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么快速提高高考作文的句子修辞 使语言优美啊?

2.高考文言文修辞翻译技巧

3.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法

2021高考修辞手法难点突破_高考修辞复习

(1)比喻

诗词中运用比喻,在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意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理抒情时能使抽象的情与理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例如:

①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②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再如,古人在写行役之苦、思乡之恨、怀人之情时,常以月亮传情达意,但又很少直接写月,而常用借喻,如“玉轮、冰轮、银盆、玉环、玉盘”等。

(2)比拟

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及行为,或者赋予甲事物以乙事物的行为动作,从而使描写生动形象,使画面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更隽永。例如:

①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加点四字通过拟人、拟物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灵性,饶有情趣。

②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上阕)将菊、兰、明月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事物,表现了女主人公难以排遣的离愁。

③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下阕)后两句运用拟物手法,把无形的愁苦形象化,表现了离愁的难以排遣,成为千古名句。

(3)双关

古典诗词讲究含蓄美,因而双关手法运用较多,双关又分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双关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更有趣。例如:

①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南朝乐府《西洲曲》)“莲子”谐音双关,指“怜子”,“爱你”之意。

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丝”谐“思”的音:“泪”字语义双关,明指蜡泪,暗指相思之泪。

③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晴”谐“情”的音,实指情思。

(4)借代

借代在古诗词中运用得最广泛。称人时可用籍贯、官职、做官地等来代称,称物时可用一些有特征的或相关联的另一类事物来代称,有的代称甚至相沿成习。借代在诗词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很多,或得体,或含蓄,或形象,或别致。例如:

①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衣冠”代指晋代士族,即名门望族,因为他们以戴高高的帽子、穿宽大的衣服招摇过市而显耀自己的身份。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代指富豪之门,他们常把大门油漆成红色,以显示宅府的华贵及身份的显赫。

③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自居易《长恨歌》)本指汉武帝宠幸李夫人一事,这里代指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一事。

(5)夸张

夸张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例如:

①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少女以五件不可能出现的事为誓,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坚贞和无所顾忌的追求,人物形象鲜明。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白发因愁而生,长达三千丈,该是多么深重的愁思!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夸张出奇句。

③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后两句兼用比喻和夸张,承上句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

(6)对比

古代诗人在创作时经常通过对比来表明自己对事物、对世事的喜恶或憎悯。例如:

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富豪之家酒香肉味飘出深宅大院,而外边却饿殍塞道,对比何等鲜明,反映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社会现实。

②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李约《观祈雨》)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通过大旱之时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尖锐的阶级矛盾。

其他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以上两首,通过强烈对比,反映了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怎么快速提高高考作文的句子修辞 使语言优美啊?

手法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手术台”比作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当时紧张、危急的气氛。意在歌颂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对革命工作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还有《鸟的天堂》、《林海》、《沙漠里的船》和《彩色的翅膀》等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手法二、拟人

 《大海的歌》和《骄傲的孔雀》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大海的歌》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它能唱歌、传情、表意。《骄傲的孔雀》则把孔雀当作人,它能思维、有表情、神态活泼。

手法三、借代

 《帐篷》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作者借“帐篷”歌颂了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帐篷为家,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金色的鱼钩》和《手》等课题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手法四、双关

 《的力》这个题目就是一语双关,表面写的力量无穷,赞美它是世界大力土;实际写中国人民有一股百折不挠、奋发向上的抗日力量,赞美了抗日的烽火扑不灭,中华民族具有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力量。《落花生》、《古井》和《挑山工》等题目也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手法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引用了方志敏烈士的原话,这句话不仅是他对敌人的严厉驳斥,表现出了***人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还有《兄弟便是朱德》、《半夜鸡叫》等课题也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手法六、倒装

 《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课题,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郑振铎告别亲友、离开祖国时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抒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再见了,亲人》也用了倒装的修辞手法。

手法七、设问

 《幸福是什么》这一课题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用设问句作课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发人深思。

