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2010高考满分作文

2.求10篇2010高考满分作文(老师让找的,3Q)

3.诗歌鉴赏怎么做

4.关于诗歌鉴赏

5.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求2010高考满分作文

高考历史怎么算分-高考历史无耻得分法

高中文理综合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s://pan.baidu/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文理综合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求10篇2010高考满分作文(老师让找的,3Q)

教室里的时光会飞 丁圣心

午后,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暖和至极,舒适至极,淡淡的一股困倦袭上心头,弥久不散。兀自翻阅起冗长的课本,除去老师那略微聒噪的声音,教室里分外安静,三两同学伏在桌上小憩,更多的是神游太虚。 这样的日子,难道不应该是极惬意的么? 舒适的风将我引出了教室门外,一瞬间阳光灼眼,视线里一片明亮。男生们已经成堆成群地涌出教室,找了块阳光充足的地方就驻足聊起天来,话题从游戏到NBA跳跃不停,津津乐道,只差没有手舞足蹈起来。而女生们多数更愿意呆在教室里,略驼着背,伏在课桌上奋笔疾书,细瘦的肩胛骨浅显易见,额上微微有汗滴顺着脸颊流进衣领里,转瞬不见了。天花板上的电风扇“吱啦吱啦”,顽强地抵抗着岁月的痕迹,愈是挣扎,愈是晃动得厉害,引得坐在电风扇下边的人惶惶不可终日。 大家都说,教室是学习的场所,操场是玩闹嬉戏的区域,而学校则是承载了我们所有青春与梦想的地方。深吸口气,有三月里青草的味道,红墙白瓦的味道,天空白云的味道,以及校服上浅浅的漂的味道……这些所有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提醒着我,这里是我的学校,我的班级,我生命中不可磨灭地和无法取代的记忆。 大抵是中午,所有人都在教室里做作业,聊天或是互相抽背单词,俨然形成了两种风气。一派人主要以学习为主,聚在一起讨论题目的有之,互相抽背古诗、单词的有之,教别人做题的有之。而另一派则以男生为领导,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侃大山,听者津津有味,也不在乎现在聊天是有多么的不合时宜,更是不嫌大热天的挤在一起。结果引来了老师的极为不满。 “你们那么多人挤在一起在干什么,肯定不是在讨论学习!”声音里夹杂着一股硝烟。 “我们在取暖!” 老师顿时哑然失笑,想要发火的想法却也消失得没有一点儿痕迹。这个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笑过之后稍稍出了神,想到不知不觉自己在这里已经呆了足足有四年之久,喜悦、忧伤、迷茫、无助、委屈、兴奋、激动……仿佛一辈子的事都浓缩在这里体验过了,不禁有些仲怔。常有人说,班集体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果不其然。 倏忽间有人拉着我的手,目光凝聚才发现是死党站在面前,一副“快快收魂”的表情瞪着我。 “怎么了?” “还问怎么了?班里人都走光了,忘记了么,运动会啊。”理所当然地摆着一张“完全败给你了”的脸,“我们要给大家加油啊,咱班最团结了!” ——我所身处的集体,是一个充满欢笑、常常会有拌嘴却感情依旧很好的集体。是一个承载梦想的地方。我为有它而骄傲,或者,它为有我们而骄傲。 “喂——”远处的朋友们,阳光下缩成了掠影,她们微笑着,她们挥手,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道别,“别愣在那里,你来不来,不来我们可走了……” 嬉戏声,打闹声。 像是个温暖而美好的童话。

——致墨子的一封信

北京一考生

尊敬的墨子:

这是两千年后的一个学生写给你的信。我不知缘何想要写信给你,只知道我因你而懂得了一个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

记得小时候,我无意间从书架的最底层摸到一本古朴的线装书,这便是我与你的第一次“邂逅”。但这第一次似乎并不大美妙,因为从你那黝黑的脸上我看不到一点情感,只有“守不竟,即赴死”的严苛与冷酷。

那时我觉得,你一定不是个有远大理想的人,一定不是个会仰望星空的人。

但终究,我没有放下这本书,而是日益被它吸引。“天下之人皆相爱,则强不执弱,众不劫寡”——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散发着一股奇特的稻香。于是每每书页翻动,我便仿佛回到那个“交相亏贼”的纷繁乱世。

