是不能通篇只有一个段落,让阅卷老师去帮你寻找观点和论据,这是很让人头痛的事。二是一定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要有说服力,论述合理。要以史实为主、以论述为辅,不能本末倒置,否则通篇大论,没有史实做依托,是不会得高分的。
总之,放眼高考试题,繁花似锦扰乱人眼,小论文题只是其中一朵小花。稍加留意,便能看到花开。所以,拥有乐观的心理、坚实的知识功底、熟练的解题技能,何愁不能从容应对,取得高分?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方法相关 文章 :
1. 怎么提高历史大题的分数与答题模板
2.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3. 分析历史的方法,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思路
4. 做历史题大题的历史大题的解题步骤
5. 高考历史小论文:现阶段打牢基础最重要,逻辑严谨语句通顺
6. 高考历史六种常见综合类题型及解题技巧
7. 高考文综历史论述题解答应对策略
8. 做文综历史题的方法三个步骤
9. 2020高考历史12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10. 做历史题大题的方法
2019江苏高考状元 江苏历届高考状元都有哪些
2023年江苏一本分数线公布:本科历史类474分、物理类448分。
普通类本科:历史等科目类474分,物理等科目类448分。特殊类型招生:历史等科目类527分,物理等科目类512分。
据统计,2023年江苏省高考报名44.5万人,全国共有1526所普通高校在我省计划招生439116人,其中本科计划233505人。除此之外,还有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高校专项计划、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保送生等部分招生计划不在公布计划之列。
江苏省理科一本分数线2023:
本科计划中,提前批次35015人,其中普通类8122人(历史等科目类2129人,物理等科目类5993人),体育类2059人(历史等科目类1244人,物理等科目类815人),艺术类24834人(历史等科目类22310人,物理等科目类2524人)。
本科批次198490人(历史等科目类46946人,物理等科目类151544人)。2023年江苏省一本分数线公布:本科历史类474分、物理类448分。
高考简介: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Nationwide Unified Examination for Admissions to Gener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要求各省(区、市)考试科目名称与全国统考科目名称相同的必须与全国统考时间安排一致。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2015年,高考逐步取消体育特长生、奥林匹克竞赛等6项加分项目。2016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高考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高考的炒作。2017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残联关于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的通知。
2016年江苏高考分数线
江苏2019年高考状元如下:
理科,并列第一,分别是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李心晔:语文134分,数学149+38分,外语110分,物理A+、化学A+,文理类奖励分5分。总分436分和郭宇涵:语文127分,数学160+36分,外语108分,物理A+、化学A+,文理类奖励分5分。总分436分。
文科状元是海安高中的范雯同学,总分是420分。
2018年的理科状元是来自南通通州高级中学的袁梦,语文133,数学189,英语107,物理化学双A+,小高考加5分。总分434分。
文科状元是来自镇江丹阳高级中学的陈新,语文121+34分,数学146分,英语112分,小高考加5分,政治历史双A+。总分418。总分418分。
2017年的理科状元是来自姜堰中学的潘慰慈,总分443分。文科状元是来自淮阴中学的李天宇,总分428分。
2016年的理科状元是来自东高级中学的李云飞,数学200,语文129,英语111,小高考5分。总分为445分。
文科状元是来自泰州姜堰中学的魏思伦,语文137+32,数学143,英语110,小高考5分。总分为427分。
2016年江苏高考分数线如下:
本科一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355分,理科353分。
本科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文科325,理科315。
体育类本科:文化232,专业110。
美术统考:公办245/180,民办215/170。
音乐统考(声乐):公办195/150,民办188/140。
音乐统考(器乐):公办195/150,民办188/140。
编导联考:公办260/195,民办240/190。
在每一批次平行院校志愿(艺术类含传统志愿,下同)录取结束后,未被录取且符合相应批次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条件的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上网填报征求(平行)院校志愿。
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和动态口令卡网上填报平行院校志愿和征求(平行)院校志愿,并对自己所填报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负责,不需要现场签字确认志愿信息。
高考是指中国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高考是考生进入大学和选择大学的资格考试,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考试之一。它由国家统一组织,由专门的机构命题,统一时间进行考试。
现有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自学考试和成人高考3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最重要的考试。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考试形式为闭卷。
教育部规定下列四种人员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等学校的在校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作假伪造应届的学生。
3、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4、无学籍,档案不齐全的在校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