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高考历史 真题
1.永洲最近三年的历史政治的简答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2.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
3.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4.全国一共多少套历史高考题
5.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6.江苏高考历史难吗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永洲最近三年的历史政治的简答题考的是什么知识点
一、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
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
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二、如何作答高中历史41题有关"解读"的题型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崛起观点2.练习:关于西传教士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观点4.练习三:海权与兴衰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观点6.练习五:评论关于传统政治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观点例题: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2011宁夏卷41.(12)阅读材料答问题材料 西崛起曾视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古希腊古罗马现继世纪欧洲君主制骑士制度经文艺复兴航海代结束于西欧北美全世界军事、经济政治控制非洲、拉丁美洲亚洲遭遇欧洲探险或殖民才提历史欧洲接触征服才始十些历史家述概括提颠覆性认识认1500前经济、科技术、航海、贸易及探索拓面亚洲与东家都全世界引领者欧洲刚走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期些历史家认欧洲要远远落于世界其许文明直1800才赶并超些领先亚洲家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程度都要归功于其文明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欧洲—世界史视角西崛起(1500~1850)》评材料关于西崛起观点(12)(要求:围绕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展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审题基本要领:1.题型:评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种或两种观点建议选择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文4.间空间范围:1500-1800;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东典型)二、评标准:等(12~10)①紧扣评论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角度评论;③论证充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①能够结合评论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三等(4~0)①偏离评论象观点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清楚评标准看核观点明确、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解读信息调运用知识论证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原欧洲崛起历史本面目评论关欧洲崛起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与发展;西文精神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世界科技术历史足迹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观点即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要观点展论述四、材料所观点:1.西崛起世界历史引入胜历程2.非、拉、亚历史欧洲接触才始3.1500前亚洲与东家全世界引领者4.1500前欧洲落于世界其许文明5.1800欧洲才赶并超亚洲家6.西崛起比较晚近才突发7.西崛起程度归功于其文明观点任选论证即五、评论示例——1亮自观点(总论点):西崛起比较晚且程度归功于其文明 2(论点):西早期殖民扩张代落于东家16-18世纪能侵略非洲、美洲能摇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家3(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实力迅速增强1840鸦片战争英胜利标志西崛起4(论点三):西崛起文明源于东家唐朝明朝传播西科技、思想、文化说明论点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1800前才真崛起并且文明源于等东家六、结:类试题答题基本要领:1概括材料观点标明观点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判断确定立论驳论3段论述——第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必须总观点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总观点另外部)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升规律、本质、实质、确做)练习:评价关于西传教士观点41.(12)阅读列材料答问题材料 随着教华势力断恶性膨胀更恶霸赖籍着入教名逃避官府管辖教特权掩护非作歹倡导西郑观应奏折提莠民教护符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妻侵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奏折说……迩彼教见鸱张经投教即倚护符横行乡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辄欺……每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平……;义团坚决镇压袁世凯奏折认……东省民教积相能推原其故固由教民强横亦由官未能持平办理……教民气焰益张良民激怒愈甚旦发作势同决川由看清廷官员并非知事情缘由郑、毓、袁三政治立场同都认教平民欺压官吏袒教抑民激进民变终酿义团民变材料二 培养医才满足医院需求1866嘉约翰设博济医校始招收男改名南华医科校始招收孙山曾该校习博济医校设解剖、理、内科、外科、化、药等嘉约翰亲自教课1898嘉约翰花湾建造第所精神病院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传教士先创办广东医堂及其附属柔济医院护士校、韬美医院等培养首批护士评材料关于近代西传教士观点指导:第步:概括材料观点材料: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材料二:传教士传播西先进文明第二步:观点析选择1.观点析: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近代列强侵华核控制市场核服务政治、经济、文化等面要求传教士打着传播基督教旗号实质经济侵略服务观点确2.观点析二:传教士传播先进文明论传教士传播福音创办校、医院、报刊杂志都侵略服务否认部传播先进文明愿望改变整西家侵略性质能说客观传播西先进文明3.选择: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第三步:列写作框架示例1.(总观点)材料说传教士列强侵华代表观点反映传教士本质2.(观点)传教士列强侵华急先锋3.(观点二)传教士加速近代半殖民化进程论证——政治破坏文化 *** 条约内容;干涉内政材料内容;经济巧夺豪取材料内容;社面破坏传统道德材料内容4.(观点三)传教士文化能改变列强侵华本质。
三、求高考新课标历史41题这种创新题型如何解答能得高分,包括提炼历史高考观点评论题专题辅导目录1.高考例题: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2.练习一: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3.练习二:关于“全球化”的观点。
4.练习三: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5.练习四:关于科举制的观点。
6.练习五:评论关于中国传统政治的观点。7.练习六:评论关于20世纪悖论的观点。
例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1宁夏卷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
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一、审题的基本要领:1.题型:“评”是评论题。2.范围要求: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
建议只选择一种观点。3.答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4.时间空间范围:15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拉美、中东不典型)。
二、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从评分标准来看,核心是观点明确、多角度评论。三、本题解析:1.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2.命题者意图:还原“欧洲崛起”历史的本来面目,评论有关“欧洲崛起”的观点。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
4.审题关键:命题者明显倾向于杰克·戈德斯通的观点,即“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因此,要以这一观点为中心展开论述。四、材料中所有观点:1.西方的崛起是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