苍茫中,我看到了那塞外骑着青牛缓缓西去的老者,望天吟咏“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望见那杏坛上侃侃而谈的翩翩君子,仰天大呼“天何言哉?天何言哉”;我看到了临淄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的一派繁荣,也见到了楚河上鼓盆而歌的隐士,正陶醉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终于,我一眼望到了你。你并未选择归隐,也不愿去与诸子整日无谓地论战。你只是奔波在华夏大地上,以行者的姿态现于人间,奔走疾呼,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之忧苦。“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也”,你是如此脚踏实地,你的脚步是如此坚实、不屈。

我终于明白,你并非不会仰望星空,你的繁星是“天下大同”。只是比起那些只知仰望星空,只能制造苍白无力的口号的其余诸子,你宁愿脚踏实地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让“兼爱”——你的这片星空划出更绚烂的光芒。所以,你总在不停地奔忙。你曾不远千里游说楚王,并“九拒鲁班攻城之机变”,拯救宋国一方百姓;你又四处奔波,“非攻”“非乐”“非命”“非儒”,为的就是切实地为这乱世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你仰望星空,又总是不忘脚踏实地。因而你的脚步从不停息,你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而在这浮夸虚仍存于世的两千年后,你的脚步也越发显得坚实、有力。

原来,你的双眼永远仰望着星空;原来,你的双脚从未离开过大地!

黑衣黑发、黑眼黑面,眼望星空,脚踏大地,奔走于大地上的你,就像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天际,穿透重霄,为这五岳点燃永不熄灭的火焰!

人类需要仰望星空,因为没有星空的照耀,我们的路不会有前方。但是,在仰望星空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脚踏实地,为他人为社会切实地做点什么。毕竟,星空的美丽永远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

墨子,感谢你,让我明白了这简单却又深邃的道理,也感谢你让我的生命拥有了最恒久的动力。

香盈心扉的花季

踩着雨季走来,花儿正开.

---题记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山城重庆便是如此.秋季则愈显得带雨含愁.瑟瑟秋风中,虽没有戴望舒那江南郁郁的小路,却系着席慕容烟柳淡淡的乡愁.看天空雀鸟的低飞,划下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沉思,蓦然回首,我已踩着15岁的尾巴了,雨季,拉开了她的雨帘-----

度着步,似史铁生在地坛里徘徊,撷数片枯黄的叶子,萎缩,干枯,记载着只有那片天空下的我才能读懂的诗句,然后变成细细小小的雨针,刺入那颗流血的心.我开始懂得记忆是一个小小的牢笼,而印象则是笼外的天空。我是不小心踩到了它鲜绿的脚掌了。

徜徉是一处闲愁,三友路的青石小径,寂寞地守着那一墙枯萎,留下老妇额上的沧桑。生命的弧度弯出自己的脚步。叶尖在私语中颤动,霎时传过些许感动。一条楞青的精神植入心土,我想用一种呆板的笑容来好好对付。

看到叶上滚着雨后的泪珠,闪着眼,是那么踌躇,一丝凝眉的触动。我很普通,不过如果有阳光照到我身上,我也会发光,七彩的光。你是否也被前途与现实迷住?迷途在重庆这雾都?看不清天空,让那块灰色的布蒙住?晶莹的稚嫩,你是否听得懂?我傻傻地伸出手,牵牵你,告诉自己心要跟着感觉走,永远不回头。

图书馆的灯向来很亮,我依着桃李湖静静地张望。如果说夏季的荷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唯美,那么屹立于瑟瑟秋雨中的枯荷就是一种“我心永恒”的倾诉,枯枝不哭,衰叶不愁,用一支铿锵的笔杆把湖面划成棱角分明的语言。风入袖,人依旧,柳色稀稀,一叶怎知秋?

风是秋天里最不害羞的小伙子,挥舞着自己有力的双臂,能看到他突突的腹肌,吹柔了柳条,吹皱了湖面,吹平了我小小的心。裹来了一路芬芳,顺着雨点一指,哦?桂花开了。

是那种小小的淡**的花瓣,淡到会被秋的冷气冰凝,会被染成肃杀的墨绿。然而,她就那样立着,伸着并不长却很光滑细美的脖子,明净得如同雨中的一抹阳光,溢出轻轻淡淡的芳香。

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恩,一棵开花的树。为了让你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我,我将在这里静静等待.他就是那棵等我的树,落掉最后一片叶子来等待.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折磨,立着就不能倒下.南开的树,很多,像剑,也像戟,森森连成一片,而他的天空很广,独自立着,笔直到让人瞻仰,在他的眼中,世界或许很小吧.为了他,我决计不再逃避,如果不能后退,我就选择面对,坚强地面队,决不逃离.