总而言之,文章的标题对一篇文章的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高考文言文修辞翻译技巧

二、高考作文语言出彩的艺术

“比喻”艺术

一、直接博喻式:喻势如破竹

用比喻是学生作文的常用之法,但有人却不懂博喻这种排比式的句式的特殊表达效果。它可以产生势如破竹、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能够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让人在博喻中深味主题的意蕴,感受作者语言的文和气势。有时还要在每个比喻的后面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那就又可使语言更加丰富。

例1、诚信如春天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敞开胸怀去接受;如夏天的一块西瓜,含在口中,甜到心里;如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勾起无限牵挂;如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永远那么纯洁。(《诚信——永远的绿卡》)

行文过程中构建博喻,可以形成破竹之气势,让读者在博喻的句式中去细细品味。本段作者深悟了这一方法:将“诚信”比作“春天第一缕阳光”、“夏天的一块西瓜”、“秋天远方飘来的一片火红的枫叶”和“冬天漫天飘飞的雪花”,以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为喻,视点独特。但作者并没有只是停留在一个简单的博喻的层面上,而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又添加了一句一般学生看似容易但做起难的而表达效果又特别好的话。如“敞开胸怀去接受”,就把作者对如春天阳光的诚信的喜爱之情写了出来。

例2、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零是一轮金灿灿的太阳,是热乎乎的鸡蛋,是一朵盛开的向日葵,是一颗圆形的巧克力,是妈妈炸的香喷喷的甜圈,也或许仅仅是一个圆圈……(《零的断想》)

作者将“零”比喻成“太阳”、“鸡蛋”、“向日葵”、“巧克力”、“甜圈”和“圆圈”,形象而生动地把“零”在“刚刚启蒙的孩童眼里”的形象写了出来,显得非常逼真而有亲和力。这也是借助了比喻的效果的,试想如果没有这些独特的比喻,其艺术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二、比喻+感悟式:喻意弥深

我们很多同学是能够运用比喻,但更多的是将比喻写完后就没有再去关照它了。其实能写一个或几个比喻还只是真正意义上的运用比喻表情达意的一半,那另一半就是在每个比喻后还要进行一番“感悟”,或者说是将这个比喻的具体内含挖掘出来,或是通过这个比喻能够感悟出更深的人生哲理来。

例3、真诚是头顶上闪烁的星星。也许你不能因此而否定她的存在。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保留真诚》)

这是第一种形式:只有一个比喻,然后再感悟。先将“真诚”比喻成“闪烁的星星”,这一比喻已经是够新颖的了。作者的高明之处正是因为有了后面的感悟非常深刻:头顶上的星星离我们较远,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意即我们不能没有“真诚”,否则“没有了真诚的人生,就如同没有了星星的夜晚一样乏味”,又回到这个比喻上来,从而使语言前后照应,具有一种美感,读来是一种享受。

例4、诚信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诚信是火,照亮夜行之路;诚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诚信——走向成功的钥匙》)

这是第二种表现形式:由比喻构成博喻,再加上感悟。将“诚信”比喻成“石”、“火”和 “路”,就已经显示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了。更让人佩服的是在每一个比喻后面作者还用了一个分句再作感悟,分别表明了“石”、“火”和“路”的深刻的含义,从而含蓄地说明了“诚信”的重要,呼唤不要抛弃“诚信”,因为它是走向成功的钥匙。

三、设问+比喻式:一问一答中显真情

先用一个设问句提出问题,然后再用一个或一组比喻来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这是使用比喻的一种常见方式。特别是当用一组比喻来构成排比或说成构成一个博喻时,并让每一个比喻句分别独立成段时,其气势,其形式,其效果,在一问一答中,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例5、诚信是什么?活泼好动的孩子说诚信是两根纤小的手指,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风华正茂的小伙子说诚信是一张精致的,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耄耋之年的老人说诚信是一本厚厚的日记,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诚信是什么》)

作者先提出“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然后从小孩、小伙子和老人这三个不同年龄特征、不同人生阅历的人的回答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什么是“诚信”。小孩把“诚信”比喻成“两根纤纤的手指”,并认为 “诚信”就是“拉过钩儿就永不反悔”;小伙子把“诚信”比喻成“一张精美的”,并认为“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老人则把“诚信”比喻成“一本厚厚的日记”,认为“诚信”是“一张不容背叛的人生契约”。到此“诚信是什么”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且显得令人信服,感人至深。