2.非、拉、亚的历史是从欧洲的接触才开始的。3.在1500年前后,亚洲与中东国家是全世界的引领者。
4.1500年前后的欧洲落后于世界其他许多文明。5.1800年欧洲才赶上并超过亚洲国家。
6.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7.西方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以上观点任选一个论证即可。五、评论示例——1亮出自己的观点(总论点):西方的崛起是比较晚的,而且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他文明。
2(分论点一):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时代落后于东方国家。16-18世纪只能侵略非洲、美洲,不能动摇中国等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3(分论点二):19世纪前期西方才崛起。工业革命使英国实力迅速增强,1840年鸦片战争英国胜利标志西方崛起。
4(分论点三):西方崛起很多文明成就来源于东方国家。以唐朝到明朝传播到西方的科技、思想、文化说明分论点。
5结论(呼应总论点):西方在1800前后才真正崛起,并且很多文明成果来源于中国等东方国家。六、小结:这类试题的答题基本要领是:1概括材料观点。
标明观点出自哪则材料。2选择观点并作出判断,确定是立论还是驳论。
3分段论述——第一段:观点表述;第二段:论点一(必须是总观点的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三段:论点二(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四段:论点三(必须是总观点的另外一部分)表述及其论证;第五段:结论(不能简单重复总观点,必须作内涵表述,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正确做法)。练习一:评价关于西方传教士的观点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教会在华势力的不断恶性膨胀,更多的恶霸无赖也籍着入教为名来逃避官府的管辖,以教会的特权为掩护为非作歹。如倡导西学的郑观应在当时的奏折上提到,“莠民以教为护符。
尝闻作奸犯科,讹诈乡愚,欺凌孤弱,占 *** ,侵人产,负租项,欠钱粮,包揽官事,击毙平民……”;毓贤的奏折也说,“……迩来,彼教日见鸱张。一经投教,即倚为护符,横行乡里,鱼肉良民,甚至挟制官长,动辄欺人……每因教民肆虐太甚,乡民积怨不平……”;对义和团坚决镇压的袁世凯在奏折中也认为“……东省民教积不。
四、历史高考真题41题怎么得高分博客历史:汉语词语,含义有三:
1.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2.沿革,来历。
3.过去的事实。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1]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五、高考文综第41题的答题技巧政治、历史、地理答题技巧:
一、政治篇
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得分技巧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冲关高考文综政治主观题,考生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必须过好基础关,即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对课本中的知识要做到细、熟、通。
其次,要过好能力关,即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高自己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要过好技巧关,即根据政治非选择题相应的设问类型,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
1.体现、说明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体现、说明类试题可分四步。第一步“定”,即确定所要运用的观点、原理。第二步“分”,即对观点、原理进行分解。第三步“筛”,即筛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第四步“联”,即把保留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2.原因类主观题冲关
解答此类试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要说明其影响和意义。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即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能)这样做。分析时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当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之外,有时还需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
3.措施类主观大题冲关
解答措施类试题,首先要读懂设问,确定答题范围;其次要明确措施的实施者,有几个措施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最后将材料信息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作答。
4.意义类主观题冲关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
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学科
分析评价报告
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杨国斌
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是由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历史教研员杨国斌(特级教师)、道县一中何恒光(高级教师)、江华一中周银秀(高级教师)和永州四中武熠志(高级教师)共同命制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纵观永州市2010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可以发现,试题基本贴近近三年来高考命题的思路和风格,题型结构保持稳定,命题者始终坚持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学科能力为核心、以学科素养为主导的命题原则,将史学观点、史学范式、史学方法、人文素养、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试题立意新颖、情境鲜活、立足基础、突出能力、稳中求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引领课改,全面考查考生概念理解、材料处理、阐释分析、探究论证等学科能力,较好地体现“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课改要求,凸现学科特色,较好地体现了历史学科教学目标达成度和高考模拟的检测功能,较好地体现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的要求,充分揭示了高三复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指导高考复习的正确方向,增强高三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符合我市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实际和历史高考命题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试卷结构分析
1、试卷结构
本次模拟考试严格按照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命题和制卷,命题范围涉及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文明发展史)、必修二(经济文明发展史)、必修三(科技和思想文化发展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试题卷为八个版面,阅读量为6764字;答题卷为四个版面,参考答案字数为1214字。题型:第一大题为选择题,共25题,计50分。其中,文字材料型选择题16道,材料型选择题2道、表格材料型选择3道,组合式材料型选择题2道。第二大题为非选择题,共4题,计50分,其中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0分。其中,文字材料15条,材料1件。其中第29题有两组题,考生作答时可任意选取一组作答;若两组题都作答,则以第一组题为准。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在五大模块中的题量、分值分配统计如下(注:选修1和选修3为二选一):
模 块 选择题 主观题 比例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必修1(政治制度) 9 18 1 12 30%
必修2(经济及社会生活) 8 16 1 13 29%
必修3(科技文化) 8 16 1 15 31%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10 10%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 10 10%
合 计 25 50 4 50 100%
2、试题命制双向细目表
题号 考点内容 情景呈现方式 能 力 要 求 分值