夜,轻轻喊了一声,星星就亮了,盈盈如烛的光,咬破了夜里的寂寞.夜上浓装,华光溢彩,而这里,只有一片微光,一路芳香.

我已不再是那个戴上红花就笑,拿着奖状就跳的小女生了.就连咖啡的苦也不能抚慰我内心的创伤,开始懂得van gagh的一点点,那鲜艳的颜色背后又是怎样的颓废与控诉呢?想要一阵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从明天起~

孤独地时候就牵起音乐,让自己死去,让音乐醒着,回忆也是为了忘却.我只是与过去打了一个照面,然后郑重地道一声再见,再见.”我是深爱着南开的”i promise.只是我还不懂怎么去爱,只是仰望,仰望,直到消失在回家的路上~

若是英雄,又怎能不懂寂寞?若是红颜,又怎能没有寂寞?

幻想与现实:砖(肖楚舟)

矗立在街道上的房屋是用砖砌成的。人类的世界是由幻想砌成的。

我们看似行走在切实可感的硬邦邦的现实之中,实则是浸泡在无数被实现的幻想里。

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区别于其他物种独立出来的呢?哲学家大概会说是从猿类会使用工具开始,考古学家大概会从千万年前的头盖骨上测算出一个年代来,我却要在这里下一个独断的结论,是从人的大脑里冒出第一个幻想的气泡开始。

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是由幻想衍生出来的。

吴承恩在《西游记》里给猴哥安上一种必杀技,筋斗云。这里面包含着千百年来被困在四平八稳的土地上的人类对于翱翔这种动作的幻想。四百年后,这种幻想由怀特兄弟变为现实。

凡尔纳在纸上搭造与当时现实脱线的自己的王国,那里有能把人送上月球的大炮,还有在海底潜行的鹦鹉螺号。在我们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前,这些幻想统统实现,月球上有了人类的脚印,海底下乱窜着各国的潜艇。

一百年前的清末家幻想上海成为万国博览会的会场。现在这幻想成真的场景,正轰轰烈烈地在黄浦江两岸上演。

人首先对现实之外的事物产生幻想,再在漫长的时间里将幻想添上智慧,揉进理性,放进实践里去烈火烘烤,拿出来,才成了搭建现实的砖。于是才有了我们这个巨擘森立的现实世界。如若没有最初仰望天空时对飞行的幻想,人类至今仍是匍匐在土地上的物种;如若没有凡尔纳对外太空和海底的胡思乱想,人类今天兴许是坐等能源枯竭的无助种群;如若没有对上海举办万国博览会的的幻想,中国人永远不会有机会看着日日刷新的世博游园人数傻傻自豪。

人类创造的精神世界亦是由幻想衍生出来的。

因为有对于山水日月的幻想,仓颉才在纸上画出象形的汉字。

因为有对于苍生安宁的幻想,老子才把一个小国寡民描绘得那样迷人。

因为有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奥斯汀才把一个达西和伊莉莎白写成英国乡村里的风景。

因为有对于和平世界的幻想,托尔金才把一个中土世界写得雄浑苍凉。

幻想就是这样浸泡着我们。人类的大脑因为有幻想,才有渴望,才有改变世界的伟力。人类的现实,就是以幻想为砖的一场浩大的建筑工事。精神幻想指引方向,保证这世界不在不知不觉中坍塌;物质幻想垒就高度,使得人类往未来的更高深处走去。

人就是塑砖的工匠,有了幻想,才能筑就雄奇的现实世界。而幻想干涸的人类,只不过是躺在泥泞中的蠢物罢了。

站在幻想之峰了望(徐继胜)

人类自从直立行走以后,面向大地的眼睛可以充满幻想地向上看,向远处看。

在地球上,各种飞禽走兽从我们身边经过,人类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我们不能飞,像鹰那么潇洒于蓝天,不能像马跑得那么快,打洞的技术还不如老鼠,唱的歌也不如百灵鸟那么动听。