例6、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本文作者(与上文不是同一篇作文)也是先提出了“诚信是什么”的问题,然后用了一个排比句来回答,而且每一个分句都是一个比喻句。作者将“诚信”比喻成“清泉”、“腊梅”、“不灭之灯”、“灯塔”,比喻新颖独特,有创意了,但作者并不仅仅局限在此,还在每一个喻体前面加上了一串很富有特色的定语,又为这个比喻增色不少。取一问一答的方式,让人在不经意中认清了“诚信”的本质,产生了一泻千里的气势,读来是一种享受,从而使得文斐然,诗意昂然。

“排比”艺术

作文语言要讲求排比,它能给人一种宏伟的气势。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排比起兴法——羞达达的玫瑰静悄悄地开

例1、如果我是米洛斯的维纳斯我决不舍弃“美貌”;如果我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我决不舍弃“才学”;如果我是的夏洛克我决不舍弃“金钱”……如果我只是我自己,那么我决不会放弃“诚信”。(《抉择》)

《孔雀东南飞》中首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是典型的起兴例子。这里先设自己是米洛斯、柏拉图和夏洛克,而决不会舍弃“美貌”、“才学”和“金钱”,让读者推理,明白其意图:“我”不是上述三人,而是“我自己”;既是“我自己”就绝不会放弃“诚信”。正是有了这一起兴式的排比,才将作者的意思在最后表达出来,这正如静悄悄的玫瑰“羞达达”地开了出来一样。

例2、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作者先写两个设关系的复句,用“失去金钱”“只失去一部分”和“失去健康”“只失去一半”来起兴,目的是为了引出“失去诚信”则“一贫如洗”这个结论。让人在一串的设情况中独自品味,造成气势,使人不得不从反面的设中警醒:人生一世,必须守住“诚信”这块心灵“麦田”。将一个排比句组织成三个相对完整的段(好聪明)以示强调,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不妨一仿。

二、排比归纳法——杜鹃花儿遍地开

例3、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奏出易水送别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民谋福的诺言,才弹出了清正廉洁之歌。诚信——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以生命践约》)

本例作者深谙数学归纳法的要旨。先用古代荆轲秦王易水送别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再用“梁祝化蝶”的典故推出“诚信”是“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最后再用现代社会中焦禄禄、孔繁森等清官的事例得出“诚信”是“中国清官属守的定律”。由此我们就可推论: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社会,“诚信”都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思想品德。这就是归纳法在排比中的运用。

例4、什么?别告诉我你不知道怎样去寻找快乐啊!唉,快乐就是……快乐就是路边的一支康乃馨。因为我不惜“重金”把它从卖花女孩手中买下来,送给了妈妈。快乐就是因为囊中羞涩而溜进书店看个天昏地暗却只看不买,最后嘻皮笑脸地被店工轰了出来。快乐就是一时心血来潮,拉住某人秉烛夜谈,直到双方都抵不过睡意绵绵而接受周公召唤。快乐就乡间小道上一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快乐啊,有无数种定义。寻找快乐嘛,也有数不清的法子,就看你能不能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了。(《寻找快乐》)

你看“快乐”这个较抽象的话题就是这样表现出来的。它就是用“心”写出来的一段段感人的故事,用“情”描绘出的一曲曲美丽的歌。“卖花送给母亲”自己快乐,人们常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这个道理;想看书而不能卖书最后被老板轰了出来,自己也快乐,这是为收获而快乐;还有如乡间那“串串的脚印,一袭袭的花香,一声声的鸟啾,还有一条条吓得你半死的小毛毛虫”等,都能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通过这些对于快乐的描写,我们可以这样归纳:当你愁丝百结之时,别忘了主动地去寻找快乐,懂得寻找快乐的人,人生才会美丽。

三、九曲回环法——入幽兰之室余香三日绕梁

例5、因为他跟我以前和以后的老师一样,都是在我自卑的时候,对我说鼓励的话语,在我犯了错误的时候,细心地指出并帮我改正的良师;都是在我孤独的时候,与我促膝长谈,帮我走出困迷惑的挚友;在我无助的时候,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让我重新振作的的益友;都是在我失败的时候,耐心地安慰我,在我成功之时,与我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的严父慈母……