1 文史常识,称呼称谓 话题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2 文物的史料价值 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3 洋务运动的实践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4 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演变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5 书法的艺术魅力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7 ***宣言的主要内容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8 启蒙运动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9 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0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状况 表格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1 上海历史的变迁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2 的评价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3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4 历史研究的方法 表格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5 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6 大众传媒的作用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7 一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18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流派的特点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19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0 中英历史对比的思考 话题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分
21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2 清政府收复台湾的意义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23 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话题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4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解读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分
25 苏联斯大林体制的内涵 表格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分
26 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
直接提问 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2分
27 儒家思想的影响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3分
28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影响 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15分
29(Ⅰ)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0分
29(Ⅱ) 美国参加一战的背景 原始文字材料,直接提问 探讨和概括问题的能力 10分
试题整体难度系数控制 0.55左右
二、试题特点分析
(一)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
试卷既重视历史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又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的功能,较好地体现了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公民教育的课程观过渡,两种课程观交相辉映。试题整体上较为平实质朴,注重考查历史的基础知识、突出历史学科的学科性、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重视学科能力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注重教材的知识细节和相关边缘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考查的基础知识内容各模块都有涉及,而且渗透考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
(二)高度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考查。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试卷保持近几年来高考一脉相承的考查历史主干知识的风格,继续加强对历史学科基础知识和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如选择题第21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6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题“洋务运动的实践”、8题“启蒙运动的影响”。材料题26题考查“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和27题考查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历史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是文综最强调的思想。“能力立意”虽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主旋律,但学科基础知识仍然是文科综合能力的根基。模拟试卷特别是选择题十分注重历史基础知识再认再现的准确性。如11题考查了“上海历史的变迁”;15题考查了“的影响”等。
(三)特别关注对材料的阅读、分析、理解、提炼、迁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如26题“分析近代英法民主政治与雅典民主的‘历史渊源的关系’”;“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并维护民主的?”考查了学生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能力;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14题更是直接考查学生史学的研究方法。
1.在材料解读能力的考查上,试卷突出两大特点:一是重视考查学生在历史语境中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如选择题27题:对“论语加算盘”一词的理解,学生一定要从当时的语境出发,才能准确地解读“论语加算盘”的特殊含义。与此类情况相同的还有27题对“和魂汉才”的理解、19题:“为消灭文盲而斗争”等。对这些材料的解读都需要学生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才能准确判断。回到历史语境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能力是本试卷的一大特点。二是重视考查学生对材料意义的阐释能力。根据提供的材料,要求学生依据所学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这也是试卷的一大特点。如材料题如26题“分析近代英法民主政治与雅典民主的‘历史渊源的关系’”;“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并维护民主的?” “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这充分表明,重视学生对材料意义的解释,鼓励学生对历史现象发表个性化见解是试卷的又一大特色。
2.重视材料运用能力的考查。试卷采用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三新出彩”的命题方式,加强对学生解读和运用材料能力的考查。同时让卷面生动活泼。试题呈现的材料分三类:一是图表材料:如10题“《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25题的“1940—1985年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状况表”。二是文字材料:提供了各类文献,如26题、27题、28题等非选择题和很多材料选择题都是直接引用原始史料,文献材料丰富,三是材料:如2题“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图;19题“文革时期的脱盲证”图;28题“近代中国经济状况”图等。
(四)试题设计强调活化知识,拓宽视野,凸显史学理念。
史观是人们观察、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观点和基本理论,主要有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等。综观历史试题,现代化史观成为今年命题指导思想。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纵向过渡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理性化。26题考查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27题考查了中国儒家思想演变及影响,体现了近代思想的民主化理性化历程;28题考查了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体现了经济的工业化历程。
(五)试题内容重视历史学科的思想情感教育功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表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是思想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历史试卷命题设计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从而实现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与考查。如27题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作材料,这对当前如何提高学生素质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试卷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彰显历史学科公民教育功能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凸显了历史教育从学科中心的课程观向公民教育的课程观的转变。