人类不是深深地埋头自卑,而是昂头幻想。我们做出像翅膀一样的东西,披在身上,从高处往下跳,好些可爱的人跌下深渊,但飞机还是载着人类的幻想飞向蓝天。

人类因不足而幻想,因幻想而进步。

于是我站在幻想之峰了望,了望中华民族的未来。

我幻想,中国人从等级之阶上走向平等之途。

从周公的礼制开始,中国人有意识地学会分三六九等。什么都有等级,连衣服的颜色和质料。官大的穿的是鲜艳的颜色,被贬在九江做司马的白居易只能穿着青衫,老百姓穿着布衣。文学界,以诗歌为老大,散文次之,、戏剧只能等而下之。文人写了、戏剧,都不好署真名,羞羞答答地写上笔名。我国、戏剧的晚熟,与文学的等级观点有关。封建时代,官为牧,民为牛马;官为父母,民为小草。社会成员依次分士农工商。妻大妾小,男尊女卑。方位上,右为大,左为小。梁山英雄,落魄山寨,也要排排座次。

和谐社会必须是建立在社会成员的平等之上,社会分工有异,但每一个炎黄子孙必须站在同一海拔的地方,没有高下尊卑之分。

我幻想,中华民族热爱真理超过一切。

当真理与权力不合时,我们选择真理;当真理与利益不合时,我们选择真理。我们热爱真理,真理才会爱我们。

巴金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说真话。季羡林先生说: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真话不全说”似乎有点世故,但“话全不说”却是底线。当真话不好说,我们宁可有尊严地沉默,也不要厚颜无耻地大说话。

当官员把单位的实情说出来,凝聚力会更大;当科研工作者因真实少发点论文,含金量会更高;当企业家因真实损失点利润,公司会开得更久。

我幻想,中华民族领世界之风骚。

我们有五千年的定力,中国的战马不曾去黑海边吃异国的青草。中国人将孝道营造出世上最温馨的家,白发飘飘之下是儿孙的欢笑。中国人不论走多远,心里想的永远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飞了五千年的凤凰有些老,有些迟钝,但在改革开放的烈火中可以重生。

我幻想,古老东方飞出叫声清脆的小凤凰,把全世界的目光引向远方。

寂寞的季节

“风吹落最后一片叶,我的心也飘着雪,爱只能往记忆里堆叠——oh,给下个季节。”

--题记

我独自走在暖风的季节,拒绝和过去告别。轻轻告诉自己,寂寞的人不需要流浪,我只是在受伤后偶尔流浪。沙坪是个没有悲哀的地方,然而就像朱自清所说那样,“快乐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难道“一切都是没有结局的开始,一切都是稍纵即逝的追寻”?就像她说的那样?我怕我走错,很怕,很怕~~向来坚强,没了爸爸妈妈,原来我也会迷失方向。

夜,不让语言再重复。被灯光照过的思想,闪着诱惑的光,原来一直在胡思乱想。哼,不想再理自己。

喜欢夜里的晚风,把自己吹得呼啦呼啦响,可以把心情挂在路边,抑或踢在脚下,任自己慢慢践踏,然后走开,偷偷看她哭泣的傻~~~

到底是女生,离开了家就想爸爸妈妈。才发现自己并没有长大,而且再也不想了。才知道伴随我们成长的是情感,不是人。闲来,握着笔,看着文字才踩着风的尾巴,从笔端滑落,摔到心上,碰撞出金属的声响。文字本没有感情,可是不同的人却总是强加上自己的感情,然后从文字中看到自己的模样,总把自己感动得汕然泪下。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啊。月,钩走儿时的童谣。陪着文字感伤,似欣赏一种寂寞孤独的绝美像夏空的透明淳朴,秋雨的绵延细长,爱也变成一种寂寞的语言,高高挂在天上,挽住月光,留下晚风幽咽在屋上。

夜晚的大脑可以客观地回答自己的问题。白天可以大胆地挥霍开去,任由物质的侵占,夜间就小心地交给精神来统领。青灯黄卷,幽茗飘香,“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家乡”就这样活着,就这样死去~~

任凭记忆腐蚀,那些清新翠绿,早已掩埋在时间的刻度里。站在杯口遥望,慢慢把时间过滤后的生活都溶解在生命里,许久以后,从浅浅的杯底析出,一两滴晶莹——我想那就是内心最美的东西,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像困在雾里,焦躁地想从茫然现实中逃”runrunrunaway.真的不想再怀疑自己,再冷的寂寞也会有融化的时候,你信不信?看着自己离去,寻找自由也要给别人自由,就给我自由,请自己犯罪!