本段写一位山村语文老师对“我”的教育和影响。作者将老师比作“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并以此作为排比的基础,这不是奇的地方。本段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分别在“良师”、“挚友”、“益友”和“慈母”的前面加上了句式大致一致的小排比,而不是简单的排比。这就如同九曲回环,内容丰富而情趣昂然,形式多变而意境深远,如入幽兰之室,其香盈袖,三日不绝。实为一绝技。

四、一唱三叹法——余韵无穷的凤凰三点头

例6、诚信如海,可以容纳百川。得名,则可以名扬四海,流芳百世;得利,则可以取之有道,泽被后世;得才,则可以匡扶正义,正道直行。(《诚信——人生之本》)

“凤凰三点头”为茗苑中雅士上茶的文雅姿式,一杯茶让茶壶嘴点头三次方可斟满,取一种雅致。用在排比中,表现为要表达一种情感, 先用一句概括话开头,然后再用句式整齐、音韵和谐的句子组成排比句,从而起到一唱三叹之功效。本例先将“诚信”比喻为“海”,“可以容纳百川”,可谓“一唱”,其表现为可以“得名”、“得利”、“得才”,是为“三叹”,再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并列造成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诚信是我们为人处事的立身之本。可以一学。

例7、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的琴弦上回荡。(《冷香飞上语文》)

本例先说出语文的来源,是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的,然后将《三国演义》中张飞当阳怒吼计退强敌的故事,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独守空船的望夫之苦和人生感叹构建排比,而天下英雄的雄肝气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贾人思妇的幽怨情怀均是语文所必涉及的内容,这样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显得丰富多彩了。

例8、老师的心灵是如此的美好:甘为云霞,放太阳的光华;甘为绿叶,陪衬枝头的鲜花;甘作沉静寂寞的蓝天,烘托七色的彩虹;甘作呕心沥血的园丁,培育秋天的收获。老师的人格又是如此的高尚:是农夫,却把播在心上,用血液浇灌它成长;是沃土,却不长一株杂草,让花的根在躯体上滋蔓;是蜡烛,却在讲台前燃烧自己,用自己的鲜血之火来照亮别人……

此两段抒写了老师的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先在段首明确本段的观点,然后分别用一个排比来具体阐述,让人耳目一新,不仅能在第一时间紧扣读者的心灵,而且还给人势如破竹,一唱三叹之感。

例9、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逐渐开始直立行,并最终开始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场理论,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创新……(《雪化了以后是什么?》)

本段先提出一个中心“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再将古猿下地直立行制造和使用工具、瓦特改良蒸汽机、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和提出特色理论构成排比,形成一气贯通的强大气势,来说明“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这个道理。

五、他山之石法——借来芭蕉听雨声

例10、它(语文)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冷香飞上语文》)

“他山之石”即指引用别人的诗句进入自己的文章,如能构建排比句,则更能增加文章的文和增强文章的气势。引用了《论语》、李清照《一剪梅》、曹操《短歌行》和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的句子,使之构成一组引用式的排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赏心悦目,意旨典雅,别致典雅。

例11、文夏是夏天里出生的,性冷不怕热。她恋着夏的热情与流火。她喜欢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淡雅;她喜欢那“点水蜻蜓款款飞”的闲情逸志;也亲自领略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惬意。(《春夏秋冬》)

本段文字写“文夏”喜欢夏天的热情与流火,是通过三句作者在夏天感受最深的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点水蜻蜓款款飞”、“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来体现的。作者在写作手法多变,分别用“淡雅”、“闲情逸志”和“惬意”来归结自己的情感,恰当而有创新意味。这些地方足以体现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之强,表情达意的技巧之精,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高考语文万能答题法

1.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和方法:

1)、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译好一个句子,同样要遵从“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要把文言语句放到上下文中来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斟酌。判定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字多义的实词到底是哪个义项,文言句式是如何选用的,怎样准确断句,意译如何进行,这些都要依托上下文。离开了一定的语言环境,句子往往很难准确理解,也就很难能翻译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两眼只盯着要求翻译的句子本身,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翻译中出现偏差甚至错误,这就是没有语境意识造成的。

