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解答题技巧_地理高考解答题
1.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板
2.高考地理题(自然地理)
3.高考地理题,附上解析
4.一道高考非洲的地理题,分析原因
5.地理高考题
6.快高考了,地理题目求详细解答
在茫茫大宇宙中,虽说行星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太阳系唯一可供高级生命柄息的美好家园。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地理宇宙中的地球专项训练及参考答案
(2017?新课标Ⅱ卷)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图2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冰雪路面 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 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4.A 5.B
解析
考点区域不同时期的天气状况、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日出方位。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2017?新课标Ⅲ卷)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10~11题。
10.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丁 B.丁乙丙甲 C.丁丙甲乙 D.甲丙乙丁
11.当天可能是
A.4月28日 B.6月28日
C.9月2日 D.11月2日
答案10.B 11.D
11.由上题判断,丁地出现极夜现象,且位于北半球,说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结合选项,4月28日、6月28日和9月2日太阳直射点都是位于北半球,故选D。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规律。
点睛该题难度较大,关键是找到突破口,根据丁地?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可以判断丁地位于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该日为北半球的冬半年,然后在以丁地的纬度为参照,依此判断其他三地的纬度位置。
(2017?天津卷)我国A市某中学(图5所示)的旗杆影子在北京时间1408为一天中最短。冬至前后,师生们能在学校升国旗时(北京时间1000)看到日出。结合图文材料,回答6?7题。
6.A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
7.下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惊蛰到立夏 B.立夏到小暑 C.白露到立冬 D.立冬到小寒
答案6.C 7.A
解析
7.日落时旗杆的影子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即由东北逐渐移向东南,说明日落太阳方位由西南方向西北方移动。根据一年中太阳的日出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春秋分时,太阳正东升、正西落;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地的日落方位由西南移向正西,再移向西北,说明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北移到赤道,再北移到北半球。结合选项可知,惊蛰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立夏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该过程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地理位置的判断、太阳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
点睛本题以某中学旗杆影子的变化和我国的24节气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判断和太阳日落方位的变化规律,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
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6题,要能够利用时间、昼长的相关计算判断出该地的经度和昼长,并且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该地与天津的昼长的比较结果,得出该地与天津的南北方位;第7题,一是要明白题意,二是要掌握太阳日落方位的年变化规律,三是要根据24节气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017?北京卷)大数据显示,城市机动车流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城市的生活节奏。机动车流量百分比是指某时段机动车流量占当日机动车总流量的比例。图1为甲城市工作日机动车流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1题。
图1
1.甲城市所处时区是
A.西二区 B.西十区 C.东十区 D.东二区
答案1.B
考点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城市交通。
点睛解答该题关键是理解城市工作时间和城市日机动车流量变化的关系,然后根据甲城市工作时间的北京时间与甲城市当地区时的关系,判断甲城市所处的时区。注意甲城市是北京时间2时上班,说明甲城市的时区比北京(东8区)早6小时,而不是晚6小时。
(2017?北京卷)图3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第3~5题。
图3
3.据图可知,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4.该区域
A.位于地势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5.芒种至小暑期间,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答案3.B 4.A 5. C?
5.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小暑,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夏至前后,我国普遍气温高,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小;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所以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大;此时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
考点二十四节气、我国降水和中国区域地理。
点睛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
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在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则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7?江苏卷)某乘客乘航班从悉尼起飞,约9小时后抵达广州。图2为?航班起飞时的全球昼夜状况图?。读图回答3~4题。
3.乘客抵达广州时的北京时间大约是
A.12点 B.15点 C.18点 D.21点
4.该日悉尼和广州
A.日出同为东南方向 B.正午树影朝向相同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答案3.C4.A
解析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点睛根据图中昼夜分布规律,判断出晨昏线的位置,晨线和赤道的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从而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
来源:正确教育
高考地理高分答题模板
解答:3,与北京相比,天津的最大优势是“生产成本低”这个可以排除法:A,如果A成立的话,那么海运方便最终的表现也是在降低生产成本上,因此A答案不全面;B,该公司生产的是gps和手机他的客户应该是相对于整个中国的,因此在天津并不见得比在北京的市场潜力大;C,这个从题干里找不到支持点,因此要选D,因为搬到天津,天津的土地使用成本肯定比北京要低、原料供应商在天津刚好有一个对口的外资厂、航运方便产品运到外国去更方便,成本更低。
4、从题干中可以看到,该原料供应商是随M公司一起迁入天津,并为M公司量身定做的,专为M公司提供原料的M公司的上游企业,原料生产商和原料需求商同在一地很显然能够省去大量的物流成本。因此对于原料商来说他就是接近市场。
第Ⅱ类供应商设外资厂:就是外国的原料供应商,为了降低物流成本,而在原料需求所在地所设的加工厂。
高考地理题(自然地理)
高考地理的学习不只是要知识的记忆,更多的是要知道答题套路,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一起来看看吧。
:对策措施类
设问形式: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
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
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全面,有针对性、合理性。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确定
*发挥区域自然条件及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确定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
*防止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可持续发展地区经济,防止生态问题出现的主要措施。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自然原因」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
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成因分析类
地理灾害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角度综合采点分析。?