希望不需要诠释,信仰不需呻吟,往事不用裹在怀里.原来一切痛苦都来自奢望,一切恰似命中注定。蜕去呻吟,或许我就是自己的阳光,灼灼地闪着耀眼的光,照着前方。

一切尽在不言中

曾有一天,一个朋友把正在做白日梦的我拉回了现实生活中,很严肃的问:“你开心吗?”我不思索的答到:“我很开心!”“你快乐吗?”我毫不犹豫的应到:“我很快乐!”“那你幸福吗?”“我很幸。。。福。。。”咽下最后一个字眼我的心不禁颤动了一下:我幸福吗?我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幸福!

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语言常在嘴边跳动笑容常在连上绽放的活泼开朗的人,可又有谁能了解真正的我呢?所以我就自我进行认识:

逆水行舟的幸福

我不是一个能够安下心来认真学习的人老师对我好,我都知道。从进入高中(8)班是这两个月以来自己的成绩一退再退,我不知道再用什么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我不知道如何再来面对父母期盼的眼神,我不知道如何才能不辜负亲人对我的厚望。两个月来使自己尽可能的开心快乐成了生命的主题。自己一再的堕落下去,以致于成绩一跌再跌。我没有勇气面对他们,认为自己已被世界遗弃。其实不然:父母没有指责,而是鼓励;老师没有批评,而是指导;哥哥没有叹息,而是相信……我开始在迷途中找出路,相信我不会被打倒,因为有那么多双眼睛在肯定着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可以那么幸福的,不可以让这种幸福被破坏。

润物无声的幸福

爷爷奶奶是生于封建社会时期的,由于当时封建气息的感染,使他们受的‘重男轻女’的这一思想的侵入,亲戚中也数男孩较多,较懂事。自然而然,调皮的我常被爷爷奶奶训斥,什么作为女孩子要矜持,不要大大咧咧的……可是,父母就不同了,作为家里的最小成员,他们对我呵护有加,生怕我受一点委屈,遭一点伤害。难道我还不够满足,不够幸福吗?不,我很幸福,应该让这种幸福延续下去!

关爱的幸福

由于我的性格外向,话较多。虽不善辞令但也不乏语言,所以交的朋友多。知心的朋友也不少当我快乐时,他们帮我一起分享,当我难过时和我一起分担让我的脸上时常挂满笑容,让我的字典里没有痛苦等字。难道这些还不够吗?不,我已经知足了,我真的很幸福……

其实,幸福就在你身边,主要看你是否有发现,是否挖掘。我们应把握今天,把握幸福,把握自己的命运。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陶潜挥手告别官场,曾经的名与利不过只是一纸荒诞,飘然撒下两袖清风。回归故里,遂了毕生心愿。那不过是绵延大山中的一点,乘舟绕过山路十八弯他早已急不可待。一顶茅屋,一盏书灯,一轮明月串联起他的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抵的上官场的朝歌夜弦,农民汗水间的笑容胜过一张张阿谀奉承的脸。陶潜,乐夫天命复奚疑!潇洒地转身,留下一个的永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惨遭贬谪,群臣的背影湮没了范仲淹的离去。无数次幻想的巴陵,终还是未去。那波涛汹涌的浪头,席卷着愁思出现在他的梦里,岳阳楼的精致,早已让他心驰神往。呵!仿佛看见了,那洞庭湖上的千帆,载着他的理想驶向无忧无虑的彼岸。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含笑吞下泪水。

漂泊处,谁相慰?

人曾说纳兰性德人生并无坎坷。父亲是朝廷要员,而当他知道家中的富丽堂皇都是倚叠如山的民脂民膏,他沉默了,用自己年幼的心和家族抵抗。无助,彷徨,漆黑的夜里与谁为伴呢?一醉解千愁,英年早逝,留给世人太多惋惜与悲痛。

他们笑了,得与失在弹指间灰飞烟灭;他们哭了,有谁能理解放弃中的寂寞哀愁?于是他们用人生书写了不朽的答案——放弃,就是拥有了世界。

010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

一日,吴王夫差遇见唐玄宗李隆基,说起臣子进谏之事,二人长吁短叹,感慨颇深。

夫差:李老弟啊,我是糊涂人啊。子胥对我一片忠心,竟被我当成狼心狗肺,倘若当初听了他的话,斩了西施这个祸水,灭掉越国,也不会害人害己,便宜了勾践那小子!唉,子胥,朕不听你的话,无颜面对你及吴国民众啊!