(六)、关注时事,聚焦热点,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历史是现实的、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的反映,它与社会热点问题密切相关。试卷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如周年热点有:11题考查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20题考查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等等。整卷没有出现冷僻的知识点。总之,试卷体现了“立足书本、考察能力、时事切入、不避热点”的特点,具有基础性、学科性、时代性。试题着意引导学生关心国内国际的重大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关注民生等社会和谐问题,思考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充分体现时代性特点。
三、全市历史成绩主要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
1、全市各县(区)分数段统计与对比分析
分数段 冷
水
滩 零
陵 祁
阳 东安 双
牌 宁
远 道
县 江
永 江
华 新
田 蓝山 全
市
报考人数 1036 1276 1872 464 345 949 904 549 946 516 389 9247
实考人数 993 1258 1824 462 345 938 895 543 926 501 370 9255
90-100 2 0 2 0 0 1 0 0 0 0 0 5
80-89 44 11 97 1 1 8 7 3 5 8 5 190
70-79 166 199 417 37 59 92 78 52 95 65 34 1294
60-69 255 294 537 153 128 235 253 121 284 170 111 2561
50-59 259 333 449 166 100 301 291 192 296 150 111 2648
40-49 161 247 201 83 44 198 171 131 169 82 71 1550
30-39 70 112 86 17 10 61 68 39 65 16 27 571
1-29 36 62 35 5 2 22 27 5 20 10 11 236
2、全市各县(区)人均分统计与分析情况
县区 双牌 冷水滩 零陵 东安 新田 江华
实考
人数 345 993 1258 462 501 926
平均分 59.55 57.65 55.02 56.64 58.03 55.9
名次 2 4 9 5 3 6
县区 祁阳 蓝山 江永 道县 宁远 全市
参考
人数 1824 370 543 895 938 9055
平均分 60.97 55.56 54.60 54.82 55.14 57.01
名次 1 7 11 10 8
3、全市各县(区)优秀率和及格率统计与分析情况:
县区 冷水滩 零陵 祁阳 东安 双牌 宁远
优秀率% 4.63 0.87 5.42 0.21 0.28 0.95
名次 2 6 1 11 10 5
县区 道县 江永 江华 新田 蓝山 全市
优秀率% 0.78 0.55 0.53 1.59 1.35 2.15
名次 7 8 9 3 4
县区 冷水滩 零陵 祁阳 东安 双牌 宁远
及格率% 47.02 40.06 57.73 41.34 54.49 37.95
名次 4 8 1 6 2 9
县区 道县 江永 江华 新田 蓝山 全市
及格率% 37.76 32.41 41.46 48.50 40.54 44.72
名次 10 11 5 3 7
4、试卷难度系数及全市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最高分和最低分
难度
系数 平均分 优秀率 及格率 最高分 学校 姓名 最低分
0.57 57.01 2.15 44.72 91 永州
四中 刘绍青 2
历史总分值为100分,全市抽样300份试卷,平均分为56.77分,得分率为56.77%,抽样难度系数为0.56。阅卷统计分析后,全市实际难度系数为0.55,这与试题控制目标基本一致,也与高考难度系数接近。
四、考生答卷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在全市统一阅卷中,各小组阅卷教师都见到了不少史实正确、分析透彻、概括简约、行文精练、字体工整的试卷,一些优秀试卷的解答不仅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而且视野开阔、思考全面,有的考生对某一试题的回答比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还要周全、合理,但同时也却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第1—25题:选择题25题,共50%,从抽样看,平均得分为28分,得分率为56%。
存在的问题是:填涂不规范,电脑阅卷时无法识别与计分;缺乏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分析理解不到位;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模糊;分析、理解、迁移与运用能力较差。
第26题: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8—9分间。这是一道综合题,题目设计包括三段材料和三个设问。考查主题是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考查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比较高。
存在的问题是:(1)第一问“著作流传”答为“遗存、战争、殖民征服”,把设问中的“历史渊源”理解为“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含义来组织语言作答。(2)忽略宪法、联邦制、三权分立、共和国概念,多强调州、权力分配、上下议院的提法。无代议制与直接民主这两个概念表述。(3)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这个表述,多答改革开放、特色道路、经济建设、“借鉴吸取西方民主、走独立自主之路。”“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的表述不够。
第27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7分左右,最高分为满分13分,最低分为0分。大多数学校得分不高,只有几所学校得分较高。
这是一道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必修三中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观点、儒家思想对日本的影响以及儒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差异的原因等知识点。
存在的问题:(1)第一问材料中的儒家思想观点写不完整,尤其是胸怀天下、知行合一等观点没写出来。(2)第二问中对“和魂汉才”、“论语加算盘”理论普遍没解释。(3)第三问学生答题差异较大,只有小部分学生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全面回答,大多数人只能答一、两个方面,而且表述很不完整。
第28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9分左右,最高分为14分,最低分为0分。这道题目以世界市场的形成、拓展为切入点,考查必修一中英国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必修二中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知识点。
存在的问题:(1)第一问中18世纪后期世界发生的变化:“商品种类增多”这个观点普遍没写出来;变化的原因:“殖民扩张”这个观点普遍没写出来,学生基本上答“工业革命”。(2) 第二问中时间界定不清。(3)第3问中从材料中概括出来的观点不完整,有的没有概括只是抄材料,甚至不看材料想当然地答几个观点。(4)第四问中据材料答影响:自然经济破产、经济结构变动等要点答不出来。
第29题情况分析:从抽样看,本小题得分在5—8分,最高满分10分,最低分0分。这道题目为选做题,主要考查选修1王安石变法的有关知识点和选修3一战的有关知识点。
大部分同学选做Ⅰ,答题基本情况如下:第(1)小问:大部分同学提炼信息较准确全面,归纳出“冗官、冗兵、冗费、阶级矛盾激化”等关键字眼,学生得分普遍较高。第(2)小问区分度较大,基础好的同学准确、到位,但有半数以上同学未从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作答而是答理材措施,同时还出现错别字、张冠李戴等知识性错误,如答均田制、青田法等。第(3)小问部分同学能依据材料作答,但失分同学主要失误为没有依托材料,完全背离材料作答;也有部分同学对态度判断失误。
小部分同学选做Ⅱ,此题得分较高的同学基本能从“一战”“美国霸权”角度作答,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大部分同学得分较低:原因为学生时空观不强,通史知识严重缺乏,把两次世界大战相混淆,错答“二战”“反法西斯”“冷战”。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在答题中暴露的主要问题有:(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主干内容、核心知识把握不牢。一些考生缺乏基本的历史知识,答题思路不清,失分较多。(2)综合能力较差。审题不清,无法揣摩试题的考查意图。(3)阅读理解能力欠缺,答题方法与技巧不当。一些考生看不懂材料,不会分析试题所给材料,答题只是乱猜。一些考生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缺乏一定的归纳提炼能力,答题中乱抄材料。(4)答题时的格式不清晰,答题位置错误,填涂不规范,语言不规范。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语言的运用与组织,词不达意、用语错误、不准确、不恰当的例子比比皆是。一些考生不注意卷面整洁,书写潦草、乱写乱画、字体过小、错字别字,阅卷教师难以分辨或明白其意。
五、后阶段复习教学建议
1、认真研究课标与考纲,深入分析高考试卷。
首先,看看考纲中的能力要求与知识内容要求有什么新的变化?这样使复习能更具针对性。考试大纲将要下发,用好考试大纲能使我们对复习更加有的放矢。