2)、翻译最基本的方法是将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即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即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词。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多数情况下就是把单音节词转换成双音节词。理解并掌握了这一方法,许多翻译题做起来就不难了。

例8:自以不能广施,至使此人颠沛,乃于所植竹处沟上立小桥,令足通行。

译文:自己认为不能够广泛施恩,以至使得这个人跌倒了,于是就在种植竹子处的水沟上建立一座小桥,让人足以能够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广”“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单音节词换成了双音节词。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换”“调”“留”“增”“补”“删”五字诀。

五字诀是译文语言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简述如下:

(1)“换”。对那些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词,在译文中替换为现代汉语。

例9: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09安徽卷)

译文: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叟”换成“老人”,“识”换成“知道”,“意”换成“心思”,“怀”换成“揣着”。

(2)“调”对文言语句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主要是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倒装现象,译文依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范,对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调整。如例5中的定语后置,例6中的状语后置,例7中的宾语前置。

(3)“留”。保留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保留特定的专名术语,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号、谥号、年号、特殊称谓、特殊的学术或专业术语,现在已经消失的事物等。

例10;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国一卷)

译文:与郡丞元宝藏结交很深,前前后后的县令县长,没有不受到他指挥的。

(4)“增”。文言文省略现象较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必要的语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宾语,例2中的省略主语,例6中的介词省略,例7中的动词省略等。

(5)“补”,就是将文中省略掉部分补充出来。

(6)“删”。文言语句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现代汉语没有类似用法的词语,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翻译时只能删除削减。如发语词“夫”“维”,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经及一些凑足音节的助词。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讲的方法和技巧说到底都还是“末技”;其实,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尤其是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的同学;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阅读套路,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2. 高考古文翻译方法及窍门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3.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额,我不知道,现在的高考题型究竟改到什么样子了,不过我记得以前是三道选择加两道翻译。

看完文言文之后,先不要急着答题,先把最后一道选择题也看了,因为最后一道选择题,一般都是考理解的,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技巧上的

至于知识上的,我只能说,平时积累了,高考考的一定都是平时做题见过的,这个是真理,一定要记牢,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一下常见的,经常整理一下

翻译……

翻译考点都是固定的,主要就是固定句式,固定短语(譬如,所以……要翻译成……的原因),还有就是实词解释,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

然后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把句式看懂,落下来,再慢慢翻译,多翻译一点就能多得一点分。

总之,还是积累最重要

嗯,以上,希望有所帮助

4. 高考语文有哪些文言文翻译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有十种常用的技巧:

1.留:

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2.删:

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3.补:

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4.换:

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5.调:

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6.选:

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7.译:

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8.意: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9.缩:

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10.扩:

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5. 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

文言文常用修辞手法

(1)、借代。文言文中,借代修辞格运用的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 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给理解,因为古时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这一特征来代事物本身,是一种借代。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按字面译为“穿布衣服的人”,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就会使人产生疑问:“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译时对这类地方应取意译的方法,加以复原(译为“平民百姓”),否则往往会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作为一种修辞方法,互文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 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常常可以收到言简意中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意本是“不因有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不仅指“己”,也指“物”。

(3)、委婉。在语文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 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明明大兵压境,杀气腾腾,却故意说得十分轻松自在。对这类句子的翻译,则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辞色彩。

(4)、讳饰。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 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 ”,了解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网址是:

里面还有很多!

6. 高考语文

网络搜索,仅供参考文言文翻译技巧: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文言文翻译技巧 学生做文言文时候遇到选择题还能做一些,但是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要好。

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如何科学、高效、到位地翻译文言文成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一、最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命题方式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1. 选文标准-----浅易突出,这方面的标准因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2).从文章中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句式。

(3)从文章的体裁来看主要是传记颂德类散文。(4)从文章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

(5)从文章的整体风格来看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2.今年的格式与往年基本一样。

3.翻译字数还是在40个字左右。 二、剖析文句设定,把握考察重点。

每年高考总是选择那些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的句子。1. 积累性的重要实词和重要虚词为常考内容,也是得分点之一。

2. 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 三、熟悉下面六种重要的翻译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