李隆基:夫差大哥不要难过,比起你我更愧对我家祖宗和子民。当政前期,我还能唤醒自己的耳朵,虚心听取姚崇他们的话,开创了“盛世”的繁华景象,可是后来,我迷恋于杨贵妃,整天听他的逢迎话,再也听不进一句意见啦,可那也只是变着法哄我开心罢了。好好的江山,竟被我因这帮小人的“意见”搞得摇摇欲坠。啊!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坚持自己的看法——

夫差:你我同样治国失误,但错因不同:我是因为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你在于不辨是非听信谗言。

李隆基:可不是吗?但怎样才能做到既善听别人的意见又不信谗言呢?

夫差:我看咱们不如打开历史明君的电脑笔记本吧,看他们有何高见。

唐太宗:“亲贤臣,远小人”此诸葛孔明之教导后主也,拭亮你的眼睛,明辨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虚心接受贤士进谏,哈——(笑着离去)

李隆基:我家祖宗太深奥了,我有些听不明白,让我们看看国外的明智者。

但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塞纳克:相信一切与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

夫差:各种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我看出共同点了。那就是如唐太宗说的,先辨别出好坏,在基础上要认真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当然最重要的要明辨是非。喂,你懂了吗?李老弟?

李隆基:懂了!我得马上给现代的人们说说去,让他们吸取历史教训!

士运论

余读《左传》、《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萧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曰:“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曰士运在我不在他。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士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曰:“老当益壮,宁移白道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滔滔雄辩需人之手?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俞伯牙有绕梁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运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曰:“是以圣人处穷达如一也。”是也夫。余訚訚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曰(《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诗歌鉴赏怎么做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鉴赏现代诗歌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

(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

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

“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

了。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

关于诗歌鉴赏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鉴赏现代诗歌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

(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

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

“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

了。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

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我们就明确了目标:

让老师认为我们的作文“立意高明、结构清晰、例子新颖、语言富有文”即可。

怎么做到?

1、关于立意高明:可遇而不可求。一旦立意超凡脱俗,再配以中上的语言于结构,立上一类。平时要注意思辨。

2、关于结构清晰:总结范文中的各种结构。同为高三党,我可以给出自己的部分总结:

开头一:1、精简叙述概括材料,画面感、力度感

2、揭示内涵

⑴三百八十几磅,居然全是不必要的。生命的源,血液的泵,那必要的小小的心脏,被埋葬在利奥·罗斯顿厚重而多余的脂肪里。这是一出滑稽的悲剧。为了活命,他原本仅仅需要一具简单轻便的躯体。与之相似,生命,只需灵魂的简单。

⑵大树是大地刺向天空的剑。天昏地暗时,雷鸣电闪,狂风骤雨,大树却屹立不动,顽强地抵抗着风雨,坚守着直立的姿态,宁折不弯。而即便折断,也不忘留几道木刺,于断裂处直指天空……

活就活个姿态。大树纵然死了,他触目惊心的折断依旧保持他的傲然,给观者以震撼、悲壮的美感。区别大树与小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姿态的坚守。姿态的坚守对于人来说,有时比最后的成功更重要。

开头二:“如果……如果……”排比设问开头,自然引出主旨,兼有文、气势。

⑴如果不倾尽全力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如果不学春蚕作茧就无法触及绝妙深奥的领域;如果不与世相隔、忍受孤独,就无法开创前人未有的伟业,聪明的你们,请告诉我,你是否能甘于寂寞,在无人的漫漫黑夜里苦苦求索?

那些古往今来站在思想巅峰的人,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⑵如果精神自由在现实社会不被包容,如果只有阿谀权贵才能攀到荣华富贵,如果拥有了才华注定忍受贫穷落魄,如果体味了富贵注定得不到永恒:萨列里,请告诉我,你会选择什么?