其次,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卷,特别是课改省份的高考试卷。近五年的文综试卷主要特点:一是强调考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二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考查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三是强调时政热点的外壳,突出学科知识的逐一体现:四是强调跨学科内容的转换衔接自然,既不为服从主题而牺牲学科主干知识,也不为服从学科主干知识而肢解主题;五是强调考查单科主干知识,突出考查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所以,我们要认真收集历年的高考试卷,布置学生认真地做,教师认真地讲评分析,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对高考难度和考试方式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对参加高考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2、重视文明史(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体现了这一理念。
(1)人类文明史是新课标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理念。
(2)近五年高考以文明史为主要内容,尤其是2009年高考中的文综试卷,充分体现了人类文明史的发展内容。
(3)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应对主干知识,按文明史的发展线索重新梳理,形成整体知识模块。用文明史来整合重要的历史史实。如洋务运动,从文明史角度看,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从文明史角度看,许多小问题其实是文明史的重要内容。
(4)生产力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但人类文明是全局、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三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要相互渗透。
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力求做到:
(1)确定哪些是基础知识,这是一个难题。许多学生没有形成历史主干知识概貌,对于重点历史知识的识记不准确,建议在以后的复习中夯实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2)平时的试题命制要高于教材,力求用大量、全新的材料,新的情景来命题。这是文综命题的方向。材料题的得分普遍较低,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复习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原始材料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要求高的试题,一般得分不高。因此,在以后的复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新情境条件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要参照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特别还要注意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提高。学生对与时政热点相关的历史知识理解不透彻,因此建议复习中重视探寻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切入点,并在日常教学中加强渗透,增强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
(4)加强对学生复习情况的调查研究,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如对学生考试答题情况作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教师对自己的复习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有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实效。随着高考的临近,教师手中的各地模拟试卷很多,经常进行综合考试,以便同学们适应考试。这就需要对各种试卷进行精选,对学生进行大强度的训练;同时,老师也要采取咨询、谈心等各种形式,全面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务必使学生能继续坚持脚踏实地的复习心态,注重课本,注重基础,注重单学科内的综合。
(5)回归教材,重视基础,提高复习效率。回归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在复习中基本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对看书厌烦或是没有方法,因而效率不高。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科的整体高度来统率回归教材的问题。高考主要是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主干内容,依据考试大纲从学科的整体高度来考虑,有利于学生在回归教材的过程中取其主干,读出最精练、最浓缩的内容,最终把书读薄,并做到心中有底,从本质上发现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在大脑中储存一个脉络清晰、结构分明、排列有序的知识网络。同时,教师还必须科学地界定本学科的重点内容,在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筛选的基础上,设计一些在知识网络交汇处的试题,并贯穿于学生回归教材过程的精选、精练的试题训练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回归教材的效率。
(6)注重方法,掌握技巧。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答题不规范等常规失分现象比较严重,建议在以后的检测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审题、解题能力较差,方法不对,往往答非所问。因此,注重对学生审题和解题方法的指导非常必要,教师平时还要注意讲练结合,举一反三,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技能。注重解决能力问题:考试是考生知识、能力、应用、身体、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透出现象看本质,多角度比较鉴别: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经济决定政治;主次矛盾变化;个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把握,阅读古文献;熟练理解外文文件内涵等相关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提高答题的严密性、语言的规范性。
本学科分析评价报告在命题组教师试卷分析和阅卷组教师答题分析基础上形成,凝聚了命题组和阅卷组全体同仁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因不便一一署名,特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大体包括背景原因类、内容 措施 类、特点特征类、影响意义类、认识启示类、论证评述类等方面,为帮助同学们提高解题能力,以下是我搜索整理的关于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 方法 指导,供参考复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背景原因类
1.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或这一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2.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从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如经济方面,可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政治方面,可涉及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思想文化方面,可涉及思想、科技、 教育 等角度。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或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或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蒸汽机的广泛利用,使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那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历史已跨进一个新的时代。……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摘编自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马戛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的眼中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戛尔尼的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戛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戛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北方或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促成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清政府为何拒绝马戛尔尼的要求?