例如“:刘公猜而不忍,怨而好叛,不去,必及祸。(江苏卷)译文:刘宰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到祸患。

(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

(江西卷)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

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上海)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广东卷)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如:盖忠臣执义(全国卷1)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湖北卷)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坚持四个步骤,确保答题准确。1.审,在翻译句子之前,首先要审清文言文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因为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候的得分点,必须仔细思考,确保准确地位。

2.切,将文言文句子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用上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3.连,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

4.誊,将上述的句子写到答题卡上。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如果大家做到上面所说的这些,基本上可以把文言文的分数拿全了。

7. 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有哪些

高考文言文关键提示:bai 关键提示:(1)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 (2)找准得分点:重点du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偏义复词。

zhi 重点实词、重点实词 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偏义复词。 (3)保持译句流畅通顺。

dao (4)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5)不随意改变顺序。

(6)翻译完要读一遍,看看是不是通顺。做题方法:做好“ 一定要直译, 做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

回一定要直译,不要意答译,要字字落实, 方法 一定要直译 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 忠实于原文。 忠实于原文。

(本解释摘自《百度文库》)。

8. 如何上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公开课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例]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要注意到“物喜”“己悲”的意思,需要添加一些成分,还要注意“以”字的意思。

答案应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解题原则是:“以文解题”;看分值答题(如果多分值最好标出1、2,怕丢分不妨n+1,但有字数限制的概括题除外);尽量用原句,不能用原句的,答题线索一定在附近;审题要细,别看错,别遗漏。

(一)、记叙文阅读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和(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主题概括:“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 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三、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人物和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造成了……的悬念,使故事情节更曲折,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 插叙作用:补充交代了……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使中心更突出。

记叙文中穿插议论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画龙点睛. 六、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 、抒 *** 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埋下伏笔(记叙文、),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深化主题(记叙文、);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以《孔乙己》为例,开篇关于咸亨酒店格局及人物的介绍便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等级森严,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势利,为主人公的出场做了铺垫。 环境描写的作用。

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是否渲染了气氛,是否设置了背景,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是否深化了主题,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七、评价感悟类 评价:“是不是”、“同意不同意”、“好不好”?感悟:结合主旨、个人生活体验,提出对问题的看法。

启示从原文引出;评价表明态度及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出。

感想启迪类答题方法: 1.抓住文段的中心,理解文段的含义,联系中心作答 2.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 3.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运用成语。 4.偷梁换柱法:把作者在该文章中的体验、观点用自己的话重新演绎一遍。

词句品味类答题方法: 词语品味答题方法: A.了解词 *** 彩,揣摩词语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B.分析修辞,体会词语的形象含蓄 句子品味答题方法: A.看句子是否富有哲理:如果富有哲理,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去体会。

B.看句式结构(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不同):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疑问句能吸引读者好奇心,能制造悬念;反问句能加强语气;感叹句能抒发强烈的感情;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C.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

一、修辞格与体会文章表达。

1、读出佳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及地位。

2、公式: ①比喻:……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形象生动 。②拟人:……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 ③夸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强烈。 ⑤排比:……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二、插叙的作用。

1、读出插叙的语段的位置及和全文的联系。

2、公式: ……用了插叙的写法,既对文章……的内容加以补充,又突出了文章的……的主题(或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

三、归纳文章的中心。

公式: ①写人为主: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描写了……表达了……感情 ⑤议论文: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四、记叙的要素的作用。

公式: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以……的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④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五、描写手法的作用。

1、读出描写手法在语段中的位置及目的。

2、明确描写类型及相关知识: ①外貌(肖像)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语言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露人物感情,提示了人物内心世界 ③动作(细节)描的主要作用就是显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可使人物具有活力,栩栩如生 ④心理(神态)描写的主要作用就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尤其是复杂的心理主刻画,更能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3、公式:

外貌:描写了……的样子,表现了……

语言:……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展示了……内心,表现了……

动作:用运……的词语,生动、准确地刻画了……

心理:……等词语写出了……,表现了……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1、找出文段开头或中间及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公式: 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3……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的感情基调。