自然原因地形地势、地质、气候、水文等; 人为原因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社会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
例:说明淮河夏季洪涝多发的原因和措施?
①天气候因素——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地形地貌因素——扇形水系,汇水快;下游地势低平。?
③人社会因素—破坏植被引起水土流失,河床变浅;围湖围滩造田降低了河湖调蓄能力。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溼;寒流:降温减溼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气温或气候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太阳辐射差异;
*同纬度地区区域性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海洋、洋流的影响;
人为植被破坏、城市热岛
地形成因分析: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溼;寒流:降温减溼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降水特征成因分析:
*不同纬度大范围------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
*同纬度地区区域性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洋流,人为植被破坏、溼地破坏
沼泽的成因分析:
天降水或河流:降水多,河流多,河流有凌汛,河水氾滥漫溢。
寒气候: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
地地形: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
冻土层:冻土层广泛发育,不利地表水下渗;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气温高、降水少或背风坡、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冬季海水上泛
3.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成因分析:
1.地表起伏大或位于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2降水丰富或流域的汇水区域广,河流水量大。
以“来多去少”原理来分析洪涝成因、溼地沼泽成因类问题。
沼泽成因一般规律:
●来水多降水多;河流多;凌汛
●去水少排水不畅;蒸发弱;多冻土,
洪涝的治理措施:
●减少上游来水量修水库;植树造林。
●加大去水量疏浚河道;裁湾取直;建分洪区;开挖新的入海口。
以“供小需大”原理来分析水资源不足、能源短缺、粮食短缺类问题。
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原因:
●供应量少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的变率大;水污染较严重。
●需求量大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解决我国华北平原水资源不足的措施:
●增加供应量跨流域调水增加区域外供应量;合理开采地下水;兴修水利工程;海水淡化增加区域内供应量。
●减少需求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以“你大我小”原理来分析水污染、大气污染类问题。
渤海水污染严重的原因:
●污染物来源量大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排入渤海的废水等废弃物多区域外来源;海上石油生产和海洋运输造成油类等污染物的泄漏区域内来源。
●净化能力小较封闭海域,海水与外洋交换少;面积较小,海水较浅,水量较小,净化能力弱。
:辩证评价类
评价类试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一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二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影响类的问题可以从对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的影响加以分析;而区位问题或发展条件评价类问题,可以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方面去分析。
2.给出限定条件,如“与××相比,评价其优势”或“从××方面进行评价”。
高考地理题,附上解析
你的简笔画水平真不错!看看我的解答你是否满意。
第1题有很多突破点,首先应该注意的是“该地此日看到太阳做顺时针运动,且发现太阳高度是10--30度之间”这说明P此日最低太阳高度都大于0度,那么就是说P地能够有极昼现象,且P此时正处于极昼。接下来要定一下P的纬度,出现极昼的地方,子夜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小的,且子夜太阳高度与该地纬度互余(不知道老师讲过没有,这个规律证明起来也相当容易),既然这样,P地的纬度当然是80度了,又因为太阳是顺时针运动,而从东北,到南,再到西北正好是顺时针,所以P地处于北半球,故选A。下面说说其他选项:
B项,题里说E、F是等0度太阳高度线,那么EKF是晨昏线,也就是说,K点在晨昏线上,太阳是不可能位于正北方的天空上的。
C项,如果图够标准的话,E、F应该是能够平分最外圆的,而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所以该项前一句话没有错。关键是后一句话。因为P有极昼出现,所以弧FNE是昼弧,KF是晨线,KE是昏线,E在昏线与赤道的焦点上,故E的地方时应为18点。
D项,既然E、F能够平分昼夜,那么E、F一定在赤道上。