解析试题以中英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为切入点,要求运用自然经济和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解决相关问题。第(1)问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制语“中国与英国经济发展”、“不同特点”,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归纳。第(2)问主要考查把握时代背景,运用历史概念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从马戛尔尼访华的时代背景出发,思考其出使中国的主观目的、动机;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等方面,深刻理解清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
试题通过相关材料和问题的设计,从中西对比、中外关联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形成综合性的思考。第(1)问,客观因素占主导地位;第(2)问,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
(1)不同特点的成因: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
(2)深层次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拓展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需要打开中国的市场。清政府拒绝的原因: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具有天朝大国的心理;外交上,闭关锁国,防范外来势力的侵扰。
二、内容措施类
1.呈现的方式
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涉及到主要内容、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有哪些、是什么等。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核心措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有哪些应对措施等。
2.路径的选择
(1)根据设问的方向仔细阅读材料,如从材料的关键字词中获取信息、从史料的引文出处和注释中获取信息、从数据的对比和变化中获取信息、要高度关注“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对“顿号”前后信息要通盘考虑等。阅读中切忌只顾一点,不及其他。
(2)材料是教材内容的合理延伸,因此,在阅读材料时要联系所学知识,从材料过渡到教材,这样涉及材料的有关内容就可以从教材里挖掘出来。材料、教材应兼顾使用,要灵活迁移所学的知识,使零散的材料转换成完整的史实。
例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年,美国通过《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后来又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法国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摘编自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
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为应对经济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2)据材料二,指出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各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试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处理材料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涉及到措施要点的概括归纳及其表述,要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材料信息,并对有效信息做出完整、准确的解读;第(2)问要注意从金融和贸易两个领域做答,并能迁移所学知识。参考答案
(1)措施:实行货币贬值、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
(2)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各国共同遵守的贸易准则。
三、特点特征类
1.呈现的方式
历史特点类设问,一般含有以下词语,如主要特点、基本特点、时代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新在何处等。特点类设问的角度较多:有针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设问,如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有什么特征、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也有依托某段材料的设问,如“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卷第37题);“依据材料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012年天津文综卷第12题)。或进行历史知识的比较设问,如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8题);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2012年山东文综卷第29题)。
2.路径的选择
(1)特点类问题,能力要求高,回答这一类问题时,首先要明确设问涉及的主体是什么,弄清是从一方面还是从几个方面来提炼特点,要能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2)一般来说,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背景”是否有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目的”是否具有多重性或是为哪一阶级(阶层)服务的;“过程”是否顺利, 领导力 量、实力对比是否发生变化;“程度”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性质”是否具有双重性、时代性;“时间”发生的早晚、经历的长短;“内容”最突出的、能体现某种思想的;“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积极与消极等。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据材料,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解析本题着眼于把握历史事件特征能力的考查,解答此题重在审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即在尽量避免国有化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同时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阶级矛盾。
参考答案
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四、影响意义类
1.呈现的方式
影响意义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设问。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有何历史意义等。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哪些积极或消极影响,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路径的选择
(1)全面分析:主要从现实与未来、主观与客观、积极与消极等方面客观理性地分析事件的影响,坚持一分为二,要分清主次;注意运用国际视角考察影响,如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中外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定向分析:经济影响可以从是否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开创新的经济结构或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影响需要分析社会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有利于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思想文化方面主要看是否符合时代潮流、是否有利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等。
例4 阅读下列材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说明了以现代化视角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试题要求按照材料设定的角度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问题的解答,首先要在充分获取和正确解读材料与设问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相关的历史事实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政治上: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五、认识启示类
1.呈现的方式
认识启示类设问,一般提及对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有什么看法、有哪些 经验 值得借鉴、有哪些教训需要吸取等。有的启示类设问,还给出了具体的理论角度要求,有的表述则较为笼统。
2.路径的选择
(1)答好此类题,既要找准理论角度,又要仔细分析材料,从中引出理论观点,并引伸出相应的启示。启示往往依据一定的理论观点,提炼启示必须言之有据。
(2)要注意运用因果关联、整体与部分、规律的客观性等理论观点,从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认识的深化和推移、意识的能动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
例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参考答案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六、论证评述类
1.呈现的方式
论证评述类设问,一般含有论证、评论、评析、说明、证明之类的词语。论证类设问可分为观点论证和材料论证(即用历史材料来体现观点)两种形式,它要求依据史实,运用恰当的史观展开论证。评述类设问可分为以纵向考查为主(以时间为序)或以横向考查为主(以空间为序)两类,要求对某一现象、事件、人物、观点进行评述,具有“大跨度”“高概括”的特点。
2.路径的选择
(1)论证题:首先要明确设问有没有要求判断观点的对与错,然后使用批判和引用的方式对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史观,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详略得当、表述清楚。
(2)评述题:先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结合当时的环境、具体的条件等因素,选用适当史学观点进行评析。评述时,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或边述边评,做到实事求是。
以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卷为例,如2010年第40题第(3)小题,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2011年第41题,评析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年第41题,评析“冲击-反应”模式。以江苏高考卷为例,2011年第22题第(3)小题,论证先生提出的观点;2012年第22题第(2)小题,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等。需要说明的是命题者并没有提供这些设问的具体参考答案,仅仅提供了一个评分标准,这势必将进一步推动高考试题由“采点得分”向“采意得分”转变。