开头三:1、引述名言or小故事or常人论

2、赞同或批驳

3、细致阐述,提出观点

⑴一位哲人曾言:“只产生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认同这句话。

英雄是高大的,坚硬的,就如广口瓶中装满的石块,他们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但一个民族决不仅仅需要脊梁,一个有骨有血有肉的民族才是真正伟大的民族。

沙子填充石块的缝隙,而水又注入沙子的空隙,三位一体才铸就了一个坚固的实体。石块、沙、水,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就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比重。

⑵超人脱下袍子后也只是一个从马背上摔下从而瘫痪的普通人,然而演员克里斯托弗·里夫懂得在消沉的黑夜中让思维转弯——“’禁止通行’的路牌不是让你停下,而是提醒你该转弯了。”

有些事单凭一腔热血或一份执着是无法完成的,正如格林兄弟永远无法找出隐藏在童话背后的人类发展史。而当落满尘埃的《格林史》变为五彩斑斓的《格林童话》,点缀了无数儿童缤纷的梦境时,我们应当想到,何妨让思维转个弯。

⑶有一天,一位哲学家带着一个“刚从果园摘下来的苹果”给学生们上课,问他们是否能闻到苹果的香味。所有的人都纷纷答道闻到了,只有一个人沉默了一会,道:“老师,我什么都没闻到。”其他学生纷纷嗤之以鼻,但当哲学家让大家传看苹果的时候,他们都羞红了脸:原来这是一个蜡做的苹果!这个哲学家是苏格拉底,而坚守真理的学生,是柏拉图。

苏格拉底说:“不要相信所谓的经验,只有怀疑开始的时候,哲学和思想才会产生。”

诚如苏格拉底所言,真正可贵的思想,必定属于漫漫黑夜中独自求索者。他们不理睬旁人的白眼,不畏惧无人的黑夜,因为他们明白,刚刚被发现的真理,世界进步的源泉,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⑷人常以“作茧自缚”讽刺固步自封,殊不知对有些人而言,作茧只为破茧,自缚只为挣脱,长久的黑暗与沉默只为化蝶而出的光明与绚烂。因此,很多时候,“作茧”是一种大智慧大谋略——作茧的人懂得耐得住寂寞才能成就一番伟业。

⑸总有人说:“争是对自然运行方式的曲解,是对人自由本性的违背。”上网看看持有不同观点的网友关于某热点的争论,或是看看一些专家在争论学术问题时的话语,似乎真的该感慨此言不虚了——各色人等一言不合便满口污言、脏话连篇实在令我们这个以“君子之国”自誉的泱泱大国难堪。

可是,这是“争”本身的错吗?还是说人们对“争”的理解有问题呢?一谈及“争”,人们脑海中浮现的便是剑拔弩张、你死我亡,便是不择手段、无耻下流……“争”难道只意味着这些吗?非也。在我看来,“争”中可以有风度,“争”中应该有原则,“争”中亦可以有人情味。是为君子之争。

⑹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我想,这便是对行动的最好诠释。

行,是通往理想的桥,是粉碎磨难的斧。我们的一切的思维火花,若是没了“行”与“为”的帮助,也只能一闪而过,终成不了燎原之势。

⑺西方一科学考察队到了非洲,雇佣了当地人作向导,在连续几天匆匆赶路之后,当地的向导无论如何不肯再迈步,问其原因,答曰:“我在等我的灵魂赶上来。”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的社会,这句话无疑为我们敲响了一声警钟。当我们如同被抽打的陀螺一般围绕着什么疯狂旋转的时候,当我们像是被上了发条的木偶一般不息地追逐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又何曾放慢脚步,仔细地想想我们的所求究竟为何?

周国平写道:“人是一种过于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却往往忘记了开花。”我想,且不论人这匆匆一世的所求是否就是结果,但至少能够令人忘怀的终究还是那一树繁花。

开头四:1、类比;比喻排比2、带回所给材料点明主旨

⑴偶然进入蚌中的一粒沙,若没有蚌的日日磨砺,便不会成为温润如玉的珍珠;偶然遗在石缝中的一树种,若没有韧如磐石的志向,也不会长成黄山上气势如虹的迎客松!

也正如——众人只道《格林童话》出版是偶然,殊不知格林兄弟的呕心沥血!

⑵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跨越千百年的时空,仍然在人们心间静静流淌;那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但那自由的星星之火却依旧蔓延,在更广袤的土地上燃烧出希望。

在时光面前,最宏伟的丰碑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出的精神与思想,却在它们的载体与躯壳湮灭无痕后,化作风沙中的一抹余香,萦绕千年。

⑶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但并未被永远埋没,依然可以择机萌发,伸展枝叶;雏鹰生活在悬崖峭壁的天堑上,但并没有因此蜷缩待毙,依然可以磨练自己,翱翔九天。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梅,凌寒独自开,暗香盈风雪。

环境固然影响人,但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我们的脚正在走向自己选定的终点。决定一个人最终有无成就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