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哲学-新高考哲学
1.求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比较细致的,必背的,很精华的那种。不要每本书的那种总结。
2.高考哲学课本上的一句话: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高考政治中哲学题
4.我想要高中政治哲学 必修四 的高考选择题集锦 要难度比较大的,只要小题 有没有
5.哲学这一部分在高考文综中所占比重大吗
求高考政治知识点总结,要比较细致的,必背的,很精华的那种。不要每本书的那种总结。
我是今年的考生,以下是我个人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处。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 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l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l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l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
l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性。(○1、○2)
l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1、○2、○3)
l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l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l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 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
(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6、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7、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
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平等)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 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 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v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v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考哲学课本上的一句话: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事物的本质联糸,事物的客观变化的规律中的联系是无法改变的,若硬要改变会发生质的变化,会违背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给人类造成或多或少危害,或潜伏危害,但改变非本质的联糸、不违背事物自然变化规律的联糸,无论直接或简接改变均无所谓。
高考政治中哲学题
必修四哲学原理汇总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客观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 结合热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问题
2、意识能动性原理
(1)原理内容
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①以、思想为指导,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②以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④反对封建迷信和各种形式的邪教。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方法论
①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结合热点:提出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4、规律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改变规律,但是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②搞好学习,必须按照学习规律学习;
③忽视生态平衡规律,造成严峻的环境问题;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5、主观能动性原理
(1)原理内容: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方法论:人类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①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②人才是第一,实现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键都在人;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④坚持正确的取向,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益于人类,有益于国家,有益于集体。
6、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原理
⑴原理内容
①物质运动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若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作用于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在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
实践观(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 ---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①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②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
①人类实践不断发展,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②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①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协调;
②加强地区之间经济联系;
③开通网站,沟通与群众联系;
④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⑤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因果联系原理
(1)原理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既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②原因总是伴随一定的结果,结果必定由一定原因引起;
③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
(2)方法论
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5、整体和部分的联系原理
(1)原理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决定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②任何整体都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2)方法论
①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挥。
发展的观点:
1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1)原理: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2)方法论
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事物如实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③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①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显著内容。②可持续发展既是今天对以往行为反思的结果,也是对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③知识经济时代,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④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
①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要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求创造条件向有利方向转化。
③矛盾具有普遍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2)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1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②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2)方法论
①这一原理是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我们着重把握和解决主要矛盾(即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同时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
(1)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抓本质)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18、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2)方法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反对错误的社会意识。
19、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原理内容
①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②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④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0、群众史观
(1)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
①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利益而奋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2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22、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正确价值观的标准)
原理内容:(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3、人生价值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24、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怎么样)
(1)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根本途径);
(2)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自己。
我想要高中政治哲学 必修四 的高考选择题集锦 要难度比较大的,只要小题 有没有
(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我思故我在”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B项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ACD三项均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故本题选B项。
(09江苏卷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09江苏卷28).“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
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的能力。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BCD三项均不是意识活动的特点,据此可排除BCD三项。
(09安徽卷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答案D
解析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 “取类”就是抓住了矛盾的共性,“比象”是指在一般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题干的主旨考查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09安徽卷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 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 。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09安徽卷1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①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②生产方式变革社会性质的变化
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④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②④有误,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是改变社会性质,④应该为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09海南卷18)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09海南卷19)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19世纪法国作家埃勒?凡尔纳在其中描述很多的科学幻想成为现实,如电视机、直升飞机、潜水艇和人类登月等,很多发明家承认他们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中受到启发,甚至有人说:“现代科学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语言付诸实践的过程而已”,作为人类意识花朵的科学幻想的付诸实现,表明
①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能够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②意识怎样幻想世界,世界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意识因其能动性,而可以成为实践的先导
A.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强调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①④的说法正确;②的说法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通过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③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09海南卷20)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他发表于1859年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①③的说法符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②的说法错误,自然选择说应该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④的说法不是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观点。
(09北京卷24)“蝴蝶效应”由气象学家洛伦兹于1963年提出,其大意是: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不仅体现惊人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学魅力,更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它揭示了
①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之中
②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生都是偶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③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普遍联系都是大胆想象和合理推论的结果
④某个微小因素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对系统产生决定性影响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看“蝴蝶效应”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的说法就是联系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的说法不对,实际上事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③的说法更是错误,因为它否定了联系的客观性,④的说法正确,是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的体现。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本题选B。
(09浙江卷31)宋代是我国手工业与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历史学家研究发现,宋代民间崇拜的神灵被认为除了具备驱灾治病、报境安民等传统农业社会型的神灵外,还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下列观点与这一历史现象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相同的是
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
③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④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题干的主旨意思是在宋代时期:正是由于我国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才开始拥有诸如预告物价、保护商贾等神灵。体现的哲学道理就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①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② 自然神就是自然本身,人神就是人本身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三项都说明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③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体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09浙江卷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 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② 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 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 ④ 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题意。
(09福建卷34).1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 ” 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这说明
A.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
答案C
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故A项错误;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会推动社会发展,故B项错误;C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正确的反映了题意;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不同的社会是不一样的,在阶级社会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故D项错误。
(09福建卷35)“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高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看出“小岗村的改革”是矛盾的特殊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普遍性,中的改革开放通过小岗村的改革展现出来,“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反映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故B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我国借助于国际力量的帮助成功研制甲型H1N1流感的诊断方法,体现了人们能够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事物,故A项正确;B项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或消灭,故C项错误;意识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会促进事物的发展,故D项错误。
(09天津卷4)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高考题型中常见的哲学寓意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较难题。首先要对题干蕴含的哲理弄懂,题干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丝瓜”和“南瓜”对话,揭示的是每个人都有优点,应取长补短,正确看待自己和别人化。对照题肢选项,A项说的是意识反映客观事物的差异性。D项体现的是不能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C项易选错,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和题意稍微有偏差。只有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论证了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对别人,要善于欣赏其长处,但也不能忽略其短处,必须全面地认识一个人;对自己,要珍视自己的长处,做到自尊、自信,又要正视自己的短处,避免狂妄自大。故选B项。
(09天津卷6)人民公园是天津市仅存的清代私家园林。该公园改造方案曾拆除砖砌围墙,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市民纷纷建言献策,网友踊跃发帖讨论。有关部门认真听取意见,汲取合理建议,决定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不拆围墙,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塑昔日江南园林景观。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是
A.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以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过程中,各地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考查的是对辩证法几个主干方法论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题干看,人民公园改造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天津市相关部门一方面认真听取市民意见,汲取其合理建议,另一方面又遵循中式园林习制。体现了既肯定、又否定的“扬弃”的辩证法思想。
(09山东卷23)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发布的"2008年度中国主流媒体十大流行语(综合类)”有北京奥运、金融危机、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改革开放30周年、三聚氰胺、降息、扩大内需、粮食安全。这些词语在2008年的流行表明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主观认识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导向作用④人们的价值选择应以价值判断为前提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2008年的十大流行词语属于意识或主观认识范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故选B;③④项不符合题意。
(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09山东卷25)据报道,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中的“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目能正确预测未来
②利学创造往往需要利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③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④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①项不符合题意,④项错误。故舍去。本题属于启示类选择题,侧重回答“怎么做”本题告诉我们科学创造需要科学实验,需要科学幻想。所以答案选②③项。
哲学这一部分在高考文综中所占比重大吗
300分中占30分(10分左右大题+20分左右选择),还是很大的
楼主应该是新课改学生吧,必修4生活与哲学确实编的比较烂,没有体系
答哲学题就是世界观+方法论,唯物论就是坚持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