历史主观题的设问分类众多,不同的设问类型,提问的角度各有不同,思考的方法路径也不尽相同。因此,加强对特定设问类型的了解,对于我们正确解答历史主观题是有帮助的。
2020高考历史主观题设问分类及方法指导相关 文章 :
1.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总结
2.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
3. 2020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4.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小技巧
5. 2020高考历史冲刺答题技巧
6. 高考历史改革答题技巧
7. 高考历史十大类试题解题方法指导
8.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9. 2020高考文综答题技巧
10. 高考历史备考策略:主观题应该分“四步走”,注意“传承与创新”
全国一共多少套历史高考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及套路有
分析考查范围寻找突破点。
高考历史选择题是以通史的顺序来编排试题的。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24—27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28—31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
抓准题目中的时空信息。
时空是把握历史的基础,时空意识、空间位置在高考命题者心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在2018年全国Ⅱ卷中的12道选择题,每一道题都包含了一定的时空信息。
反映类选择题采用缩句法。
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反映类选择题的出现频率很高,这类试题可以缩句法,将材料浓缩,尽量用一句话说出材料表达的主旨意图,再和选项匹配。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
7套。根据查询国家教育局官网得知,由于各地区高考政策不一样,需要的高考试题也就不一样,根据各地区的学科设有全国1卷、全国2卷、全国3卷、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7套卷子,包括历史学科。
江苏高考历史难吗
高三的第二次模拟考如期而至,之前的历史试卷都做了吗?历史试卷也是一种复习资料。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选择题
24、下表中所列是明朝皇帝系列表(部分),明朝皇帝的名讳关系主要体现了我国古代哪家思想的主张 ( )
A.儒家 B.法家
C.阴阳家 D.道家
25、观察右图中的书法艺术作品,其出现的时
代最早可能是 ( )
A.夏商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民国初期
26、《 清明 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 热点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27、观察下面战争形势图,下列对该战争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
A.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D.为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28、历史学家陈旭麓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一....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阶级斗争分析法
B.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事物
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29、在中国***成立__周年之际,唱红歌成为各地人民新的方式。下列红歌按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红日照遍了东方,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②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③解放区的天是艳阳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④毛主席呀红太阳,救星就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②④①
30、以下是在2011年春,山东某村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宣传 标语 :“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平竞争,接受群众监督!...“直接选举村委会,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珍惜民主权利,投好庄严一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
①村“两委”换届选举是加快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举措②村委会实行的是间接选举③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④乡村基层选举有利于激发广大农民的参政热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1、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 B.工厂制度的诞生
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 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32、以下对此曲线图理解,表述正确的是 ( )
187 0-1910年世界船舶数
A.由新航路开辟引起的 B.基本实现了水上运输工具的变革
C.不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 D.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33、美国人哈默被称为“红色资本家”,他23岁时到苏俄访问,为俄国人购买了100万美元的小麦,列宁接见了他,并授予他在苏俄开采石棉的特许权。以上活动发生的重要历史时期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的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34、阅读下面的各国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统计表据《世界发展 报告 (1993)》。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A.高福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并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B.英国的医疗福利开支呈上升趋势,实现了“收入均等化”
C.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稳定西方国家的统治秩序
D.四国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NP的比重均下降
35、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政府赤字大幅度上升,2011年6月27日,与国会参议院***就提高债务上限举行会谈……8月1日,美国众议院通过提高美国债务上限和削减赤字的法案,8月2日,参议院也通过了这一法案。此后,法案交由总统签署。这表明美国( )
A.总统对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 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联邦主权遭到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非选择题
40、(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
材料二:(雅典民主整体的根本缺陷)在于它把权利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国家管理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当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不是有王笏的人,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攫取财富的人,不是使用强术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
——苏格拉底
材料三:“辉煌属于希腊”,古雅典为近代民主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试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胜利。……
全世界都说,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却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然对人民负责的政府……”
——《美国的历程》
材料四:贵州省锦屏县乎秋镇圭叶村,2Q09年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至少三人同意后。才可能将其合并起来盖章,盖了章的发票才可入账报销。这枚印章被网友称为“历史上最牛的公章”。
——《腾讯网》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的缺陷。(4分)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突破古代民主的局限,又是怎样维护民主的?(6分)
(3)依据材料四,分析说明“史上最牛公章”“牛”在何处?(6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外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你的启示。(6分)
4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走向世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但在近代中国迈出这一步,并把这一步向前推进,却是坎坷的。尽管那些主张学习西方的早先的中国人,大都是激于外国侵略,耻己之不如人,要把别人打痛了自己的东西学过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报仇雪恨。……还有一层.为使中国放眼世界,不要徒以“汉官威仪”自诩,而要看到西方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改变中国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 诸方面的落后状况。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
材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柬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的,属于新派人物。
——摘编自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一位研究晚清乡土意识的学者说:“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先进思想家从西方引进,并以微弱的资产阶级经济关系和职能集团为依托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飘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试结合所学知谀分析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6分)
(3)你是否认同材料三中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43、请在以下历史试题A、B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的侵略,中日两国作出了不同的应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比它的近邻更快并成功地对西方的挑战作出了回应呢?为什么中国不能呢?