第2题是简单题,既然弧XY是X到Y最短的弧,那么弧XZY应该是大圆上的一段。知道这点就好回答了~因为Z是弧XY的中点,所以弧XZ等于弧YZ,也就是说X、Y到Z的球面距离相等。而Z是太阳直射点,又等太阳高度线是以太阳直射点为圆心的一组同心圆,所以X、Y一定在同一条等太阳高度线上,这两地太阳高度相等。而其他答案的成立必须是X、Y在特定位置:
A项,如果X、Y在同一经线圈上,则X、Y的经度差可能为零,也可能为180度,不一定都小于180的,排除。
B项,X、Y若处于同纬度,那么X、Y的可以是昼半球(因为弧XY最短,所以必须是昼半球;又因为Z是弧XY中点,所以两地必须同处昼半球)的任意纬度,不一定非要两回归线内,排除。
D项,由C项的解释知,X、Y必须同为昼半球,故X、Y一定同昼,排除。
第3(a)题,根据你提供的答案,甲地应该为弧A和弧B的交点,立刻得知甲地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界限,其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互余,且位于北半球,而其经度应为东经50度。题目又说甲正午太阳高度为40度,而出现极夜的界限其正午太阳高度应该为零。所以甲地一定是出现极昼的界限,那么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计算得,甲地地理坐标是北纬70度,东经50度,而太阳直射点是北纬20度,东经50度,故选A项。
第3(b)题,我觉得D项应该是“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不到全球的一半”。而且该题我觉得选择C。由上题得出的结论,太阳此时直射东经50,东经50地方时为12点,东经5度的地方时应该是9点。而德国法兰克福大约处在东经8度左右,说明法兰克福此时已过了9点,当然处在9点到17点的工作时间了~
强烈反对楼上答案中关于C的解释,那个9——17点应该是题目所给的工作时间范围,是固定的、毋庸置疑的,不能拿它来判断北半球的昼夜状况,楼上并没有读懂题。
现在说说该题其他选项:
A、B项,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纬20度,此时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两项均错。
D项,我认为选项应该是“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不到全球的一半”。太阳直射东经50,那么西经130为零点经线。与北京在同一日期的范围应该是西经130向东到180度经线,已经超过了全球的一半,故该项错。
个人观点,呵呵~
一道高考非洲的地理题,分析原因
7. C 这个只有记地图了,图中的是吉林省,属于东北地区。
8. B 首先,雾日是一种大气现象与河流泥沙含量和土壤厚度没有关系,排除A、D。其次,我记得中国东北地区是没有西南季风的,C排除。
至于B选项:雾形成的条件: 一是温度低,二是湿度高。根据吉林省地形,吉林省东南部为山地,更容易形成雾。
地理高考题
首先定位是在非洲
(1)答案B 2处的西海岸是加纳利寒流流经的地区,所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
(2)答案A 1、2两处的纬度位置明显不同,不同纬度气温不同的原因就在于太阳辐射。
(3)答案D 4、5、6、7四处都是山地地形,所以等温线闭合。
(4)没有给出任何一根等温线的温度,无法解答!
快高考了,地理题目求详细解答
根据图可以知道:夏至日H最大,冬至日H最小,说明该地一定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设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H1,两分日太阳高度角为H2,冬至日太阳高度角为H3,有这样的结论:H1-H2=23.5°;H2-H3=23.5°。这个是关键!
明显可以得知:c=23.5°,则a=3.5°。也就是说,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H3)为3.5°。
设当地纬度为X,则可得:H3=90°-(X+23.5°),又H3=3.5°
∴X=63°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2.A、青少年人口比重持续增加,图中没现实,并且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增加,另外自然增长率从24降低到5.7,显然青少年比重降低,A错误。
B、城市人口数上升到6.7亿占了近50%,而之前的1982、1953都没达到这种水平,说明乡村人口比重降低,城市化进程加快
C、1953年人口5亿多,1982年10.9亿,29年来增长了一倍,1982到2010年28年来只增长了3亿,人口增速减缓。
D、65岁以上人口比重在2010年占8.9%,已经超过了老龄化的标志,说明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3.从东部人口比重看,东部人口比重比较稳定,东部地区人口多,但经历了人口高速增长的时期并没有呈现人口高速增加,反而出现了文革前后的人口减少,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的,包括天灾以及当时人为的调动。
A、不正确,东部人口一直在增加,从人口总数与东部人口比重中得知,1953年东部人口数量是42.2%*5=2.06(亿),1982年41.1%*10.9=4.48(亿),2010年的46.2%*13.4=6.19(亿),东部人口数量在增加。
B、图中的自然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而东部人口比重并不随着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而下降,人口数量也没有下降,说明不了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最主要就是出生率。
C、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东部单位面积不变,人口却在不断增加,密度当然增大了。
D、影响人口比重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环境变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