七、论证方法 的作用。

1、在文段中找出相关的论证方法。

2、明确知识: ①例证法主要是增强说服力,通过一两个典型事例,可以使阐述的道理令人信服。 ②引证法的主要作用是充实内容,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③正反对比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使论证更为深刻。 ④比喻论证法的主要作用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更为具体生动形象。

3、公式:

例证法:用了举例的方法,以……来说明……的观点,列举详实,说服力强。

引证法:用了引证法,以……的名言来说理,增强说服的权威性,极具力度和信度。

正反对比论证法: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法,以……来论述,深刻。

比喻论证法: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的比喻形象地阐明了……

八、仿写句子。

公式: 1、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九、对对联。

公式: ①名对名,形对形,动对动; ②山对川,日对月,天对地; ③注意上下联语意的相关、相融。

十、读图题。

公式: ①分析画面构成要素。看清上中下或左中右各有什么,画面的主题词或标题是什么,画面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 ②给写题目的公式:题目+内容+启发。 ③结合画面含义,说自己的看法或得到的启示及提出自己的意见,要分要点来写(写成1、2、3) ④给画面定标题,要不能离开画面含义或寓意。 ⑤说画面的寓意,也就是看到A联想到B,A、B具有共性。

十一、探究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段从中得出的结论。 ②分析所给的图表数据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③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结论,但最好分1、2、3来表达。 ④提出你的看法或建议时,要具体写明1、2、3点。

十二、概括题。

公式: ①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要找出几则材料的共性,然后用一句话表达。 ②分析所给的语言材料,找出每则材料所讲现象的重点,然后用一句话综合表达。当然也可以写成“我的发现是1、2、3点”。 ③分析所给的名著阅读选段内容,然后从中找出关键情节或人物语言,动作,再用一句语言来概括人物的性格。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三、名著阅读。

公式:

1、要能写出1一6册名著导读内容相关章节里的人物特征性的语言。 ②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写出相关章节的故事情节。 ④写出主人公姓名及著作名称。

⑤如果要求用精炼的语言从作品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中选择一个方面对文学名著进行评点,最好考虑人物形象上下手答题。

十四、写信。

公式: ①注意书信格式(开头称谓顶格写,“此致”、“敬礼”的位置,写信人的署名,写清年月日)。 ②用简明的文字写明材料的事实。 ③表示祝愿、希望等的内容放在书信内容最后面。

十五、编短信。

公式: ①用“沪”一类的字简写地名。 ②材料事实编写在卷面上也要抓句段主干内容来写。

十六、诗文佳句赏欣。

公式: ①推敲词语运用,注意用“生动”、“形象”、“逼真”等词语。格式为:……用运的好,描写了(或刻画了)……,十分形象、生动、传神。 ②从修辞格来赏欣,见前面修辞格。 ③从诗文整句的思想性来赏欣,要从诗文所具有的意境(思想境界,包含的哲理)上来写,类似于解释诗句。

十七、说明文学家(或文学作品)风格。

公式: ①写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 ②写明作者作品的特征。 ②结合作者具体作品中的“诗文句”来说明特点。

十八、文言句子划分停顿。

公式: 1、带有“故”、“是以”等标志的句子,在这些词语之后画斜线。 2、名词作状语的,在这个词语之前划。 3、“可以”类实际是两个词语,在“可”后划。 4、主语和谓语之间划。 5、谓语与宾语之间划。

十九、结合语境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特殊含义。

公式: 1、先解释这个词的本义。 2、……描写了(或刻画了)…… 3、……意思是……

二十、前后照应。

公式: 1、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找出关键词。 2、……与……相互照应,表现了……

二十一、巧设悬念。

公式: 1、在文章开头找出作者所设的悬念(关键词)。 2、……,使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

二十二、文章开头写景语段的作用。

公式: 1、分析所写景物的特色。 2、……描写了……,为下文写……打下了伏笔。

二十三、记叙线索。

公式: 1、分析线索种类:1、以“物”为线索;2、以“事”;3、以“人”;4、以“时间”;5、以“感情”。 2、以……为线索,串连事例,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了主题。

二十四、称谓变化。

公式: 1、找出人物称谓的变化词语。 2、用第一人称,亲切、真实。 3、称谓变化也反映了情感的变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