——费正清《东亚:近代的变化》
材料二: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佩里的舰队在能看得见首都江户的地方航行;几星期内,全日本便都知道了这一重大事件。相反,面积辽阔、人口稠密的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或不受西方的影响,反而充当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的储藏地。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习惯和感觉方式方面存在差别,这一差别无疑有这样的一个结果:在中国人不断后退,并很可能会继续后退到帝国彻底崩溃时,日本人即使不实际处于逐渐进步的状态之中,也处在从即将洒向他们的一片强光中得益的状态之中,处在利用那些中国人不屑一顾、而日本人在开始更加了解我们时多半不但能够采纳并急于采纳的进步和发明的状态之中。
——当时一位英国外交官
请回答:
(1)材料二、三是如何回答材料一中的问题的?(10分)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三中的观点,(5分)
B.(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许多评论家指责他(克伦威尔)是伪君子,指出他虽然总是在口头上赞成议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反对独断专行的统治,但是在事实上却建立了一种军事独裁统治。
——迈克尔?H?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材料二: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奇?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材料三: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日: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敷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乌从而鉴之。
——《李鸿章传》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一、二的观点。(10分)
(2)在人物评价问题上材料三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5分)
高三第二次模拟考历史试卷答案
24.C 25.D 26.C 27.B 28.C 29.C 30.D 31.C 32.B 33.A 34.C 35.D
B卷:
24.B 25.D 26.C 27.A 28.B 29.C 30.A 31.D 32.B 33.A 34.D 35.C
40.(22分)(1)缺陷:是少数人的民主,实质是奴隶主专政;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4分)
(2)以立法的形式确立联邦制民主共和国,突破了小国寡民的限制;实行代议制民主,突破了直接民主的限制;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6分)
(3) 将公章一分为五,体现创新性;暗含分权制衡原则;尊重民意,体现民主;发挥了人民的监督作用。(6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4)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追求民主政治是近代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主流,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民主建设有赖公众的积极参与与监督;民主政治的形式是多样的;民主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借鉴与创新的过程(或民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6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41.(15分) (1)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科技,抵抗外来侵略(或报仇雪恨);放眼世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2分)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
(3)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极力宣传西方启蒙思想,但终因历次运动脱离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广大农民,所以先进的思想对中国影响很小。(5分)或不认同: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对西方思想的宣传活动持久、深入,随着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生,先进思想观念已经广泛并逐渐深入人心。(5分)(任选一种观点回答即可)
C.环境保护:(1)柳江(珠江,西江等均可),镉(4分)(2)矿山排水、工业废水(6分)
43.(15分)
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材料二:日本地理位置独特、面积小、人口少,有助于他们迅速传播和接受新文化、新思想,有利于凝聚民族向心力,对外作出一致的回应;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否利于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内地传统观念和传统势力难以改变,不利于对外迅速作出一致的回应。(6分)材料三:中日两国人民的习惯和对外来事物的感觉方式不同(中国人对外来事物不屑一顾,日本人则有较强的适应性,乐于接受和采纳)。(4分)
(2)两段材料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看到了造成中日差异的部分因素,但没有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传统、国际环境等角度全面解释中日差异的原因。(5分,言之有理即可)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材料一:就任护国主,多次解散议会;远征爱尔兰、征服苏格兰;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6分)材料二: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4分)
(2)观点;人物评价,见仁见智,难以定论。(1分)因素:评价者的政治立场、生活 经验 、知识基础、主观情绪、个人好恶等;现实政治的需要;新材料的发现和解密;新的史学研究 方法 等。(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猜你喜欢:
1. 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2.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3. 中考历史试卷练习带答案
4. 2017历史高考模拟真题
5. 中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江苏高考历史难。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采用的是江苏省自主命题,江苏省高考历史试题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彰显了历史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试题通过考查对国史、党史、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和掌握,引导考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国相统一,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历史的角度,引导考生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在从优秀文化中汲取中国智慧的同时,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启发考生胸怀天下,放眼世界,科学认识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大势。
江苏高考历史试题题型特点,一是举例问题灵活开放,考察考生想象能力,有多组正确答案,有多种解题方案可供选择。
二是结构不良问题适度开放,考查考生对历史本质的理解,江苏高考历史试题引导中学历史在历史概念与历史方法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历史核心素养。
三是存在问题有序开放,江苏高考历史试题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求解题能力,再体现开放性的同时,也考查了考生思维的准确性与有序性。
江苏省高考备考建议:
1、制定学习计划:根据自己的目标,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要学习多长时间,要复习哪些科目,怎样进行练习等等。
2、合理安排时间:高考备考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焦虑。
3、注意身体健康:身体健康是高考备考的基础,一定要注意饮食和休息,适当进行运动,保证身体和精神的健康。
4、提高应试技巧:除了掌握知识点之外,还需要注意提高应试技巧,如答题技巧、时间管理等,这些都是高考成功的关键。
5、多练习、多复习:高考的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因此需要多做练习和复习,巩固知识点,提高考试水平。
6、积极参加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可以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考试水平,及时调整备考计划和应试策略。
7、积极心态:高考是一场长跑,需要具备持久的耐力和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能够取得好成绩,保持积极心态,不断鼓励自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